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753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7:55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方法。接收端设备包括无线接收电路、电荷泵、降压电路以及电池,其中,无线接收电路、电荷泵以及电池形成第一充电通路,无线接收电路、降压电路以及电池形成第二充电通路;第一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或者第二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电池充电;第二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三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电池充电;其中,第三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第一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降低了接收端设备的发热。收端设备的发热。收端设备的发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接收端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0003]目前的无线充电系统中,通常设置有电荷泵和降压电路,通过电荷泵或降压电路对接收端设备的电池充电。例如在电池的电量较小时,通过电荷泵输出较高的充电功率给电池充电,而在电池的电量较大时,一般通过降压电路输出中等充电功率或较低充电功率给电池充电。
[0004]然而,目前的无线充电方式存在接收端设备发热较严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无线充电时接收端设备发热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方法。
[000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无线接收电路、电荷泵、降压电路以及电池,其中,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所述电荷泵以及所述电池形成第一充电通路,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所述降压电路以及所述电池形成第二充电通路;
[0007]所述第一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或者第二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所述电池充电;
[0008]所述第二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三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所述电池充电;
[0009]其中,所述第三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所述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
[0010]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用于上述任一所述的接收端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0011]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或者第二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所述接收端设备中的第一充电通路,以对电池充电,所述第一充电通路包括无线接收电路、电荷泵以及电池;
[0012]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三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所述接收端设备中的第二充电通路,以对所述电池充电,所述第二充电通路包括所述无线接收电路、降压电路以及所述电池;
[0013]其中,所述第三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所述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
[0014]上述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
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包括无线接收电路、电荷泵、降压电路以及电池,其中,无线接收电路、电荷泵以及电池形成第一充电通路,无线接收电路、降压电路以及电池形成第二充电通路;第一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或者第二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电池充电;第二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三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电池充电;其中,第三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第一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由于传统技术中,在第二功率充电模式下是通过降压电路对电池充电,而降压电路的功率损耗较高,从而造成接收端设备发热较严重。而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充电模式下,通过充电泵对电池充电,而电荷泵的效率较高,因此能够降低接收端设备的无线充电电路上的功率损耗,进而降低接收端设备的发热。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6]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7]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18]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0019]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0020]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0021]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23]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该接收端设备包括无线接收电路101、电荷泵102、降压电路103以及电池104,其中,无线接收电路101、电荷泵102以及电池104形成第一充电通路,无线接收电路101、降压电路103以及电池104形成第二充电通路;
[0024]第一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或者第二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电池104充电;
[0025]第二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三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电池104充电;
[0026]其中,第三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第一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
[0027]本实施例中,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或者第二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处理器可以控制第一充电通路导通,同时可以控制降压电路103断开,以通过第一充电通路为电池104充电。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其他的控制芯片。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线充电系统中,无线接收电路可以包括无线接收线圈、整流电路以及主低压差线性稳压器(Main Low Dropout Regulator,MLDO)。无线接收线圈可以接
收充电设备发射的电磁信号,并将电磁信号转换为交流电,之后由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给电池充电。其中,无线充电系统中的充电设备指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设备,例如充电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电路可以为全桥整流电路或半桥整流电路,整流电路可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给电池充电。其中,整流电路以及MLDO可以集成在接收集成电路(Receive Integrated Circuit,RX IC)芯片中。
[0029]其中,无线充电的发射端可以根据直流电的电压发射电磁信号。在无线充电系统中,接收端设备上的充电芯片可以询问发射端支持的充电功率,将询问到的充电功率发送给接收端设备的处理器,处理器根据询问到的充电功率以及结合当前接收端设备的温度、接收端设备的电池电量确定当前应采用哪种充电模式充电。充电模式包括第一充电模式、第二充电模式以及第三充电模式。
[0030]由于当前的无线充电模式包括高功率充电模式、中等功率充电模式以及低功率充电模式。高功率充电模式指充电设备能够输出较大的功率,高功率充电模式对应的功率范围例如为40W~50W;低功率充电模式指充电设备输出较小的功率,低功率充电模式对应的功率范围一般为15W以下;中等功率充电模式指充电设备输出的功率介于高功率充电模式与低功率充电模式之间,中等功率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例如为20W~30W。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无线接收电路、电荷泵、降压电路以及电池,其中,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所述电荷泵以及所述电池形成第一充电通路,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所述降压电路以及所述电池形成第二充电通路;所述第一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或者第二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所述电池充电;所述第二充电通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处于第三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所述电池充电;其中,所述第三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所述第二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式对应的充电功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还包括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设置于所述无线接收电路和所述电荷泵之间,所述无线接收电路、所述开关元件、所述电荷泵以及所述电池形成所述第一充电通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背靠背MOS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氮化镓MOS管。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背靠背MOS管,所述接收端设备还包括有线充电接口,所述有线充电接口、所述电荷泵以及所述电池形成第三充电通路,所述有线充电接口、所述背靠背MOS管、所述降压电路以及所述电池形成第四充电通路;所述第三充电通路,用于在有线充电处于所述第一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所述电池充电;所述第四充电通路,用于在有线充电处于所述第二充电模式或者所述第三充电模式的情况下导通,以对所述电池充电。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背MOS管与MOS管控制元件连接;所述MOS管控制元件,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一充电通路的电压大于目标电压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背靠背MOS管的栅极电压进行降低处理。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背MOS管与MOS管控制元件连接;所述MOS管控制元件,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一充电通路的电流大于目标电流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背靠背MOS管的栅极电压进行降低处理。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背MOS管与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锐张俊郑毅成田浩徐鑫勇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