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控制电路及设有该电路的汽车应急启动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0332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安全控制电路及设有该电路的汽车应急启动夹,其中安全控制电路,集EC5输入模块、点火夹子模块、继电器模块、定时控制模块、输入高压保护模块、稳压供电模块、输入低压保护模块、高温度保护模块、低温保护模块、错误报警模块、第一定时模块、第二定时模块及灯显模块于一体,响应快、安全性高;设有该电路的汽车应急启动夹,包括正极线夹、负极线夹及控制盒,控制盒包括控制盒上壳、控制盒下壳、开关按键及上述安全控制电路,可快速自动检测汽车电瓶电压及自动检测线夹是否脱落,在汽车电瓶过度馈电至汽车无法启动时,确保汽车电瓶与汽车应急启动电源的安全连接,小巧轻便、功能丰富、适用性高。适用性高。适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控制电路及设有该电路的汽车应急启动夹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应急启动电源连接夹相关
,特别涉及一种安全控制电路及设有该电路的汽车应急启动夹。

技术介绍

[0002]在如今经济繁荣的环境,汽车不管是作为家庭代步还是长途客货物运输,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在长途客货物运输、自驾游及其它繁忙道途中,长时间或不正确在驾驶习惯、长时间停放导致汽车本身自耗,都容易造成汽车电瓶过度馈电至汽车无法启动,这样会给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找到辅助启动设备,还要面临支付拖车费用或者支付更多的停车费用。
[0003]现有汽车应急启动夹,结构简单,响应慢,安全性低。
[0004]为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控制电路及设有该电路的汽车应急启动夹,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控制电路及设有该电路的汽车应急启动夹,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安全控制电路,包括EC5 输入模块、点火夹子模块、继电器模块、定时控制模块、输入高压保护模块、稳压供电模块、输入低压保护模块、高温度保护模块、低温保护模块、错误报警模块、第一定时模块、第二定时模块及灯显模块;
[0007]所述EC5输入模块包括EC5+端及EC5

端;
[0008]所述点火夹子模块包括红色夹子线OUT+网络端、黑色夹子OUT

端、二极管D12及二极管D19,所述红色夹子线OUT+端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连接OUT+同时,与二极管D19一端及继电器模块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模块输入端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另一端与EC5+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9另一端接NTC电阻,所述黑色夹子OUT

端连接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线连接OUT

网络同时,与二极管D12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导线另一端与EC5

端连接;
[0009]所述EC5+端还与VCC+网络、稳压供电模块及输入高压保护模块连接;
[0010]所述继电器模块包括继电器RK3、二极管D6、二极管D7、三极管Q1、电阻R7、电阻R44、三极管Q2及电阻R4,所述继电器RK3的3脚接VCC+网络的同时,依次与二极管D6、二极管D7、三极管Q1的2脚串联连接后,通过三极管Q1的1脚与电阻R44的2 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脚接地,所述电阻R7的1脚与三极管Q1的3脚连接,所述电阻R7的2脚与三极管Q2的2脚连接后,通过三极管Q2的1脚与电阻R4的2脚连接,所述电阻R4的1脚,所述三极管Q2的3脚接地,所述继电器RK3的2脚设置为继电器模块输出端,所述继电器RK3的1脚设置为继电器模块输入端;
[0011]所述稳压供电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容C1、电容C2、三端稳压芯片U3、电容C3、电容C6、滤波电容CE3组成,所述二极管D1一端与EC5+端连接,另一端与三端稳压芯片U3的VIN端连接,所述电容C1及电容C2均并联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VIN端及 GND端,所述电容C3、电容C6及滤波电容CE3均并联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GND 端及OUT端,所述三端稳压芯片U3的GND端接地,所述电容C1一端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3脚,另一端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2脚,所述三端稳压芯片U3的3脚还与VCC1供电电压连接;
[0012]所述输入高压保护模块包括稳压二极管ZD1、稳压二极管ZD2、二极管D9、二极管 D13、电阻R13及电阻R21,所述稳压二极管ZD2与二极管D9、二极管D13、电阻R21、二极管D13及稳压二极管ZD1依次串联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另一端与OUT+网络连接;
[0013]所述输入低压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4、电阻R16、输出信号LV、运算放大器LM

358、电容C4、电阻R15、电容C8、电容C19、电容C22、电容C13、电容C21、电阻R24、二极管D11、VCC1供电电压、二极管D17、电阻R26、三极管Q5、电阻R33、电阻R19、电容C11、电阻R8、电阻R19及电容C5,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包括8脚VDD端、5脚+端、6脚

端、7脚U1

B端及4脚GND端,所述二极管D5、二极管D4、电阻R16依次串联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7脚与控制信号LV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7脚U1

B端、5脚+端分别与二极管D4、电阻R16两端并联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4脚GND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8脚VDD端与稳压供电模块中的三端稳压芯片U3中的1脚OUT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6脚
ꢀ‑
端依次与电阻R24、二极管D11及VCC1供电电压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15、电容C8、电容C19、电容C22、电容C13、电容C21均与运算放大器LM

358的8脚VDD端及6 脚

端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4与电阻R15设置为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26依次与二极管 D17及三极管Q5的2脚、三极管Q5的3脚串联连接后再与运算放大器LM

358的6脚及运算放大器LM

358的8脚VDD端并联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1脚依次与电阻R19、电容C11串联后接地,所述电阻R33的2、1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5的3脚、电阻R19的1 端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5与电阻R8串联后分别与电阻R16的2端及稳压供电模块中的三端稳压芯片U3中的1脚OUT端连接,所述电阻R9两端分别与电容C5及电阻R8的1 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1端与电容C5连接后接地;
[0014]所述高温度保护模块包括网络OT、二极管D3、二极管D8、温度比较器U1

A、电阻 R18、NTC电阻、电容C10、电阻R3,电容C9、电阻R10、电阻R14及VDD供电电压,所述二极管D3与温度比较器U1

A的1脚连接,所述温度比较器U1

A的2脚与电阻R3 连接后与稳压供电模块中的三端稳压芯片U3中的1脚OUT端连接,所述网络OT依次与二极管D8、电阻R18串联连接,所述网络OT及电阻R18的2脚分别与二极管D3及温度比较器U1

A的3脚连接,所述NTC电阻的2脚接地,所述NTC电阻的1脚与电阻R3 的1脚连接,所述电容C10并联连接于NTC电阻的2脚和1脚两端,所述温度比较器U1

A 的3脚依次与电阻R14、VDD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EC5输入模块(31)、点火夹子模块(32)、继电器模块(33)、定时控制模块(34)、输入高压保护模块(35)、稳压供电模块(36)、输入低压保护模块(37)、高温度保护模块(38)、低温保护模块(39)、错误报警模块(391)、第一定时模块(41)、第二定时模块(42)及灯显模块(43);所述EC5输入模块(31)包括EC5+端及EC5

端;所述点火夹子模块(32)包括红色夹子线OUT+网络端、黑色夹子OUT

端、二极管D12及二极管D19,所述红色夹子线OUT+端连接有第一导线(321),所述第一导线(321)连接OUT+同时,与二极管D19一端及继电器模块(33)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模块(33)输入端连接有第二导线(322),所述第二导线(322)另一端与EC5+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9另一端接NTC电阻,所述黑色夹子OUT

端连接有第三导线(323),所述第三导线(323)连接OUT

网络同时,与二极管D12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2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导线(323)另一端与EC5

端连接;所述EC5+端还与VCC+网络、稳压供电模块(36)及输入高压保护模块(35)连接;所述继电器模块(33)包括继电器RK3、二极管D6、二极管D7、三极管Q1、电阻R7、电阻R44、三极管Q2及电阻R4,所述继电器RK3的3脚接VCC+网络的同时,依次与二极管D6、二极管D7、三极管Q1的2脚串联连接后,通过三极管Q1的1脚与电阻R44的2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脚接地,所述电阻R7的1脚与三极管Q1的3脚连接,所述电阻R7的2脚与三极管Q2的2脚连接后,通过三极管Q2的1脚与电阻R4的2脚连接,所述电阻R4的1脚,所述三极管Q2的3脚接地,所述继电器RK3的2脚设置为继电器模块(33)输出端,所述继电器RK3的1脚设置为继电器模块(33)输入端;所述稳压供电模块(36)包括二极管D1、电容C1、电容C2、三端稳压芯片U3、电容C3、电容C6、滤波电容CE3组成,所述二极管D1一端与EC5+端连接,另一端与三端稳压芯片U3的VIN端连接,所述电容C1及电容C2均并联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VIN端及GND端,所述电容C3、电容C6及滤波电容CE3均并联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GND端及OUT端,所述三端稳压芯片U3的GND端接地,所述电容C1一端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3脚,另一端连接于三端稳压芯片U3的2脚,所述三端稳压芯片U3的3脚还与VCC1供电电压连接;所述输入高压保护模块(35)包括稳压二极管ZD1、稳压二极管ZD2、二极管D9、二极管D13、电阻R13及电阻R21,所述稳压二极管ZD2与二极管D9、二极管D13、电阻R21、二极管D13及稳压二极管ZD1依次串联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另一端与OUT+网络连接;所述输入低压保护模块(37)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4、电阻R16、输出信号LV、运算放大器LM

358、电容C4、电阻R15、电容C8、电容C19、电容C22、电容C13、电容C21、电阻R24、二极管D11、VCC1供电电压、二极管D17、电阻R26、三极管Q5、电阻R33、电阻R19、电容C11、电阻R8、电阻R9及电容C5,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包括8脚VDD端、5脚+端、6脚

端、7脚U1

B端及4脚GND端,所述二极管D5、二极管D4、电阻R16依次串联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7脚与控制信号LV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7脚U1

B端、5脚+端分别与二极管D4、电阻R16两端并联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4脚GND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8脚VDD端与稳压供电模块(36)中的三端稳压芯片U3中的1脚OUT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LM

358的6脚

端依次与电阻R24、二极管D11及VCC1供电电压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15、电容C8、电容C19、电容C22、电容C13、电容C21均与运算放大器LM

358的8脚VDD端及6脚

端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4与电阻R15设置为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26依次与二极管D17及三极管Q5的2脚、三极管Q5的3
脚串联连接后再与运算放大器LM

358的6脚及运算放大器LM

358的8脚VDD端并联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1脚依次与电阻R19、电容C11串联后接地,所述电阻R33的2、1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5的3脚、电阻R19的1端并联连接,所述电容C5与电阻R8串联后分别与电阻R16的2端及稳压供电模块(36)中的三端稳压芯片U3中的1脚OUT端连接,所述电阻R9两端分别与电容C5及电阻R8的1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1端与电容C5连接后接地;所述高温度保护模块(38)包括网络OT、二极管D3、二极管D8、温度比较器U1

A、电阻R18、NTC电阻、电容C10、电阻R3,电容C9、电阻R10、电阻R14及VDD供电电压,所述二极管D3与温度比较器U1

A的1脚连接,所述温度比较器U1

A的2脚与电阻R3连接后与稳压供电模块(36)中的三端稳压芯片U3中的1脚OUT端连接,所述网络OT依次与二极管D8、电阻R18串联连接,所述网络OT及电阻R18的2脚分别与二极管D3及温度比较器U1

A的3脚连接,所述NTC电阻的2脚接地,所述NTC电阻的1脚与电阻R3的1脚连接,所述电容C10并联连接于NTC电阻的2脚和1脚两端,所述温度比较器U1

A的3脚依次与电阻R14、VDD供电电压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10的2脚接地,所述电阻10的1脚与电阻R14的1脚连接,所述电容C9并联连接于电阻R10的1脚和2脚两端;所述定时控制模块(34)包括电阻R28、电阻R34、三极管Q7、三极管Q3、电阻R35及电阻R36,所述三极管Q3的2脚与电阻R44的1脚及三极管Q7的2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1脚与电阻R36的2脚及电阻R3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国治曾国发廖秀霞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航车宝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