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2347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47
本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包括排气风机、射流风机、承载机架、交互风管、引流风管、回流风管、操控终端、旋转连接管头及驱动电路,交互风管嵌于承载机架内其前端面分别与排气风机、射流风机连通,交互风管侧壁设若干分流风口,引流风管和回流风管上端面通过旋转连接管与分流风口连通,下端面通过旋转连接管头与操控终端连通,驱动电路嵌于承载机架的前端面内。本新型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多种结构巷道、隧道环境配套使用的需要,并有效降低通风换气作业时气流产生的噪声污染;另一方面在运行中,通风换气量大,并具有良好的环境监测能力,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灵活调整各施工点通风换气量,并可实现送风机排风独立运行。并可实现送风机排风独立运行。并可实现送风机排风独立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


[0001]本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属工程机械及隧道施工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隧道、巷道等施工过程中,由于往往深入底层或山体内部,因此造成施工现场温度、湿度、粉尘等环境均相对恶劣,并易造成缺氧或因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而对工作人员构成严重的危害,针对这一问题,当前开发了多种的隧道通风设备,如专利申请号为“202210907606.8”的“洞库通风装置”、专利申请号为“202210933407.4”的“一种静音性好的隧道通风风机及其使用方法”等设备或方法,虽然可以一定程度满足使用的需要,但一方面系统结构相对固定且复杂,往往仅能满足特定环境使用及运行的需要,使用灵活性和通用性均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当前的通风系统在运行时,往往仅能通过单一管道满足送风作业的需要,从而导致隧道内污浊空气环境无法有效的排出,严重影响了隧道通风换气作业的效率;
[0003]此外,当前的通风换气系统在运行中,通风换气位置往往均设置在隧道的顶部位置处,从而导致气流交换及环境监测位置较高,无法有效直接对隧道施工位置作业面进行通风换气;同时也往往无法有效的实现对隧道内不同位置通风换气时的气流量进行精确控制,因此为了满足对隧道内部长距离多个位置进行通风换气时,需要增加风机运行功率,从而导致通风换气作业能耗高,且隧道内通风的各通风点沿隧道轴线方向从外向内逐渐降低,从而影响了隧道内部换气效率。
[0004]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麻醉药剂蒸发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新型提供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该新型一方面通用性好,使用灵活方便,可有效满足多种结构巷道、隧道环境配套使用的需要,并有效降低通风换气作业时气流产生的噪声污染;另一方面在运行中,通风换气量大,并具有良好的环境监测能力,可根据实际工作环境灵活调整各施工点通风换气量,并可实现送风机排风独立运行,从而达到根据不同工作点进行精确送风换气,降低气流输送损耗并有效克服传统通风换气时,隧道内外环境气流相互混杂干扰造成的送风换气质量较差的缺陷。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包括排气风机、射流风机、承载机架、交互风管、引流风管、回流风管、控制阀、操控终端、旋转连接管头及驱动电路,其中交互风管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机架内并通过承载机架与隧道顶部连接,且其轴线与隧道轴线平行分布,交互风管前端面通过连接管道分别与排气风机、射流风机连通,交互风管侧壁设若干分流风口,分流风口对称分布在交互风管轴线两侧,引流风管和回流风管上端面通过旋转连接管与分流风口连通,下端面通过旋转连接管头与操控终端连通,操控终端包括硬质防护壳、出风口、
温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粉尘传感器、导流管及操控界面,硬质防护壳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出风口嵌于硬质防护壳前端面内并与硬质防护壳同轴分布,出风口后端面通过控制阀与导流管连通,导流管另与旋转连接管头连通,并通过旋转连接管头与引流风管、回流风管间连通,且旋转连接管头嵌于硬质防护壳后端面内并与硬质防护壳后端面连接,温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粉尘传感器嵌于硬质防护壳前端面并环绕出风口均布,操控界面嵌于硬质防护壳外侧面,并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且各操控终端的操控界面间并联并分别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驱动电路嵌于承载机架的前端面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引流风管、回流风管通过旋转连接管头进行0
°
—180
°
范围旋转,其轴线与水平面呈0
°
—90
°
夹角,且所述的引流风管、回流风管均为至少两级伸缩管结构,其下端面与地平面间间距不小于30厘米,所述引流风管、回流风管外侧面与承载机架外侧面间通过伸缩驱动杆连接,所述伸缩驱动杆两端分别通过铰链与承载机架、引流风管、回流风管外侧面间铰接,且所述伸缩驱动杆与驱动电路间电气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交互风管包括外套管、内衬管、承载龙骨,其中所述内衬管和外套管均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所述内衬管至少一条并嵌于外套管内,所述内衬管与外套管轴线平行分布,并通过若干沿其轴线均布的承载龙骨与外套管内侧面连接,所述的外套管前端面通过连接管道与射流风机连通,内衬管前端面通过连接管道与排气风机连通,所述外套管、内衬管管壁上均设若干分流风口,其中外套管通过分流风口与引流风管连通,内衬管的分流风口与回流风管连通。
[0010]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龙骨包括承载框架、定位板、弹片、卡箍、弹性垫块,所述承载框架为与外套管同轴分布的空心管状框架结构,所述承载框架外表面通过若干环绕其轴线均布的弹性垫块与外套管内侧面连接,所述承载框架内设至少两个沿其轴线方向均布的卡箍,所述卡箍与承载框架同轴分布,且卡箍通过至少三条环绕其轴线均布的定位板与承载框架内侧面连接,所述定位板为横断面呈三角形、梭形及水滴型中任意一种的板状结构,其板面与承载框架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定位板两端分别通过弹片与承载框架和卡箍连接,所述卡箍内侧面设至少两个环绕其轴线均布的弹性垫块,并通过弹性垫块与内衬管外侧面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框架重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对应的外套管、内衬管管壁位置处设置分流风口,且分流风口对应的承载框架内另设导向滑轨,所述导向滑轨为与回流风管同轴分布圆环结构,导向滑轨外侧面与承载框架连接并包覆在回流风管外,且回流风管通过导向滑轨与承载框架间滑动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机架包括定位管段、托架、弹性承载柱、强化顶板、强化锚索及连接弹簧,所述定位管段若干,均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柱状框架结构,相邻两定位管段间通过至少两条环绕定位管段轴线均布的连接弹簧连接,且连接弹簧轴线与定位管段轴线呈0
°
—60
°
夹角,所述定位管段上端面与强化顶板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强化顶板为横断面呈矩形网板结构,所述强化顶板另设至少四条环绕其中点均布的强化锚索,并通过强化锚索与隧道顶部连接,且强化锚索轴线与强化顶板板面呈30
°
—90
°
夹角,且当各强化锚索轴线与强化顶板板面夹角小于90
°
时,各强化锚索轴线相交,交点位于强化顶板下方并位于强化顶板延长线上,所述定位管段内设至少若干托架,各托架分别通过弹性承载柱与定位管段内侧面连接,所述托架为与交互风管同轴分布的圆弧结构,包覆在交互风管外,且每2—4
个托架环绕交付风管轴线均布并构成一个支护组,同一定位管段内设至少两个支护组,各支护组沿定位管段轴线均布。
[0013]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路为基于工业计算机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另设若干串口通讯端口;所述操控界面包括显示器、按键、信号指示灯、八段式发光二极管、电位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共用,且操控界面另设以工业单片机为基础的控制电路。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包括排气风机、射流风机、承载机架、交互风管、引流风管、回流风管、控制阀、操控终端、旋转连接管头及驱动电路,其中所述交互风管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机架内并通过承载机架与隧道顶部连接,且其轴线与隧道轴线平行分布,所述交互风管前端面通过连接管道分别与排气风机、射流风机连通,所述交互风管侧壁设若干分流风口,所述分流风口对称分布在交互风管轴线两侧,所述引流风管和回流风管上端面通过旋转连接管与分流风口连通,下端面通过旋转连接管头与操控终端连通,所述操控终端包括硬质防护壳、出风口、温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粉尘传感器、导流管及操控界面,所述硬质防护壳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所述出风口嵌于硬质防护壳前端面内并与硬质防护壳同轴分布,所述出风口后端面通过控制阀与导流管连通,导流管另与旋转连接管头连通,并通过旋转连接管头与引流风管、回流风管间连通,且所述旋转连接管头嵌于硬质防护壳后端面内并与硬质防护壳后端面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粉尘传感器嵌于硬质防护壳前端面并环绕出风口均布,所述操控界面嵌于硬质防护壳外侧面,并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且各操控终端的操控界面间并联并分别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嵌于承载机架的前端面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风管、回流风管通过旋转连接管头进行0
°
—180
°
范围旋转,其轴线与水平面呈0
°
—90
°
夹角,且所述的引流风管、回流风管均为至少两级伸缩管结构,其下端面与地平面间间距不小于30厘米,所述引流风管、回流风管外侧面与承载机架外侧面间通过伸缩驱动杆连接,所述伸缩驱动杆两端分别通过铰链与承载机架、引流风管、回流风管外侧面间铰接,且所述伸缩驱动杆与驱动电路间电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风管包括外套管、内衬管、承载龙骨,其中所述内衬管和外套管均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所述内衬管至少一条并嵌于外套管内,所述内衬管与外套管轴线平行分布,并通过若干沿其轴线均布的承载龙骨与外套管内侧面连接,所述的外套管前端面通过连接管道与射流风机连通,内衬管前端面通过连接管道与排气风机连通,所述外套管、内衬管管壁上均设若干分流风口,其中外套管通过分流风口与引流风管连通,内衬管的分流风口与回流风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工程用空气流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林王少华褚怀保严少洋孙博陈璐阳郭鹏王东辉张光然徐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