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2001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加温器壳体和第二加温器壳体,所述第一加温器壳体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加温器壳体,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一散热槽内侧设置有第一散热通孔,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内侧固定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与第二加温器壳体之间成型有隔温腔;通过设置有第一散热槽、第二散热槽、第二散热通孔、第一散热通孔、隔温板及内壳体,避免外侧物体与第二加温器壳体贴触过于紧密,影响通风流动空隙,装置便于提高自然风的流动散热效果,通过设置有夜光贴及透明尼龙膜,避免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加温器壳体不便于很好的引起他人注意,影响夜间使用效果。影响夜间使用效果。影响夜间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


[0001]本技术属于加温器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

技术介绍

[0002]患者术中低体温现象已经渐渐引起了大部分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于是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外部物体加热温度,有效控制患者的低体温的发生,市面上销售的病员加温系统主要由主机控制器和加温垫/毯构成,在使用时由主机设置好温度,通过信号线相连接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值与设置温度值进行对比,然后控制加温垫/毯的温度升降。
[0003]现有的加温器壳体在使用过程中,加温器壳体可能与外部物体直接接触,导致外部物体的热量直接向加温器壳体内部传递,加温器壳体外表面较为平整,与外部物体贴触较为紧密,影响自然风的流动效果,不便于高效风冷散热,且壳体多为单层结构,外部物体的热量也会直接传递到加温器壳体的内部,对内部电子元器件造成损坏,加温器壳体内部也没有很好的分隔热量装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加温器壳体和第二加温器壳体,所述第一加温器壳体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加温器壳体,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一散热槽内侧设置有第一散热通孔,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内侧固定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与第二加温器壳体之间成型有隔温腔,所述内壳体内侧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侧固定有隔温板,所述隔温板内侧开设有过线孔,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一侧壁开设有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二散热槽内侧开设有第二散热通孔,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上设置有夜光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夜光机构包括透明尼龙膜及夜光贴,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上固定有夜光贴,所述夜光贴上设置有透明尼龙膜。
[0007]优选的,所述夜光机构还包括胶黏层,所述夜光贴下表面设置有胶黏层,所述夜光贴与第二加温器壳体通过胶黏层进行固定。
[0008]优选的,所述透明尼龙膜厚度为零点五毫米到二毫米。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加温器壳体一侧壁固定有提手,所述提手与第一加温器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槽横截面为“U”字型。
[0011]优选的,所述隔温板内侧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隔温板下表面开设有凹槽。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加温器壳体与第二加温器壳体外表面齐平,所述第二散热通孔
及第一散热通孔均设置有多个。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置有第一散热槽、第二散热槽、第二散热通孔、第一散热通孔、隔温板及内壳体,避免外侧物体与第二加温器壳体贴触过于紧密,影响通风流动空隙,装置便于提高自然风的流动散热效果,增大风冷散热效果,同时可以很好的减少外部热量向第二加温器壳体内部的传递,减少较大热量对第二加温器壳体内部元器件的损坏,同时便于对第二加温器壳体内部空间分隔,设计结构巧妙,增大了装置的实用性。
[0015](2)通过设置有夜光贴及透明尼龙膜,避免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加温器壳体不便于很好的引起他人注意,影响夜间使用效果,装置结构简单,在使用过程中,可减少外部与夜光贴的接触磨损,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加温器壳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隔温板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透明尼龙膜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第一加温器壳体;2、第一散热槽;3、第二加温器壳体;4、第二散热槽;5、第二散热通孔;6、提手;7、内壳体;8、固定板;9、隔温板;10、过线孔;11、隔温腔;12、夜光贴;13、透明尼龙膜;14、胶黏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加温器壳体1和第二加温器壳体3,第一加温器壳体1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加温器壳体3,第二加温器壳体3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2,便于降低第二加温器壳体3与外部物体的接触面积,降低外部物体热量向第二加温器壳体3内部的传递,第一散热槽2内侧设置有第一散热通孔,便于更好的通风效果,第二加温器壳体3内侧固定有内壳体7,内壳体7与第二加温器壳体3之间成型有隔温腔11,便于更好的降低外部物体与第二加温器壳体3贴触时,热量向第二加温器壳体3内部的传递,内壳体7内侧固定有固定板8,固定板8内侧固定有隔温板9,便于分隔第二加温器壳体3内部的空间,便于根据不同电器元件的发热情况进行分类布置,隔温板9内侧开设有过线孔10,第二加温器壳体3一侧壁开设有第二散热槽4,第二散热槽4内侧开设有第二散热通孔5,第二加温器壳体3上设置有夜光机构。
[002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夜光机构包括透明尼龙膜13及夜光贴12,第二加温器壳体3上固定有夜光贴12,夜光贴12上设置有透明尼龙膜13,便于引起他人注意,提高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使用效果。
[002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夜光机构还包括胶黏层14,夜光贴12下表面设置有胶黏层
14,夜光贴12与第二加温器壳体3通过胶黏层14进行固定,便于对夜光贴12进行固定。
[002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透明尼龙膜13厚度为零点五毫米到二毫米,便于更好的耐磨效果。
[002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加温器壳体1一侧壁固定有提手6,提手6与第一加温器壳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对第一加温器壳体1进行手提移动。
[002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散热槽2横截面为“U”字型,便于更好的通风效果。
[002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隔温板9内侧开设有安装孔,隔温板9下表面开设有凹槽,便于更好的过线效果。
[002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加温器壳体1与第二加温器壳体3外表面齐平,第二散热通孔5及第一散热通孔均设置有多个,便于更高效的风冷散热。
[003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散热槽2及第二散热槽4降低第一加温器壳体1及第二加温器壳体3与外部高热物体接触面积大,导致没有通风空隙,影响自然风流动,便于形成自然风流动通道,通过第二散热通孔5及第一散热通孔使自然风进入到第二加温器壳体3内侧,进行高效风冷散热,进一步通过隔温腔11,可减少高热物体的热量直接向第二加温器壳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包括第一加温器壳体(1)和第二加温器壳体(3),所述第一加温器壳体(1)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加温器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3)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2),所述第一散热槽(2)内侧设置有第一散热通孔,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3)内侧固定有内壳体(7),所述内壳体(7)与第二加温器壳体(3)之间成型有隔温腔(11),所述内壳体(7)内侧固定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内侧固定有隔温板(9),所述隔温板(9)内侧开设有过线孔(10),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3)一侧壁开设有第二散热槽(4),所述第二散热槽(4)内侧开设有第二散热通孔(5),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3)上设置有夜光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加温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夜光机构包括透明尼龙膜(13)及夜光贴(12),所述第二加温器壳体(3)上固定有夜光贴(12),所述夜光贴(12)上设置有透明尼龙膜(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医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蕾王财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佰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