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提花面料,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最小循环结构单元包括十纵列与六横列,第一纵列、第二纵列、第六纵列与第七纵列在每一路上均为成圈,第三纵列与第五纵列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浮线、浮线、成圈、成圈、成圈,第四纵列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集圈、集圈、成圈、成圈、成圈,第八纵列与第十纵列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成圈、成圈、浮线、浮线、成圈,第九纵列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成圈、成圈、集圈、集圈、成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浮长线中部设置集圈,有效解决了小提花面料浮长线部分易抽紧形成凸起的问题。分易抽紧形成凸起的问题。分易抽紧形成凸起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提花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是涉及一种小提花面料。
技术介绍
[0002]单面提花组织由平针线圈和浮线组成,可分为均匀提花与不均匀两种结构形式。为使面料更加透气轻薄,大多选用不均匀单面提花组织,在这类组织中,由于某些织针连续几个横列不编织,形成拉长线圈,浮线部分透气性较好。但是由于浮线较长,容易引起断纱,影响面料的服用性能。
[0003]针对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8762656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针织运动超弹功能性小提花单面面料,其技术要点是每六路纬纱组成一个小单元,采用聚酯纤维半光长丝材料与全聚酯纤维材料编织单面小提花面料,使面料既具有弹性,又具有吸湿排汗的功能,且纱线良好的弹性使得面料中浮线部分不易断裂。但是由于纱线弹性过大,且浮长线过长,会抽紧与之相连的平针线圈,使得平针线圈凸出在织物表面,降低了面料的透气性。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小提花面料,通过在浮长线中部设置集圈,有效解决了小提花面料浮长线部分易抽紧形成凸起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小提花面料,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所述最小循环结构单元包括十纵列与六横列,所述六横列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横列、第二横列、第三横列、第四横列、第五横列与第六横列,所述十纵列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纵列、第二纵列、第三纵列、第四纵列、第五纵列、第六纵列、第七纵列、第八纵列、第九纵列与第十纵列;
[0008]所述第一纵列、第二纵列、第六纵列与第七纵列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均为成圈,所述第三纵列与第五纵列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依次为成圈、浮线、浮线、成圈、成圈、成圈,所述第四纵列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依次为成圈、集圈、集圈、成圈、成圈、成圈,所述第八纵列与第十纵列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依次为成圈、成圈、成圈、浮线、浮线、成圈,所述第九纵列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依次为成圈、成圈、成圈、集圈、集圈、成圈。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横列、第三横列、第四横列与第五横列包括包芯纱,所述包芯纱由内向外依次设置芯层、包覆层与缠绕层。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横列与第六横列包括莱赛尔纤维纱。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包括平行排列的氨纶芯丝,所述氨纶芯丝为30D。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包覆层包覆于芯层外周,所述包覆层包括若干锦纶包覆丝,所述锦纶包覆丝为60S。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缠绕层包缠于包覆层外周,所述缠绕层为锦纶长
丝。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莱赛尔纤维纱为60S。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以十纵列与六横列作为最小循环结构单元,且在设置浮长线的线圈之间设置集圈,不仅能够缓解弹力长浮线带来的抽拉凸起现象,保留透孔效果,而且能够防止浮线过长造成面料勾丝。
[0017]2、第二横列22、第三横列23、第四横列24与第五横列25选用包芯纱3,60S/30D锦氨包芯纱具有良好的弹力与耐磨性,且易洗快干,形成面料后适宜于作为运动面料使用;第一横列21与第六横列26选用莱赛尔纤维纱,其手感舒适,强度较高,且吸湿透气性良好,能够弥补锦氨包芯纱吸湿性不足的缺点,提高面料的服用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编织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纱线的立体图。
[0020]图中:第一纵列10、第二纵列11、第三纵列12、第四纵列13、第五纵列14、第六纵列15、第七纵列16、第八纵列17、第九纵列18、第十纵列19、第一横列21、第二横列22、第三横列23、第四横列24、第五横列25、第六横列26、包芯纱3、芯层31、包覆层32、缠绕层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图2所示,一种小提花面料,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每一个最小循环结构单元包括十纵列与六横列,其中,十纵列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纵列10、第二纵列11、第三纵列12、第四纵列13、第五纵列14、第六纵列15、第七纵列16、第八纵列17、第九纵列18与第十纵列19;六横列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横列21、第二横列22、第三横列23、第四横列24、第五横列25与第六横列26。
[0023]如图1所示,第一纵列10、第二纵列11、第六纵列15与第七纵列16在每一路上均为成圈,形成纬平针基础组织,起到连接的作用;在最小循环结构单元中设有两处透气孔,孔一为第三纵列12、第四纵列13与第五纵列14中的第二横列22、第三横列23处,孔二为第八纵列17、第九纵列18与第十纵列19中的第四横列24、第五横列25。
[0024]具体为:第三纵列12与第五纵列14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浮线、浮线、成圈、成圈、成圈,第四纵列13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集圈、集圈、成圈、成圈、成圈;第八纵列17与第十纵列19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成圈、成圈、浮线、浮线、成圈,第九纵列18在每一路上依次为成圈、成圈、成圈、集圈、集圈、成圈。
[0025]在普通的不均匀单面提花组织的编织中,会出现连续多个横列不编织的情况,形成了长浮线,由于纱线具有一定弹力,且拉长的线圈具有回复性,会将与浮线相连部分的平针线圈抽紧,在织物表面形成凸起,达不到面料对透气性的要求。因此,本技术提出,在
长浮线的中间部位,即第四纵列13的第二横列22、第三横列23,第九纵列18的第四横列24、第五横列25处,将原本设置浮线的位置改为集圈,可在不影响织物花纹效应的基础上减少浮长线的长度,不仅能够缓解弹力长浮线带来的抽拉凸起现象,保留透孔效果,而且能够防止浮线过长引起勾丝。
[0026]为增加面料的风格与功能性,在纱线喂入编织时,根据需求选用不同纱线:第二横列22、第三横列23、第四横列24与第五横列25选用包芯纱3;第一横列21与第六横列26选用莱赛尔纤维纱。
[0027]如图2所示,包芯纱3由内向外依次设置芯层31、包覆层32与缠绕层33。其中,芯层31包括若干平行排列的氨纶芯丝,氨纶芯丝的线密度为30D;包覆层32包括若干缠绕于芯层31外周的锦纶包覆丝,锦纶包覆丝的线密度为60S;缠绕层33为锦纶长丝,锦纶长丝包缠于包覆层32外周,将锦纶包覆丝紧密固定于氨纶芯丝外周,防止其脱散。
[0028]60S/30D锦氨包芯纱具有良好的弹力与耐磨性,且易洗快干,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提花面料,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循环结构单元包括十纵列与六横列,所述六横列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横列(21)、第二横列(22)、第三横列(23)、第四横列(24)、第五横列(25)与第六横列(26),所述十纵列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纵列(10)、第二纵列(11)、第三纵列(12)、第四纵列(13)、第五纵列(14)、第六纵列(15)、第七纵列(16)、第八纵列(17)、第九纵列(18)与第十纵列(19);所述第一纵列(10)、第二纵列(11)、第六纵列(15)与第七纵列(16)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均为成圈,所述第三纵列(12)与第五纵列(14)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依次为成圈、浮线、浮线、成圈、成圈、成圈,所述第四纵列(13)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依次为成圈、集圈、集圈、成圈、成圈、成圈,所述第八纵列(17)与第十纵列(19)在每一路上的结构单元依次为成圈、成圈、成圈、浮线、浮线、成圈,所述第九纵列(18)在每一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嘉峰,方云,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乔诗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