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及支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5051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及支护方法,所述支护体系包括在远离的坡体前方设置的锚拉式桩板挡墙,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设置在所述高陡边坡和坡脚既有功能区之间,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和所述既有高陡边坡的坡面线之间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所述支护方法为:施工灌注桩;施工转换梁、肋柱、挡土板;分层回填墙后预拌自流态水泥土;进行水泥土的养护;进行锚索施工及锚固体的养护,直至预拌流态水泥土回填至设计标高及锚索施工完成。对所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及支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一种边坡支护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优质的土石料作为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在城市中的价格不断提高,有此引发盗采的情况,形成高陡人工边坡。人工形成的高陡边坡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需进行支护处理。
[0003]当边坡坡顶或坡脚存在建构筑物或使用功能区时,由于作业空间狭小,场地往往不具备反压或削坡的条件。而直接对坡面进行支护处理,由于盗采后的高陡边坡缺乏支护,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施工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及支护方法,通过远离既有坡体进行支护结构施工,墙后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等措施,能够在狭小空间的条件下预留足够的安全施工空间,并且保证支护结构后方回填的密实性,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完成既有高陡边坡支护的目的。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所述支护体系包括在远离的坡体前方设置的锚拉式桩板挡墙,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设置在所述高陡边坡和坡脚既有功能区之间,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和所述既有高陡边坡的坡面线之间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
[0007]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包括挡土板、肋柱、转换梁、灌注梁和锚索,所述灌注梁设置在坡脚地面以下,所述转换梁连接所述肋柱和灌注梁并设置在坡脚地面上,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肋柱和预拌流态水泥土之间,所述锚索斜向贯穿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和所述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并伸入所述既有高陡边坡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与所述既有高陡边坡的坡面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6m。
[0009]进一步地,所述支护体系后方预拌流态水泥土的设计抗压强度≥1MPa。
[0010]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支护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远离坡体前方设置的锚拉式桩板挡墙及墙后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具体要求锚拉式桩板挡墙退既有坡面3~6m进行设置,预留足够的安全施工空间。锚拉式桩板挡墙地下部分为钻孔桩,地面位置设置转换梁,地上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柱。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0012](1)在既有高陡坡面的坡脚和坡脚既有功能区之间施工灌注桩;
[0013](2)在灌注桩上方施工转换梁、肋柱、挡土板;
[0014](3)待支挡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始分层回填墙后预拌自流态水泥土。
[0015](4)回填至每一锚索以上1m处时暂停回填,进行水泥土的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7天,且养护后的水泥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的80%。
[0016]在本专利技术中平行设置多根锚索,锚索之间的间距为3~4米。
[0017](5)对该处锚索进行施工及锚固体的养护,锚固体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对锚索进行一次张拉,张拉设计预应力锁定值的50%。
[0018](7)对所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张拉剩余的50%设计预应力锁定值。
[0019]挡土墙后采用预拌流态水泥土进行回填,设计抗压强度≥1MPa。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远离既有坡体进行支护结构施工,墙后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等措施,能够在狭小空间的条件下预留足够的安全施工空间,并且保证支护结构后方回填的密实性,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达到完成既有高陡边坡支护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原始状态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工序一的状态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工序二的状态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工序三的状态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工序四的状态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工序五的状态示意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完成状态图。
[0028]图中标号:既有高陡坡面100,坡脚既有功能区200,坡顶既有功能区300,坡脚地面400,锚拉式桩板挡墙500,原始坡面线600,开挖坡体700,灌注桩1,转换梁2,肋柱3,挡土板4,预拌自流态水泥土5,锚索6。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原始状态图。
[0030]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的具体阐述,不应视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31]实施例1,参照附图1

7。
[003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的支护方法,所述支护方法旨在为如图1所示的狭小施工空间的既有高陡坡面建造一种支护体系,该支护体系的具体施工方法为:
[0033]工序一:如图2所示,在既有高陡坡面100的坡脚和坡脚既有功能区200之间施工灌注桩1,所述灌注桩1设置在既有高陡坡面100的坡脚和坡脚既有功能区200之间的地面以下并与坡脚地面齐平,灌注桩1采用旋挖施工。;
[0034]工序二:如图3所示,在灌注桩1上方施工转换梁2,采用支模现浇施工。;
[0035]工序三:如图4所示,在转换梁上方施工肋柱3和挡土板4,采用支模现浇施工。;
[0036]工序四待转换梁2、肋柱3和挡土板4构成的支挡结构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
后,:如图5所示,开始分层回填墙后预拌自流态水泥土5。
[0037]工序五:如图6所示,在回填墙后预拌自流态水泥土5的同时逐层施工锚索6,回填至每一锚索6以上1m处时暂停回填,进行水泥土的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7天,且养护后的水泥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的80%。
[0038]对该处锚索进行施工及锚固体的养护,锚固体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对锚索进行一次张拉,张拉设计预应力锁定值的50%。
[0039]工序六:重复4~5步,直至预拌流态水泥土回填至设计标高及锚索施工完成,回填完成后的预拌流态水泥土上表面与坡顶线齐平。
[0040]工序七:对所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张拉剩余的50%设计预应力锁定值。
[0041]最终形成如图7所示的支护体系,
[0042]实施例2,参照附图7。
[0043]通过实施例1的施工工法形成了一种在狭小空间形成对既有高陡边坡的支护体系,所述支护体系如图7所示。
[0044]所述支护体系包括在远离的既有高陡边坡100前方设置的锚拉式桩板挡墙500,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500设置在所述高陡边坡100和坡脚既有功能区200之间,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500与所述既有高陡边坡100的坡面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6m。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500和所述既有高陡边坡100的坡面线之间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5;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包括挡土板4、肋柱3、转换梁2、灌注梁1和锚索6,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其特征是,包括在远离的坡体前方设置的锚拉式桩板挡墙,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设置在所述高陡边坡和坡脚既有功能区之间,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和所述既有高陡边坡的坡面线之间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包括挡土板、肋柱、转换梁、灌注梁和锚索,所述灌注梁设置在坡脚地面以下,所述转换梁连接所述肋柱和灌注梁并设置在坡脚地面上,所述挡土板设置在肋柱和预拌流态水泥土之间,所述锚索斜向贯穿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和所述回填预拌流态水泥土,并伸入所述既有高陡边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锚拉式桩板挡墙与所述既有高陡边坡的坡面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6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狭小空间既有高陡边坡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支护体系后方预拌流态水泥土的设计抗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江斌王卫东罗岚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