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0548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上部结构,上部结构包括混凝土翼缘、钢制结构和连接混凝土结构;钢制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浇筑在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翼缘内;两个连接混凝土结构分别位于混凝土翼缘的跨度方向的两端,并且连接混凝土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翼缘浇筑在一起,连接混凝土结构上设置有吊装结构,连接混凝土结构顶面上用于在堆放时放置支垫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叠合板的混凝土翼缘和预制底板均较薄,设置吊装结构后在吊装过程中混凝土易开裂,多层堆放过程中混凝土翼缘搁置木方等支垫结构容易开裂的问题,吊装与堆放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也是建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0003]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是装配式建筑中常用的构件,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和钢筋桁架混凝土翼缘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是现有技术中较常用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0004]如图1所示,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混凝土翼缘100、至少一个钢腹板200与预制底板300。如图2所示,钢筋桁架混凝土翼缘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混凝土翼缘400、至少一个钢筋桁架500与预制底板600。
[0005]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和钢筋桁架混凝土翼缘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虽然抗弯刚度大,常用跨度内可实现免支撑施工。但两种叠合板在常用跨度、荷载条件下的混凝土翼缘、预制底板厚度均不超过4cm,造成难以设置吊钩,堆放时设置木方等支垫结构也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翼缘或预制底板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解决了现有叠合板的混凝土翼缘和预制底板均较薄,设置吊装结构后在吊装过程中混凝土易开裂,多层堆放过程中混凝土翼缘搁置木方等支垫结构容易开裂的问题,吊装与堆放方便。
[0007]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底板,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上部结构,每组上部结构均包括一个混凝土翼缘、至少一个钢制结构和两个连接混凝土结构,其中:
[0009]所述混凝土翼缘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方设定高度,所述钢制结构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翼缘之间,并且所述钢制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浇筑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翼缘内;
[0010]两个连接混凝土结构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跨度方向的两端,并且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翼缘浇筑在一起,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上设置有吊装结构,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顶面上用于在堆放时放置支垫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的上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上表面齐平;
[0012]或者,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混
凝土结构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交界处通过混凝土过渡结构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钢制结构的两端进入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
[0014]或者,所述钢制结构的两端不进入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且所述钢制结构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为实心混凝土结构,所述吊装结构为吊钩、预埋吊件或套管;所述吊钩与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固定连接;所述预埋吊件包括预埋吊钉或螺杆式预埋件,所述预埋吊件预埋在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所述套管埋在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所述套管的开口方向沿着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的跨度方向或宽度方向。
[001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与混凝土翼缘的宽度相等或不相等。
[0017]进一步的,所述钢制结构为钢筋桁架或钢肋腹板。
[0018]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桁架包括腹杆钢筋,所述腹杆钢筋的下端和上端分别浇筑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翼缘内。
[0019]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桁架还包括至少一根下弦钢筋和/或至少一根上弦钢筋,所述下弦钢筋和上弦钢筋沿所述混凝土翼缘的跨度方向通长布置,所述腹杆钢筋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所述下弦钢筋和上弦钢筋连接,所述下弦钢筋和所述腹杆钢筋的下端浇筑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内,所述上弦钢筋和所述腹杆钢筋的上端浇筑在所述混凝土翼缘内。
[0020]进一步的,所述钢肋腹板包括连接腹板,所述连接腹板底端和顶端分别具有下翼缘和上翼缘,所述下翼缘和所述连接腹板的下端浇筑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内,所述上翼缘和所述连接腹板的上端浇筑在所述混凝土翼缘内。
[0021]进一步的,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采用C30及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为预应力筋或普通钢筋;
[0022]所述预应力筋包括预应力钢丝、钢绞线、预应力钢棒和预应力螺纹钢筋,所述普通钢筋包括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CRB550、CRB600H、RRB400、HPB300钢筋;
[0023]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的长度为1200

15000mm,宽度为1000

3600mm,厚度为35

150mm,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的长度为100

2000mm。
[002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本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抗弯刚度大、承载力高、面外稳定性能好、性能优越、加工方便、工业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适用于各类混凝土叠合楼盖,特别是大跨度重载楼盖。吊装结构设置在连接混凝土结构中,底板受力更合理,起吊过程中不易开裂。底板抗弯刚度大,施加预应力后更能有效控制起拱值。
[0026]本技术在混凝土翼缘的两端设置连接混凝土结构,连接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吊钩或其他吊装装置,可以整体预制,也可以与底板混凝土一并后浇,生产方式简单,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好。连接混凝土结构的厚度可以设置的较厚,其刚度高于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翼缘,在吊装时为吊点处提供足够的锚固,在吊装过程中不易造成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翼缘开裂。在逐层堆放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时,将木方支垫结构放置到连接混凝土结构顶端,解决了木方等支垫结构设置在混凝土翼缘上导致的混凝土翼缘开裂的问题,确保堆放的安全。
[0027]本技术解决了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和钢筋桁架混凝土翼缘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混凝土翼缘和预制底板均较薄,设置吊装结构后在吊装过程中混凝土易开
裂,多层堆放过程中混凝土翼缘搁置木方等支垫结构容易开裂的问题,吊装与堆放方便。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现有技术的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示意图;
[0029]图2为现有技术的钢筋桁架混凝土翼缘组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0031]图4为本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另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0032]图5为图3的一种剖视图(钢制结构的两端进入连接混凝土结构内);
[0033]图6为图3的另一种剖视图(钢制结构的两端不进入连接混凝土结构内);
[0034]图7为吊装结构为预埋吊件时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底板,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上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上部结构均包括一个混凝土翼缘、至少一个钢制结构和两个连接混凝土结构,其中:所述混凝土翼缘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方设定高度,所述钢制结构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翼缘之间,并且所述钢制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浇筑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翼缘内;两个连接混凝土结构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跨度方向的两端,并且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翼缘浇筑在一起,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上设置有吊装结构,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顶面上用于在堆放时放置支垫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的上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上表面齐平;或者,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与所述混凝土翼缘的交界处通过混凝土过渡结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结构的两端进入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或者,所述钢制结构的两端不进入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且所述钢制结构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为实心混凝土结构,所述吊装结构为吊钩、预埋吊件或套管;所述吊钩与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固定连接;所述预埋吊件包括预埋吊钉或螺杆式预埋件,所述预埋吊件预埋在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所述套管埋在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内,所述套管的开口方向沿着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的跨度方向或宽度方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混凝土结构与混凝土翼缘的宽度相等或不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清盛建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