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A柱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下A柱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车辆已不满足仅作为代步交通工具,车辆已成为一种生活娱乐场所。用户对汽车驾驶舒适性要求日益提高,汽车振动噪声是汽车驾驶舒适性首要解决问题。车辆行驶时,路面激励、动力总成激励振动噪声问题让车内乘员感觉烦躁。机舱上纵梁与A柱连接位置是前悬架轮胎激励、动力总成激励结构路径传递至车身重要通道,其强度高低将直接影响路面、动力总成通过该位置传递至车身振动激励能量。
[0003]相关技术中,机舱上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较差,A柱强度不足,对机舱上纵梁传递至A柱振动能量衰减不足,导致车内振动噪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下A柱,下A柱的腔室设第一加强板,在提高下A柱强度的同时将腔室分为体积不同的上、下腔室,使上、下腔室具有不同的强度差异,提高了下A柱的振动衰减能力。
[0005]本技术还提出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A柱(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下A柱内板(10);下A柱外板(20),所述下A柱外板(20)设置在所述下A柱内板(10)的外侧且与所述下A柱内板(10)固定连接,所述下A柱外板(20)与所述下A柱内板(10)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室(21);第一加强板(30),所述第一加强板(3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室(21)内,所述第一加强板(30)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加强板(30)的边缘均与所述容纳腔室(21)的内壁连接,以将所述容纳腔室(21)分为上腔室(22)和下腔室(23);其中,所述上腔室(22)和所述下腔室(23)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比为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A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包括:第一底板(31)和第一边框(32),所述第一边框(3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31)的四周边缘上,所述第一边框(32)与所述容纳腔室(21)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将所述容纳腔室(21)分为所述上腔室(22)和所述下腔室(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A柱(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板(40),所述第二加强板(40)设置在所述下腔室(23)内,所述第二加强板(40)贴设在所述下A柱外板(20)的内表面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延伸连接至所述下A柱(100)与机舱纵梁(200)的连接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A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40)在车辆的侧表面的投影形状为梯形结构,所述第二加强板(40)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相互平行且邻近所述机舱纵梁(200)的一侧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另一侧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的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A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40)上设置有多个朝向车内一侧凹陷的凹槽(41),多个所述凹槽(41)从所述第二加强板(40)邻近所述机舱纵梁(200)的一侧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车辆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及,所述第二加强板(40)上设置有朝向车外一侧凸出的凸起(42),所述凸起(42)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板(40)远离所述机舱纵梁(2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刚,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