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塔结构,包括:混塔第一段;混塔第二段,混塔第二段设置于混塔第一段的上方,混塔第二段的外周轮廓小于或等于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轮廓;连接部,连接部设置于混塔第一段和混塔第二段的连接间隙处,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段的顶部抵靠于混塔第二段;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为第一连接段朝向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边缘的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混塔结构在各混塔部段的结合处有着防风蚀、防水蚀以及防动物栖息的保护,保障了整体的结构强度。的结构强度。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塔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风电
,尤其涉及一种混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混塔结构为风电市场中所常使用的建筑结构,混塔结构通常的组成方式是处于上方的钢塔段和设置于钢塔段下方的混凝土段相互结合。在钢塔段与混凝土段相结合的位置处,为了确保稳固、载荷、强度等机械性,混凝土段的直径通常大于钢塔段的直径,从而对钢塔段作出了充分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钢塔段和混凝土段之间形成有台阶。另一方面,因混凝土段在制造工艺上的限制以及安装误差等等客观因素,钢塔段与混凝土段结合的位置存在有明显的间隙。
[0003]混塔结构上的该间隙和台阶,导致钢塔段与混凝土段结合的位置易在恶劣天气下受到风蚀和水蚀的影响而破坏了混塔结构的整体强度,又或者被鸟类等动物用作栖息点,动物的筑巢行为同样破坏了混塔结构的整体强度。与此同时,现有技术中不存在有相关的技术方案以对应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市场对于在钢塔段和混凝土段的结合处有着防风蚀、防水蚀以及防动物栖息的保护的混塔结构存在有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钢塔段与混凝土段结合的位置处的风蚀、水蚀以及动物栖息的缺陷,提供一种混塔结构。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一种混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混塔第一段;
[0008]混塔第二段,该混塔第二段设置于该混塔第一段的上方,该混塔第二段的外周轮廓小于或等于该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轮廓;
[0009]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该混塔第一段和该混塔第二段的连接间隙处,包括:第一连接段,该第一连接段的顶部抵靠于该混塔第二段;第二连接段,该第二连接段为该第一连接段朝向该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边缘的延伸。
[0010]本方案中,混塔第一段可被视为混凝土段,混塔第二段可被视为钢筋段,对应地混塔第二段的外周轮廓小于或等于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轮廓,从而混塔第一段对混塔第二段提供以充分的支撑。混塔第一段和混塔第二段的连接间隙处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具体包括有第一连接段,该第一连接段抵靠在混塔第二段上,从而对混塔第二段的下端提供以防风防水的保护措施,防止了风雨从混塔第二段的下端进入连接间隙处,而对混塔结构的内部发生腐蚀。另外,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段,该第二连接段为第一连接段朝向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边缘延伸所形成,从而为混塔第一段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遮蔽,防止了风雨从第一连接段的下方进入连接间隙处,而对混塔结构的内部发生腐蚀。再一方面,自上而下的遮蔽明显缩小了连接间隙暴露于外界的开口,从而鸟兽不易进入连接间隙以作栖息,避免了因筑巢
所产生的结构破坏。
[0011]较佳地,该第二连接段延伸至该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边缘后,沿所述混塔第一段的侧壁向下延伸,并包覆该混塔第一段的顶部外周。
[0012]本方案中,第二连接段对混塔第一段的顶部外周作出了进一步的包覆,从而将连接间隙暴露于外界的开口完全封闭,更优地防止了风雨进入连接间隙处,而对混塔结构的内部发生腐蚀,完全防止了鸟兽进入连接间隙后的栖息和筑巢而造成的结构破坏。
[0013]较佳地,该第二连接段远离该混塔第一段和该混塔第二段的表面形成有向下倾斜的导向面。
[0014]本方案中,导向面为风雨作出了导向的作用。落至导向面上的水或施加在导向面上的风将被向下倾斜的导向面向下引导,从而远离连接间隙处。另一方面,向下倾斜的导向面同时也为鸟兽在其上作站立歇息增加了难度,避免了鸟兽长时间在连接部上作停留。
[0015]较佳地,该导向面上环布有凸点。
[0016]本方案中,导向面上环布的凸点为鸟兽在其上作站立歇息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存在的凸点使得鸟兽的脚掌所能够作支撑的空间更少,使得鸟兽难以舒适地在导向面上长时间停留。
[0017]较佳地,该第一连接段和/或该第二连接段的内表面至少部分设置有缓冲垫,其中该内表面为面向该混塔第一段和/或该混塔第二段一侧的表面。
[0018]本方案中,该第一连接段和/或该第二连接段的内表面为面向该混塔第一段和/或该混塔第二段一侧的表面,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连接段和/或第二连接段的内表面的缓冲垫用以在将连接部安装至混塔第一段后,随后进行安装的混塔第二段在安装时利用该缓冲垫起到缓冲作用,不易直接与混塔第一段发生碰撞,进而降低了磕碰损伤而增大连接间隙的风险。另一方面,缓冲垫也作为第一连接段和/或第二连接段分别与混塔第一段和混塔第二段之间的密闭层,进一步防止了风雨沿混塔第一段和混塔第二段的外表面进入连接间隙处。
[0019]较佳地,该连接部周向分成多个拼接部段,多个该拼接部段中相邻的二者通过拼接而构成完整的该连接部。
[0020]本方案中,分成多个拼接部段的连接部可以按照具体需求进行分步安装,从而为装配过程减少难度。具体地,分成多个拼接部段的连接部可以通过拼接而安装到混塔结构的连接间隙处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该连接部还可被应用于对已经吊装完成的混塔第一段和混塔第二段或已经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混塔结构进行改进优化。
[0021]较佳地,该连接部远离该混塔第一段和该混塔第二段的表面包覆有密封层。
[0022]本方案中,密封层设置于连接部上远离混塔第一段和混塔第二段的表面,从而对连接部的整个外表面形成作进一步防风防雨的层,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密封层也对连接部起到加强固定的效果,通过密封层将连接部包覆于混塔结构上,防止了因极端天气,例如台风或龙卷风,而由外力将连接部从连接间隙处剥离。
[0023]较佳地,该连接部中设置有第一磁性元件,该连接部通过磁性吸附固定在该混塔结构上;和/或,该第一连接段和/或该第二连接段上设置有螺纹孔,该连接部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该混塔结构上。
[0024]本方案中,连接部通过第一磁性元件吸附固定到混塔结构上。另外,连接部的第一
连接段和/或第二连接段上设置有螺纹孔,混塔第一段和/或混塔第二段上对应于第一连接段和/或第二连接段上设置有螺纹孔的位置可同样设置有螺纹孔,第一连接段和/或第二连接段分别通过螺纹连接而固定连接到混塔第一段和/或混塔第二段。两种设置方式均为了防止因极端天气,例如台风或龙卷风,而由外力将连接部从连接间隙处剥离。当第一磁性元件安装在连接部的第一连接段中时,连接部可以仅凭借第一磁性元件被吸附到混塔第二段上,此时第二连接段不与混塔第一段相接触。类似地,当螺纹孔被设置在连接部的第一连接段上时,连接部可以仅凭借第一连接段被螺纹连接到混塔第二段上,此时第二连接段不与混塔第一段相接触。仅使用连接部与混塔第二段相连接的设置方式对安装过程作出了进一步的简化,使得安装效率更高。
[0025]较佳地,该混塔第一段和/或该混塔第二段中设置有第二磁性元件,该第一磁性元件和该第二磁性元件相互配合将该连接部固定在该混塔结构上。
[0026]本方案中,连接部中的第一磁性元件与混塔第一段和/或混塔第二段中的第二磁性元件进行配合,从而保障了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塔第一段;混塔第二段,所述混塔第二段设置于所述混塔第一段的上方,所述混塔第二段的外周轮廓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轮廓;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混塔第一段和所述混塔第二段的连接间隙处,包括: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顶部抵靠于所述混塔第二段;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为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所述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边缘的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延伸至所述混塔第一段的外周边缘后,沿所述混塔第一段的侧壁向下延伸,并包覆所述混塔第一段的顶部外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混塔第一段和所述混塔第二段的表面形成有向下倾斜的导向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上环布有凸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内表面至少部分设置有缓冲垫,其中所述内表面为面向所述混塔第一段和/或所述混塔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李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