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穿行道路汇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排水
,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穿行道路汇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0003]海绵城市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降水就地消纳和吸收,由于道路铺装占用场地的面积较大,如何更好的将道路铺装的雨水引入绿地中消纳和吸收便显的尤为重要。
[0004]常规工艺只能将就近的路面雨水,通过道牙开口的方式导入邻近绿地,对于设置有立道牙人行道的铺装道路,无法满足进行有效利用。鉴于此,需要研究出一种取代传统道路排水系统的新型道路汇水系统,增加铺装路面雨水收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穿行道路汇水系统,路面水分两路流入道路旁侧的下凹绿地,其中一路水从道路表面流入下凹绿地,另一路水从路面下方的埋管流入下凹绿地,提高路面雨水收集率,实现道路上70%以上雨水通过下凹绿地消纳。
[0006]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穿行道路汇水系统,道路包括人行道(2)、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顺接,非机动车道(1)和人行道(2)顺接,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低于人行道(2);其特征在于,海绵城市穿行道路汇水系统包括:用于消纳道路水流的下凹绿地(100)、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水流导入所述下凹绿地(100)的第一集水系统(200)、将人行道(2)水流导入所述下凹绿地(100)的第二集水系统(300);所述下凹绿地(100)位于人行道(2)旁侧并且远离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所述下凹绿地(100)的高度低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高度;所述第一集水系统(200)贯穿人行道(2)将非机动车道(1)的水流导入所述下凹绿地(100);所述第二集水系统(300)位于所述第一集水系统(200)上方,所述第二集水系统(300)将人行道(2)的水流导入所述下凹绿地(1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穿行道路汇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人行道(2)和非机动车道(1)的连接处设置有立道牙(3);所述第一集水系统(200)包括:贯穿立道牙(3)和人行道(2)的多根引流管(210)、设置在多根引流管(210)进水端的多个进水篦子(220)、设置在多根引流管(210)出水端的多个出水篦子(230);每根引流管(210)连接一个进水篦子(220)和一个出水篦子(230),非机动车道(1)水流流过进水篦子(220)进入引流管(210),从出水篦子(230)流出的水流进入所述下凹绿地(1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穿行道路汇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系统(200)还包括:将机动车道水导流到非机动车道(1)的路面坡度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涵,伍珊珊,张杰建,周天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