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1834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包括热闷罐以及第一水泵,其中第一水泵分别连接至热闷罐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以使从第一出水口流出的第一循环水流至第一进水口;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换热器和稳定罐,换热外壳内有若干个壳内通道,换热内芯有若干个内芯通道,换热内芯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外壳中;热闷罐的出汽口连通至换热外壳的壳内通道以使出汽口排出的蒸汽通过壳内通道;稳定罐的第二出水口连通至第二水泵的第三进水口;第二水泵的第三出水口通过换热内芯的内芯通道连通至稳定罐的第二进水口以使第二循环水通过内芯通道时对通过壳内通道的蒸汽进行冷却。行冷却。行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钢渣热闷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钢渣有压热闷技术,其工艺流程短,与现代转炉炼钢的生产节奏相匹配,钢渣处理效率高,生产过程洁净,自动化程度高,运营成本低,因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处理过程主要包括辊压破碎和有压热闷两个工序,辊压破碎工序主要是快速完成1600℃左右熔融钢渣的固化和粒化,钢渣冷却至500℃左右进行有压热闷。有压热闷工作原理是:提高热闷工作压力,促进游离氧化钙消解反应的进行,有利于提高水蒸气在钢渣体系中的渗透速率,加快水蒸气与钢渣充分接触。较高的压力和温度加强了热效应和化学效应,使渣块进一步迅速碎裂、粉化,同时实现了转炉钢渣快速稳定化和粉化的目的。
[0003]专利申请名称:利用钢渣余热制冷供暖的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220444220.X,其包括蒸汽收集装置、制冷供暖装置和至少一个用于产生蒸汽的热闷钢渣容器,所述热闷钢渣容器设有通向内部的喷水管,各热闷钢渣容器通过气体管道连接蒸汽收集装置,所述蒸汽收集装置与所述制冷供暖装置相连。
[0004]上述申请是通过热闷钢渣容器处理钢渣时产生蒸汽,并以该蒸汽作为热源,直接为制冷供暖装置提供能源。但由于热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间断、不连续的,无法实现热源的稳定供应,且热闷蒸汽含有较多的杂质及一定的不凝性气体,同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该蒸汽不合适用作余热利用装置的直接热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0006]为解决以上
技术介绍
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包括热闷罐,用于容纳待冷却的钢渣;第一水泵,用于向热闷罐中泵入第一循环水;其中,热闷罐设有一个第一进水口、一个第一出水口和一个出汽口,第一水泵分别连接至热闷罐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以使从第一出水口流出的第一循环水流至第一进水口;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换热器,包含换热外壳和换热内芯;稳定罐,设有用于存储第二循环水的罐内空间和与之连通的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二水泵,设有一个第三进水口、一个第三出水口;其中,换热外壳内有若干个壳内通道,换热内芯内有若干个内芯通道,换热内芯至少部分设置在换热外壳中;热闷罐的出汽口连通至换热外壳的壳内通道以使出汽口排出的蒸汽通过壳内通道;稳定罐的第二出水口连通至第二水泵的第三进水口;第二水泵的第三出水口通过换热内芯的内芯通道连通至稳定罐的第二进水口以使第二循环水通过内芯通道时对通过壳内通道的蒸汽进行冷却。
[0007]进一步的,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蓄水器,设有第四进水口、第四
出水口和蒸汽凝水进口以及和他们连通的第一蓄水空间;其中,第四进水口连通至热闷罐的第一出水口,第四出水口连通至热闷罐的第一进水口,蒸汽凝水进口连通至换热外壳。
[0008]进一步的,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循环控制阀,设置在第二循环水的流路上,其位于换热器和第二水泵之间。
[0009]进一步的,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排水器,设有排水口以及和它连接的第二蓄水空间,排水口连通至换热器与第二水泵之间的第二循环水流路上。
[0010]进一步的,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蒸汽分布器,用于连接至一个蒸汽汽源;其中,蒸汽分布器设有蒸汽通道以及若干与蒸汽通道连通的蒸汽分布孔;蒸汽分布器至少部分的设置在稳定罐的罐内空间中。
[0011]进一步的,蒸汽分布器包含:主干管和分支管;其中,主干管连接有多个分支管以使主干管的蒸汽通道与多个分支管的蒸汽通道连通。
[0012]进一步的,主干管沿第一方向延伸,分支管沿与第一方向相异的第二方向延伸,主干管延伸的第一方向与分支管延伸的第二方向所成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度至90度。
[0013]进一步的,换热内芯被构造为板状结构以使内芯通道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壳内通道中第二循环水的流动方向。
[0014]进一步的,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制冷器,具有第五进水口和第五出水口,第五进水口连通至第二水泵的第三出水口,第五出水口连通至换热器的换热内芯。
[0015]进一步的,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用热器,具有第六进水口和第六出水口,第六进水口连通至第二水泵以及制冷器之间的第二循环水的流路上,第六出水口连通至制冷器与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循环水的流路上。
[0016]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通过将热闷罐中产生的蒸汽通过换热器与第二循环水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对钢渣的余热再利用。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18]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0019]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示意图;
[0022]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蒸汽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0、热闷罐;11、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13、出汽口;
[0025]20、第一水泵;
[0026]30、换热器;31、换热外壳;311、壳内通道;32、换热内芯;321、内芯通道;
[0027]40、稳定罐;41、罐内空间;42、第二进水口;43、第二出水口;
[0028]50、第二水泵;51、第三进水口;52、第三出水口;
[0029]60、蓄水器;61、第四进水口;62、第四出水口;63、蒸汽凝水进口;64、第一蓄水空间;
[0030]70、循环控制阀;
[0031]80、排水器;81、排水口;82、第二蓄水空间;
[0032]90、蒸汽分布器;91、蒸汽通道;92、蒸汽孔;93、主干管;94、分支管;
[0033]100、蒸汽汽源;
[0034]110、制冷器;1101、第五进水口;1102、第五出水口;
[0035]120、用热器;1201、第六进水口;1202、第六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包括:热闷罐,用于容纳待冷却的钢渣;第一水泵,用于向所述热闷罐中泵入第一循环水;其中,所述热闷罐设有一个第一进水口、一个第一出水口和一个出汽口,所述第一水泵分别连接至所述热闷罐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以使从所述第一出水口流出的第一循环水流至所述第一进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还包括:换热器,包含换热外壳和换热内芯;稳定罐,设有用于存储第二循环水的罐内空间和与之连通的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二水泵,设有一个第三进水口、一个第三出水口;其中,所述换热外壳内有若干个壳内通道,所述换热内芯内有若干个内芯通道,所述换热内芯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换热外壳中;所述热闷罐的出汽口连通至所述换热外壳的壳内通道以使所述出汽口排出的蒸汽通过所述壳内通道;所述稳定罐的第二出水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水泵的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二水泵的第三出水口通过所述换热内芯的内芯通道连通至所述稳定罐的第二进水口以使第二循环水通过所述内芯通道时对通过所述壳内通道的蒸汽进行冷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水器,设有第四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蒸汽凝水进口以及和他们连通的第一蓄水空间;其中,所述第四进水口连通至所述热闷罐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四出水口连通至所述热闷罐的第一进水口,所述蒸汽凝水进口连通至所述换热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控制阀,设置在第二循环水的流路上,其位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水泵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钢渣余热的热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器,设有排水口以及和它连接的第二蓄水空间,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桂清王明军杨玉猛陈军马金祥薛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圣诺热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