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9418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包括:金属层、绝缘层,金属层与绝缘层热压工艺连接,金属层还设置有多个输出引脚,输出引脚由金属层延伸向下弯折形成,金属层包括U相铜排、V相铜排、W相铜排,U相铜排、W相铜排一侧还设置有输入端引脚,输入端引脚包括第一接电端,第二接电端,第一接电端由U相铜排弯折形成,第二接电端与W相铜排相连,绝缘层包括绝缘膜、垫圈,U相铜排、V相铜排与W相铜排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两层绝缘膜,且U相铜排、V相铜排与W相铜排相邻间固定有垫圈,U相铜排、W相铜排外侧面均设置一层绝缘膜,该母排结构简单紧凑,模块化程度高,体积小,安装方便,散热效果好,能大幅降低分布电感。能大幅降低分布电感。能大幅降低分布电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变流器功率单位中配电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

技术介绍

[0002]储能变流器,简称PCS,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在电网削峰填谷、平滑新能源波动,能量回收利用等场合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对电网电压频率主动支撑,提高供电电能质量。储能变流器由DC/AC双向变流器、控制单元等构成。电化学储能系统中,连接于电池系统与电网(和/或负荷)之间的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装置,可控制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在无电网情况下可以直接为交流负荷供电。
[0003]母排技术现已非常成熟,在电气设备配电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中大功率PCS中更是不可或缺,在DC端和AC端都有应用,但是传统的分立母排寄生电感量过大,高频化、大功率电压控制型功率器件在关断瞬间会产生很高的尖峰电压,这种瞬态电压与直流回路电压叠加,对功率开关和电动机绝缘构成威胁。分布电感量越大,负载电流越大,功率开关的电流下降时间越短,这种危害就越严重,这种危害不会因为功率开关器的选择而消失。传统分立配电母排,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大,为了消除这种危害,人们便研究出了叠层母排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为高频功率器件提供直流电,其结构由两层或多层扁平铜导体叠加在一起,铜导体层与层之间通过绝缘膜交替叠层排列进行电气隔离,绝缘膜涂有薄粘胶,裸露边缘用绝缘介质密封,再通过热压工艺将导电层与绝缘层压制成一个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模块化程度高,体积小,与传统分立配电母排相比,占用空间大幅缩小,安装方便,散热效果好,能大幅降低分布电感。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包括:
[0006]金属层、绝缘层,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绝缘层热压工艺连接,所述金属层还设置有多个输出引脚,所述输出引脚由所述金属层延伸向下弯折形成,所述金属层包括U相铜排、V相铜排、W相铜排,所述U相铜排、W相铜排一侧还设置有输入端引脚,所述输入端引脚包括第一接电端,第二接电端,所述第一接电端由所述U相铜排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接电端与所述W相铜排相连,所述绝缘层包括绝缘膜、垫圈,所述U相铜排、所述V相铜排与所述W相铜排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两层所述绝缘膜,且所述U相铜排、所述V相铜排与所述W相铜排相邻间设置有垫圈,所述U相铜排、W相铜排外侧面均设置一层所述绝缘膜。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08]1、该热压叠层母排应用于储能变流器内部主功率回路的配电布局中,该叠层母排
由金属层和绝缘层组成,仅需三颗螺钉安装固定,拆装维护简单方便;且结构简单紧凑,模块化程度高,体积小,与传统分立配电母排相比,占用空间大幅缩小。
[0009]2、该热压叠层母排在同等电流截面下增大了导体面积,导电层间距大幅降低,由于邻近效应使得相邻导电层流过相反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从而使线路中分布电感大幅降低,具有固有电容,低电感,低阻抗,低瞬态压降,抑制振荡,减少电磁干扰等优点。
[0010]3、该热压叠层母排的铜排面积大,宽而薄的导体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与同等载流的导线相比,散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的爆炸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的金属层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图4的A

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1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19]请参阅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包括:金属层1、绝缘层2。
[0020]所述金属层1与所述绝缘层2热压工艺连接,所述金属层1包括U相铜排11、V相铜排12、W相铜排13,所述金属层1还设置有多个输出引脚14,所述输出引脚14由所述金属层1延伸向下弯折形成,所述U相铜排11、W相铜排13一侧还设置有输入端引脚15,所述输入端引脚15包括第一接电端151,第二接电端152,需要解释的是,这里说的第一接电端151是输入端负极引脚,第二接电端152是输入端正极引脚,所述第一接电端151由所述U相铜排11弯折形成,所述U相铜排11为一体式压制形成,需要解释的是,由于相邻导电层流过相反的电流,叠层母排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从而使线路中分布电感大幅降低,叠层母排具有固有电容,低
电感,低阻抗,低瞬态压降,抑制振荡,减少电磁干扰功能;所述第一接电端151先向所述W相铜排13方向弯折再斜向下形成,所述第一接电端151底部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外部环境接线端子相连接;所述第二接电端152与所述W相铜排13相连,所述W相铜排13左侧端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突起,所述突起设置有四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接电端152通过螺纹连接,需要解释的是,这里螺纹是指四颗M4螺钉连接,设置螺纹连接便于安装,分离设计减少了废料,节约了加工成本,所述第二接电端152呈L字形状,竖直向下,所述第二接电端152与外部环境通过所述安装孔连接;所述绝缘层2包括绝缘膜21、垫圈22、环氧垫23、绝缘垫24,所述U相铜排11、所述V相铜排12与所述W相铜排13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两层所述绝缘膜21,且所述U相铜排11、所述V相铜排12与所述W相铜排13相邻间固定有所述垫圈22,所述U相铜排11、W相铜排13外侧面均设置一层所述绝缘膜21,所述金属层1之间通过所述绝缘膜21交替叠层排列进行电气隔离;所述金属层1、绝缘层2中部均设置有三个装配孔16,多个所述垫圈22分别穿过所述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层、绝缘层,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绝缘层热压工艺连接,所述金属层还设置有多个输出引脚,所述输出引脚由所述金属层延伸向下弯折形成,所述金属层包括U相铜排、V相铜排、W相铜排,所述U相铜排、W相铜排一侧还设置有输入端引脚,所述输入端引脚包括第一接电端,第二接电端,所述第一接电端由所述U相铜排弯折形成,所述第二接电端与所述W相铜排相连,所述绝缘层包括绝缘膜、垫圈,所述U相铜排、所述V相铜排与所述W相铜排两两之间均设置有两层所述绝缘膜,且所述U相铜排、所述V相铜排与所述W相铜排相邻间设置有垫圈,所述U相铜排、W相铜排外侧面均设置一层所述绝缘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W相铜排一侧端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突起,所述突起设置有四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接电端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接电端呈L字形状,竖直向下,所述第二接电端与外部环境通过安装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U相铜排为一体式压制形成,所述第一接电端先向所述W相铜排方向弯折再斜向下形成,所述第一接电端底部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外部环境接线端子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储能变流器的热压叠层母排,其特征在于,所述U相铜排、V相铜排、W相铜排均设置三个所述输出引脚,所述输出引脚分别由所述U相铜排、V相铜排、W相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显洋涂从欢张晓光何畏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正弦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