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储罐施工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钢制储罐,作为存储设备,其一般有若干个罐筒体沿中心线方向组焊而成;钢制储罐往往采用倒装法焊接而成,其加工过程具体为:将组焊好的筒体垂直吊升至预设高度后,在组焊好的筒体下方进行下一圈罐筒体的组装,之后将组焊好的筒体下落至下一圈罐筒体的上方进行下一级组焊施工。
[0003]针对组焊好的筒体进行垂直吊升,普遍采用在筒体的内侧圆周分布多个起吊设备,并通过钢链或钢丝绳对组焊好的筒体进行悬吊提升;目前,现有的起吊设备大多采用手动葫芦、电动葫芦或液压千斤顶;由于组焊好的筒体吊升之后,在风载荷的作用下易出现晃动,无法与下一圈罐筒体进行对中,加大了施工难度,同时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其次,由于起吊过程中起吊点位置与起吊设备存在圆周方向上的错位,导致组焊好的筒体存在圆周方向的不均匀受力而发生周向偏转;另外,由于起吊过程中各起吊设备在垂直方向的受力不均匀,进而导致组焊好的罐筒体整体发生倾斜或者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提升单元;若干所述提升单元沿待施工钢制储罐的罐筒体内圆周面均匀分布;其中,罐筒体采用若干储罐壁板(1)焊接而成,罐筒体的内圆周面设置有环形胀圈(2);所述提升单元,包括动力机构(3)、起吊绳(4)、爬升机构(5)及工字型桩体(6);所述工字型桩体(6)竖向设置罐筒体的内侧,并靠近所述储罐壁板(1)的内表面设置;所述动力机构(3)设置在所述工字型桩体(6)的顶端;所述爬升机构(5)竖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工字型桩体(6)上,并靠近所述储罐壁板(1)一侧设置;其中,所述爬升机构(5)的一侧与所述工字型桩体(6)竖向滑动连接,所述爬升机构(5)的另一侧与所述环形胀圈(2)接触;所述起吊绳(4)的上端与所述动力机构(3)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起吊绳(4)的下端与所述爬升机构(5)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组支撑机构(7);三组支撑机构(7)均倾斜设置在所述工字型桩体(6)与待施工钢制储罐的罐底之间;所述支撑机构(7)的上端与所述工字型桩体(6)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撑机构(7)的下端与待施工钢制储罐的罐底相连;其中,第一组支撑机构倾斜设置在所述工字型桩体(6)的侧边,并靠近所述罐筒体的中心一侧设置;第二组支撑机构倾斜设置在所述工字型桩体(6)的前端,且靠近上一提升单元一侧设置;第三组支撑机构倾斜设置在所述工字型桩体(6)的后端,且靠近下一提升单元一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7)包括双叉头杆(71)及支撑底板(73);所述双叉头杆(71)倾斜设置,所述支撑底板(73)水平固定在所述罐底的上表面;其中,所述双叉头杆(71)的上端与所述工字型桩体(6)的上端相连,所述双叉头杆(71)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底板(73)相连;其中,所述双叉头杆(71)与所述工字型桩体(6)之间以及所述双叉头杆(71)与所述支撑底板(73)之间均采用销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型桩体(6)包括桩体顶板(61)、左侧板(62)、中间立板(63)、桩体底板(64)及右侧板(65);所述桩体顶板(61)与所述桩体底板(64)上下平行设置,且所述桩体底板(64)水平固定在待施工钢制储罐的罐底上表面;所述左侧板(62)与所述右侧板(65)竖向平行设置在所述桩体顶板(61)与所述桩体底板(64)之间;其中,所述左侧板(62)靠近所述储罐壁板(1)的内表面一侧设置,所述右侧板(65)靠近所述罐筒体的中心一侧设置;所述中间立板(63)竖向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与所述右侧板(65)之间,所述中间立板(63)沿所述罐筒体的径向设置;其中,所述中间立板(63)的一端与所述左侧板(62)的竖向中心线垂直固定,所述中间立板(63)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侧板(65)的竖向中心线垂直固定;所述动力机构(3)固定设置在所述桩体顶板(61)上,并靠近所述左侧板(62)一侧设置;所述爬升机构(5)竖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左侧板(62)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机构(5)包括承压部及爬行部;所述承压部的左侧与所述环形胀圈(2)的下表面接触,所述承压部的右侧与所述爬行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爬行部的右侧与所述左侧板(62)滑动相连,并能够沿所述左侧板(62)竖直上下滑动;所述起吊绳(4)的下端与所述爬行部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钢制储罐的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部包括承压上板(51)、承压弹簧(52)、承压底座(53)、弹簧芯筒(59)、导向柱(510)及限位支撑板(511);所述承压上板(51)与所述承压底座(53)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承压上板(51)的上表面与所述环形胀圈(2)的下表面相接触;其中,所述承压上板(51)水平设置在所述爬行部的左侧上端,所述承压底座(53)水平固定在所述爬行部的左侧下端;所述弹簧芯筒(59)竖向固定在所述承压上板(51)的下表面,所述导向柱(510)竖向固定在所述承压底座(53)的上表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