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结构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6093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电结构和电机,其中,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装设于电机转轴上,并与所述电机转轴电性接触;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安装于电机壳体的内侧;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径向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电机壳体之间,且所述限位件对所述第二导电件轴向限位,使所述第二导电件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电机壳体保持电性接触。本方案可减小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接触力,降低电机运行时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摩擦磨损,提升导电的可靠性,可有效防止轴电流对电机轴承的损害,增加电机运行寿命。增加电机运行寿命。增加电机运行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电结构及电机


[0001]本申请涉及电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电结构及电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电动化的不断加深,电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追求汽车的加速性能,电机的功率也在不断提高,并且电机的输入电压也在提高。这导致电机轴承的电腐蚀现象越发严重。
[0003]众所周知,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轴承温度的升高,轴承等效电阻减小,轴承击穿点数量增加,轴电流将轴承和转轴的金属接触点导通,瞬间产生高温,轴承局部烧熔。被烧熔的轴承合金在碾压力作用下在轴承内表面产生小坑,表现为轴承内圈滚道出现搓板样的凹痕,导致电机轴承电腐蚀损坏,轻则导致电机运行噪音增加,重则导致电机轴承损坏,电机失效。
[0004]在电机轴承电腐蚀预防相关技术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切断轴电流通路,采用绝缘轴承;二是增加导电结构,使用电刷、导电油脂、导电轴承等。上述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机轴承电腐蚀问题,但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如绝缘轴承必须采用特殊材料工艺,导致轴承成本数倍提高;而碳刷、导电油脂、导电轴承等结构的成本虽然稍有降低,但是存在材料磨损、结构复杂、可靠性等技术性问题,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电机绝缘性变差及轴承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导电结构及电机,能够更为有效消除电机产生的轴电流,并且结构简单、材料磨损小、成本低、可靠性好。
[0006]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电结构,包括:
[0007]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装设于电机转轴上,并与所述电机转轴电性接触;
[0008]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安装于电机壳体的内侧;
[0009]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径向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电机壳体之间,且所述限位件对所述第二导电件轴向限位,使所述第二导电件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电机壳体保持电性接触。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件为导电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弹性接触。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件包括限位部和接触部,所述限位部通过所述限位件轴向限位于所述电机壳体上,所述接触部向远离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相接触。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弯折状连接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电机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部嵌入在所述限位槽中,且所述限位槽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径向尺
寸,以使所述第二导电件可在所述限位槽中径向移动。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中部开设通孔的限位压板,所述限位压板固定装配于所述电机壳体的内侧,且所述限位压板与所述电机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以形成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二导电件上的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导电件接触。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转轴的端部沿轴心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导电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
[0016]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沿轴向开设有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安装孔连通。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为点接触或接触面直径小于3mm的面接触。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为导电的球形体或球头圆柱体,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件接触的接触平面,且所述接触平面与所述电机转轴相互垂直。
[0019]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电结构。
[0020]有益效果:本导电结构中,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导通电机转轴和电机壳体,可以将电机转轴上产生的轴电流导通至电机壳体,然后通过电机壳体的接地端接地,进而消除轴电流,这样能避免电机的轴承被轴电流击伤,能降低电机的运行噪音,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0021]并且,本方案将第二导电件可径向移动地设置于限位件和电机壳体之间,放开第二导电件的径向自由度,使第二导电件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可减小第一导电件的刚度,从而减小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接触力,降低电机运行时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磨损,提升导电的可靠性,可有效防止轴电流对电机轴承的损害,增加电机运行寿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电机壳体1、定子2、转子3、电机转轴4、第一导电件5、第二导电件6、接触部601、连接部602、限位部603、限位件7、冷却流道8、安装孔9、通孔10、限位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2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
[0028]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9]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纵向”、“横向”、“水平”、“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亦仅为了便于简化叙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方案中,电机轴承电腐蚀预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采用绝缘轴承,二是增加电刷、导电油脂、导电轴承等导电结构,但是上述方式要么存在成本高的问题,要么存在可靠性差、结构复杂、材料磨损严重的问题,不利于生产应用。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材料磨损小、成本低、可靠性好的导电结构,该导电结构安装在电机转轴与电机壳体之间,用于将电机转轴产生的轴电流导出,从而避免轴承的电腐蚀。
[0031]具体地,本技术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件、限位件和第二导电件。其中,第一导电件装设于电机转轴上,并与电机转轴电性接触;限位件固定安装于电机壳体的内侧;第二导电件径向可移动的设置于限位件与电机壳体之间,且限位件对第二导电件轴向限位,使第二导电件的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件和电机壳体保持电性接触。
[0032]本技术上述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件(5),所述第一导电件(5)装设于电机转轴(4)上,并与所述电机转轴(4)电性接触;限位件(7),所述限位件(7)固定安装于电机壳体(1)的内侧;第二导电件(6),所述第二导电件(6)径向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限位件(7)与所述电机壳体(1)之间,且所述限位件(7)对所述第二导电件(6)轴向限位,使所述第二导电件(6)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件(5)和所述电机壳体(1)保持电性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件(6)为导电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件(5)与所述第二导电件(6)弹性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件(6)包括限位部(603)和接触部(601),所述限位部(603)通过所述限位件(7)轴向限位于所述电机壳体(1)上,所述接触部(601)向远离所述电机壳体(1)的一侧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5)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603)与所述接触部(601)之间设置有连接部(602),所述连接部(602)呈弯折状连接于所述限位部(603)与所述接触部(60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7)与所述电机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限位槽(11),所述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华张彦但晓浪陈博贾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