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1188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包括托盘输送线、托盘顶撑定位机构、电表定位机构、激光扫码机构、激光刻码机及刻码装置安装支架,其中托盘输送线安装在刻码装置安装支架上,托盘顶撑定位机构固定在托盘输送线上,用于顶升托盘输送线输送的托盘;电表定位机构横跨于托盘输送线的两侧,且位于托盘顶撑定位机构的上方,电表定位机构用于定位电表;激光扫码机构设置于电表定位机构上,用于验证电表的激光刻码;激光刻码机设置于刻码装置安装支架的顶部,用于对电表进行激光刻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三相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区分、交替连续刻码,从而完善检定流水线自动化功能,节省人力,提升检定效率。提升检定效率。提升检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封印作为信息载体,可以在其上面进行信息激光雕刻。电能表上的封印载有刻码信息说明检定合格。一般地,检定系统对于完成一系列检定内容并且合格的电能表需要进入刻码装置,进行封印刻码。
[0003]目前,三相智能电表存在单封印、双封印两种类型。当两种类型电能表同时检定时,系统无法区分电能表封印类型,只能人工干预、区分进行单封印或双封印刻码,无法同时进行智能识别、交替连续刻码,造成人力浪费,影响检定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以实现三相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区分、交替连续刻码等问题,从而完善检定流水线自动化功能,节省人力,提升检定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包括托盘输送线、托盘顶撑定位机构、电表定位机构、激光扫码机构、激光刻码机及刻码装置安装支架,其中托盘输送线安装在刻码装置安装支架上,托盘顶撑定位机构固定在托盘输送线上,用于顶升托盘输送线输送的托盘;电表定位机构横跨于托盘输送线的两侧,且位于托盘顶撑定位机构的上方,电表定位机构用于定位电表;激光扫码机构设置于电表定位机构上,用于验证电表的激光刻码;激光刻码机设置于刻码装置安装支架的顶部,用于对电表进行激光刻码。
[0007]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托盘输送线的进表端设有射频识别读写器,射频识别读写器可自动识别并获取托盘上电表类型信息,并传输给刻码控制系统。
[0008]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托盘顶撑定位机构包括顶升固定板、顶升移动板、导向轴、型材及顶升气缸组件,其中顶升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托盘输送线的下方,且通过型材与所述托盘输送线连接,顶升固定板上设有多个直线轴承,顶升移动板设置于顶升固定板的上方,且与穿过各直线轴承的多个导向轴连接;顶升气缸组件设置于顶升固定板和顶升移动板之间,顶升气缸组件用于驱动顶升移动板升降。
[0009]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顶升气缸组件包括对接座Ⅰ、对接座Ⅱ、气缸Ⅰ及气缸Ⅱ,其中气缸Ⅰ和气缸Ⅱ分别设置于所述顶升固定板和所述顶升移动板上,气缸Ⅰ的输出端与对接座Ⅰ连接,气缸Ⅱ的输出端与对接座Ⅱ连接,且对接座Ⅱ与对接座Ⅰ相连接。
[0010]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表定位机构包括电表固定板、台面固定杆及防撞条,其中电表固定板的底部四角设有台面固定杆,两侧的台面固定杆分别与所述托盘输送线的两侧连接,电表固定板上设有窗口,窗口的底部边缘设有防撞条。
[0011]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激光扫码机构包括滑轨固定底座、气缸滑轨组、激光读码器固定支架及激光读码器,其中气缸滑轨组的两端通过滑轨固定底座与所述电表定位机构连接,激光读码器固定支架设置于气缸滑轨组上,激光读码器设置于激光读码器固定支架上。
[0012]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气缸滑轨组包括滑轨和无杆气缸轨,滑轨和无杆气缸轨平行设置且与所述托盘输送线的输出方向垂直,滑轨和无杆气缸轨的两端均通过所述滑轨固定底座连接,所述激光读码器固定支架与滑轨滑动连接,且与无杆气缸轨的输出端连接。
[0013]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实现单、双封印交替连续刻码,自动完成两种类型电表混合下表。采用射频传感技术,自动获取托盘上电表类型,智能控制刻码机进行可识别性的激光雕刻,电表类型判别准确、无误,免去人工干预,降低误操作概率,完善线体运行功能,提高自动化程度,保证检定节拍流畅和检定效率。
[0014]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1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激光扫码机构的轴测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托盘顶撑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电表定位机构的轴测图;
[0021]图中:1为托盘输送线,2为托盘顶撑定位机构,3为电表定位机构,4为滑轨固定底座,5为气缸滑轨组,6为激光读码器固定支架,7为激光读码器,8为激光刻码机,9为刻码装置安装支架,10为顶升固定板,11为顶升移动板,12为导向轴,13为对接座Ⅰ,14为对接座Ⅱ,15为型材,16为直线轴承,17为气缸Ⅰ,18为气缸Ⅱ,19为电表固定板,20为台面固定杆,21为防撞条Ⅰ,22为防撞条Ⅱ,23为滑轨,24为无杆气缸轨,25为射频识别读写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实现三相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区分、交替连续刻码等问题,从而完善检定流水线自动化功能,节省人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输送线(1)、托盘顶撑定位机构(2)、电表定位机构(3)、激光扫码机构、激光刻码机(8)及刻码装置安装支架(9),其中托盘输送线(1)安装在刻码装置安装支架(9)上,托盘顶撑定位机构(2)固定在托盘输送线(1)上,用于顶升托盘输送线(1)输送的托盘;电表定位机构(3)横跨于托盘输送线(1)的两侧,且位于托盘顶撑定位机构(2)的上方,电表定位机构(3)用于定位电表;激光扫码机构设置于电表定位机构(3)上,用于验证电表的激光刻码;激光刻码机(8)设置于刻码装置安装支架(9)的顶部,用于对电表进行激光刻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盘输送线(1)的进表端设有射频识别读写器(25),射频识别读写器(25)可自动识别并获取托盘上电表类型信息,并传输给刻码控制系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顶撑定位机构(2)包括顶升固定板(10)、顶升移动板(11)、导向轴(12)、型材(15)及顶升气缸组件,其中顶升固定板(10)设置于所述托盘输送线(1)的下方,且通过型材(15)与所述托盘输送线(1)连接,顶升固定板(10)上设有多个直线轴承(16),顶升移动板(11)设置于顶升固定板(10)的上方,且与穿过各直线轴承(16)的多个导向轴(12)连接;顶升气缸组件设置于顶升固定板(10)和顶升移动板(11)之间,顶升气缸组件用于驱动顶升移动板(11)升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能表封印类型智能识别的刻码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超李泽孙亮郭琳琅刘晓泽隋佳睿吕连鑫史名册孙玉玲韩博王可纪林吴晓光曾辉明程文玉张润丹王敏哲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