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666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入端、第五输出端、第一继电器、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光敏三极管、第三NMOS管、第一可变电容器、第六发光二极管、第七光敏三极管、第九发光二极管、第十光敏三极管。第十光敏三极管。第十光敏三极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烟叶仓库气温高,空气干燥,湿度低,导致烟叶干燥,使烟叶在分包和打包环节极易断裂,不得不延迟烟叶收购开称时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般会安装蒸发式冷风机,其设备主要由循环泵、布水器、阀门、水帘、风机组成,通过水蒸发吸收热量这一自然的物理现象,使水帘波纹状的纤维表面形成水膜,当快速流动的空气穿过湿帘时水膜中的水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后蒸发带走大量的热使经过湿帘的空气温度降低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现有的降温方案设计中,需要从降温前后的室内湿度控制,到温度达标后平衡等角度进行设计,而功能越细致导致控制器采用芯片数量也越多,芯片内的晶体管也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功耗增加,体积也不利于终端使用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S1、第二输出端S2、第三输入端S3、第五输出端S5、第一继电器K1、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光敏三极管D2、第三NMOS管D3、第一可变电容器C1、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七光敏三极管D7、第九发光二极管D9、第十光敏三极管D10:
[0004]所述第一继电器K1辅助常闭触点一端和第一输入端S1连接,另一端和第一发光二极管D1阳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阴极和第三NMOS管D3栅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和第二光敏三极管D2组成第一光耦模块,第二输出端S2和第二光敏三极管D2发射极连接,第三NMOS管D3漏极和第三输入端S3连接,第三输入端S3和采集模块连接,第三NMOS管D3源极和第一可变电容器C1、第六发光二极管D6阳极连接,第六发光二极管D6和第七光敏三极管D7组成第二光耦模块,第七光敏三极管D7发射极和第一继电器K1线圈连接,第九发光二极管D9和第十光敏三极管D10组成第三光耦模块,第九发光二极管D9阳极和第一输入端S1连接,第九发光二极管D9阴极和接地端连接,第十光敏三极管D10发射极和第五输出端S5连接。
[0005]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R3、第十一PMOS管D11、第十二发光二极管D12、第十三光敏三极管D13、第四输入端S4、第六输出端S6,所述第三电阻R3一端和第九发光二极管D9阴极、第十一PMOS管D11源极连接,第十一PMOS管D11栅极和第四输入端S4连接,第十一PMOS管D11漏极和第十二发光二极管D12阳极连接,第十二发光二极管D12和第十三光敏三极管D13组成第四光耦模块,第十三光敏三极管D13发射极和第六输出端S6连接,第四输入端S4和采集模块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继电器K2、第二可变电容器C2、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二继电器K2线圈和第七光敏三极管D7发射极连接,第二继电器K2辅助常开触点
一端和第二可变电容器C2连接,另一端和第五二极管D5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阴极和第六发光二极管D6阳极、第一可变电容器C1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4、第八三极管D8,所述第四二极管D4阴极、阳极分别设置在第五二极管D5阴极和第一可变电容器C1之间,第八三极管D8集电极和第一可变电容器C1连接,第八三极管D8发射极和接地端连接,第八三极管D8基极和第七光敏三极管D7发射极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电阻R2,所述第二电阻R2一端和第一发光二极管D1阴极连接,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四电阻R4,所述第四电阻R4一端和第十一PMOS管D11栅极连接,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四发光二极管D14,所述第十四发光二极管D14阳极和阴极串接在第十三光敏三极管D13和第六输出端S6之间。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十五发光二极管D15,所述第十五发光二极管D15阳极和阴极串接在第十光敏三极管D10和第五输出端S5之间。
[0012]进一步的,所述采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001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0014]通过少量元件搭建的控制模块具有逻辑芯片和定时芯片的功能,实现温湿度联控,减少芯片电路运行过程中的功耗,同时电路集成在其他电子器件上时,应用电路面积更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控制模块结构图。
[0017]图2和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采集模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专利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0019]参阅附图,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S1、第二输出端S2、第三输入端S3、第五输出端S5、第一继电器K1、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光敏三极管D2、第三NMOS管D3、第一可变电容器C1、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七光敏三极管D7、第九发光二极管D9、第十光敏三极管D10:
[0020]所述第一继电器K1辅助常闭触点一端和第一输入端S1连接,另一端和第一发光二极管D1阳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阴极和第三NMOS管D3栅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和第二光敏三极管D2组成第一光耦模块,第二输出端S2和第二光敏三极管D2发射极连接,第
三NMOS管D3漏极和第三输入端S3连接,第三输入端S3和采集模块连接,第三NMOS管D3源极和第一可变电容器C1、第六发光二极管D6阳极连接,第六发光二极管D6和第七光敏三极管D7组成第二光耦模块,第七光敏三极管D7发射极和第一继电器K1线圈连接,第九发光二极管D9和第十光敏三极管D10组成第三光耦模块,第九发光二极管D9阳极和第一输入端S1连接,第九发光二极管D9阴极和接地端连接,第十光敏三极管D10发射极和第五输出端S5连接:
[0021]第一输入端S1和蒸发式风冷机连接,接收蒸发式风冷机启动信号,第二输出端S2与循环泵连接,用于发送循环泵信号,第三输入端S3接收采集模块信号,第五输出端S5发送风机信号,当蒸发式风冷机启动后发送信号到第一输入端S1信号经过第一继电器K1常闭触点第一发光二极管D1,使第一发光二极管D1和第二光敏三极管D2光耦合,第二光敏三极管D2导通,电源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包括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入端、第五输出端、第一继电器、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光敏三极管、第三NMOS管、第一可变电容器、第六发光二极管、第七光敏三极管、第九发光二极管、第十光敏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辅助常闭触点一端和第一输入端连接,另一端和第一发光二极管阳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阴极和第三NMOS管栅极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二光敏三极管组成第一光耦模块,第二输出端和第二光敏三极管发射极连接,第三NMOS管漏极和第三输入端连接,第三输入端和采集模块连接,第三NMOS管源极和第一可变电容器、第六发光二极管阳极连接,第六发光二极管和第七光敏三极管组成第二光耦模块,第七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一继电器线圈连接,第九发光二极管和第十光敏三极管组成第三光耦模块,第九发光二极管阳极和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九发光二极管阴极和接地端连接,第十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五输出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仓库的降温增湿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十一PMOS管、第十二发光二极管、第十三光敏三极管、第四输入端、第六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一端和第九发光二极管阴极、第十一PMOS管源极连接,第十一PMOS管栅极和第四输入端连接,第十一PMOS管漏极和第十二发光二极管阳极连接,第十二发光二极管和第十三光敏三极管组成第四光耦模块,第十三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和第六输出端连接,第四输入端和采集模块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冲周新伟徐玮樊芬王承伟唐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烟草公司永州市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