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采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773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楼宇采暖装置(3),它由一具有至少一个带集成的热源热交换器的第一热源(5)、一离热源(5)一定距离并安装在至少一个房间内的做成带有传热器外表面(13)的加热体的传热器(12)、和作为在热源热交换器和传热器(12)之间的前进管道和回流管道的管道(14、15),其中热源热交换器的管道(14、15)和传热交换器(12)包含可流动的输热介质。此外楼宇采暖装置(3)包括一带一第二热源的第二分加热系统(16),以及一带至少一个温度调节装置和一开关单元的采暖控制装置(18)。此开关单元用来关断或切换分加热系统,以进行单独运行;或者将一个分加热系统接入另一分加热系统,以进行共同运行。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二分加热系统(16)是一辐射加热装置,它带一可电开动的、直接或间接地平面涂覆在传热器外表面(13)的至少一部分上的作为辐射面(17)的涂层,使得传热器(12)既是第一分加热系统(4)的组成部分,又是第二分加热系统(16)的作为辐射面(17)的涂层的集成基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楼宇采暖装置
技术介绍
常规的楼宇采暖装置主要由一作为燃油锅炉或燃气锅炉的加热锅炉,在锅炉上借助于作为前进管道和回流管道的管道连接安装在室内的加热体。在加热锅炉内产生的热量通过输送介质热水在一个或多个加热回路中输送给加热体,加热体具有用来加热各个房间的热传导功能。这种楼宇采暖装置需要比较多的热能。为了更经济地采暖、减少有害物质排放,以及由于古生燃料众所周知的局限性人们不断地追求,把楼宇采暖装置设计得效率更高,为此已知一些解决方案一种公知的这种类型的楼宇采暖装置由两个分加热系统构成,并特别是用在所谓的节能住宅中。一个分加热系统设计成用于在凉的外部温度时的加热条件的基本系统,并包括一热源,其热能完全或几乎零费率地供给,尤其是不需要燃烧古生燃料。这种热源可以是太阳能模块和/或地热模块和/或来自生物气设施的电流发生器的冷却器。这种热源具有集成的热源热交换器,通过它可以将输热介质热水抽到加热体处,或在某些情况下输送给中间热存储器。上述或类似热源的缺点是,来自这些热源的热量或者只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或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地供给。例如来自太阳能的热量在从加热技术方面考察的范围内只能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情况下才能提供,它正好在采暖季节时是不存在的。因此单单用这种加热系统可以达到的加热效果,特别是对于在外界温度比较低的加热条件下,通常是不够的。因此需要作为辅助系统的另一个附加分加热系统,它相应地建立一个开头提到的带有古生燃料加热锅炉的普通楼宇采暖装置,它同样连接在通向加热体的前进管道和回流管道上。在各分加热系统之间可以进行切换或它们可以同时运行,其中可以借助于热水可选择地从单个热源或从两个热源中一起向加热体输送热能。对此所需要的开关单元可集成在一普通的带有温度调节器的加热控制装置中,其中已知,这种切换和/或接入根据可确定的边界条件自动进行。可以看出对于建立上述由这种复合的可开关的分加热系统组成的楼宇采暖装置的费用是很高的,因为对于比较冷的季节需要准备整套古生燃料加热设备连同用于这种古生燃料的作为备份支持系统的连接管路和储存容器,尽管楼宇采暖装置原则上应该以可选择的能源,例如以太阳能,在某些情况下结合采用薄膜储热器(Schichtwrmespeicher)来运行。此外除了古生燃料分加热系统高的建造费用外,还产生为此所需要的维护和维护费用。由于这种情况这种复合加热系统的建造费用比简单的开头所述的普通楼宇采暖装置高得多,因此总体来说节省的潜力比较小,使得这种复合加热系统尽管对于环境具有无可置疑的优点,仍然没有得到普遍采用。此外已知一种用来建立加热系统的面加热元件(DE2151626A1),它们具有导电涂层,并配有导电接头。这种面加热元件以电阻加热的方式工作,在这种加热元件中根据涂层的电阻和引入的电流的不同在面加热单元内直接产生热量,它辐射到室内。这种作为唯一的楼宇采暖装置的电阻加热器的运行费用非常高,因此不经济。此外已知一种采暖装置(DE19849432A1),它由涂覆的面加热元件组成,其涂层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并可借助于(高次)谐波发生装置激励,而发射电磁波。发射在一在待加热介质的分子固有频率的范围内的振动频谱内进行。加热效果通过共振实现,这样,面加热元件基本上保持低的温度,加热效果直接在位于发射区内的介质上出现。这种采暖系统总体上可以费用低廉地制造,并具有高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地改进这种类型的由一第一分加热系统和一第二分加热系统组成的楼宇采暖装置,使得可以在小的位置需求和高的功能和可变性的情况下经济地制造和安装。这个目的用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按权利要求1第二分加热系统是一具有可电开动的,直接或间接平面地涂覆在传热器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作为辐射面的涂层,使得传热器既是第一分加热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第二分加热系统的作为辐射面的涂层的集成基体。因此对于第二分加热系统既不需要带有燃烧器和在某些情况下还有油箱的昂贵的加热锅炉,又不需要为此所要求的空间、连接管道和控制装置。通过辐射面在第一分加热系统的传热器上的集成结构对于在待加热的房间内的第二分加热系统也不需要提供附加的空间和/或壁面。因此传热器具有作为第一分加热系统的普通传热器和同时作为第二分加热系统的辐射面的基体元件的双重功能。由于这种集成的双重功能传热器/辐射面的组合可以有利地分别作为一个构件在制造厂内预制成模块。然后在建造两个集成的室内热源元件传热器/辐射面的楼宇采暖装置时装配可以有利地仅仅在一道工序内完成。因此在制造和安装时只发生少的费用。上述楼宇采暖装置最适合于作为按权利要求2的低能量采暖装置,其中第一分加热系统设计成用于在凉的外部温度时的加热条件下的基本系统,带有可电开动的辐射面的第二分加热系统可通过开关单元在仅仅第一分加热系统的加热功率已经不再足够的较冷的外界温度时接入。这种接入最好应该自动进行,并可以根据外界温度和/或室内温度,在某些情况下也结合一确定的温度曲线进行。本专利技术按权利要求3的楼宇采暖装置特别适合于这样的结构,其中第一分加热系统包括一按至少一个太阳能模块和/或至少一个地热模块和/或一生物气设施的电流发生器的冷却器类型的热源。适宜于采用可控制地泵吸的热水作为输热介质。按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则上也可以在热空气采暖装置中实施。为了进一步减小楼宇采暖装置的能量费用按权利要求4用于第二分加热系统的电能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可供选择的能量发生装置、如风力发电机和/或生物气发电机和/或水力发电机供给或至少是补充。在一种按权利要求5的优选实施形式中使传热器是带有尽可能平的正面的平面加热体,它以正面朝向房间表面平行地安装在房间墙壁上。涂层分别涂在这些朝向房间的正面上。在这种传热器上可以方便、大面积和功能良好地涂覆涂层。通常传热器由金属浇铸或由板材制作成形。按权利要求6重要的是,在作为基体表面的传热器外表面和涂层之间涂上电绝缘的中间层。这个中间层同样可以是涂层,例如颜料涂层(Farbbeschichtung),或做成贴上去的薄膜,这样它本身便是作为辐射面的涂层的基体表面。在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涂层具有按权利要求7规定的成分。这种涂层可以借助用来发射电磁波的广泛使用的谐波发生器以在分子固有振动的频率范围内的振动频谱激励。在其他权利要求8至10中结合这种类型的涂层给出了适宜和优良的改进结构,涂层在加热运行时基本上保持低温,并由于通过激发分子固有振动在待加热介质内形成共振而产生加热效果。这种由DE 198 49 432 A1所知的加热效应和加热结构作为支持系统突出地适合于按本专利技术的改进结构和与低能耗采暖装置的组合。附图说明借助于一个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较详细的说明。唯一的图形表示一设计成低能耗住宅的建筑物的示意横截面。具体实施例方式唯一的图形示出一设计成低能耗住宅的建筑物1的示意横截面,它设有一这里同样非常简化地表示的相应的绝热装置2,并具有一低能耗采暖装置3作为楼宇采暖装置。这个低能耗采暖装置由一第一分加热系统4组成,作为热源它具有一这里举例选择的太阳能模块5。这种太阳能模块通过管道6、7与一控制和调节装置8连接,此装置具有一带许多泵的泵装置9,其中泵装置9的一个泵将冷水通过管道6抽到太阳能模块5,在那里冷水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楼宇采暖装置由一第一分加热系统组成:具有至少一个带集成的热源热交换器的第一热源, 具有一离热源一定距离并安装在至少一个房间内的做成带有传热器外表面的加热体的传热器,和具有作为在热源热交换器和传热器之间的前进管 道和回流管道的管道,其中热源热交换器的管道和传热器包含一可流动的输热介质;由一带有第二热源的第二分加热系统组成;由一带至少一个温度调节装置和一开关单元的采暖控制装置组成,此控制单元用来关断或切换分加热系统,以进行单独运行,或 将一个分加热系统接入另一个分加热系统,以进行共同运行;其特征为:第二分加热系统(16)是一辐射加热装置,它带一可电开动的、直接或间接地平面涂覆在传热器外表面(13)的至少一部分上的作为辐射面(17)的涂层,使得传热器(12) 既是第一分加热系统(4)的组成部分,又是第二分加热系统(16)的作为辐射面(17)的涂层的集成基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赫尔穆特赖歇尔特
申请(专利权)人:莫勒塞姆控股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