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102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显示电路、检测比较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变压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滤波电路分别与显示电路和检测比较电路连接;所述显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A/D转换电路、译码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A/D转换电路与检测比较电路连接;所述检测比较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运算放大电路、信号传输电路,信号传输电路通过三极管与PLC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时监视每个产品充电的状况,通过显示电路能及时反馈电容信息到老化工序,给工作人员做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应的改善对策。应的改善对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容制造过程中,难免出现铝电容产品因排架线路或接触弹片接触不好,造成铝电解电容器老化效果不好,氧化膜没有充分修复,表现为漏电流大,在充电测试过程中会引起测试电压波动造成误判打入良品箱中,特别是高压产品在测试分选时还会出现爆炸现象,基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在测试环节中,增加一环,通过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对电容器未老化产品进行测试,在充电测试前将未老化产品找出来,彻底杜绝漏电不良品流入良品中,以致流至客户端的可能。
[0003]而现有的电容检测电路仅对电容两端的电压进行采集,如公开号为CN114859134A的一种基于差分运放的电容检测电路,通过设置TIA电容检测电路、差分放大电路、二级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很好的检测定值电容差,两路电压信号经过差分放大器做差输出,二次放大后经高通低通滤波器滤除载波后输出,可得到变电压信号,该信号经FFT信号解调后,可获得与电容差呈线性关系的电压值,实现对电容的有效检测,但其在对电容检测时不没有设置对检测值进行显示,不方便工作人员对电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显示电路、检测比较电路,
[0007]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变压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滤波电路分别与显示电路和检测比较电路连接;
[0008]所述显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A/D转换电路、译码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A/D转换电路与检测比较电路连接;
[0009]所述检测比较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运算放大电路、信号传输电路,信号传输电路通过三极管与PLC连接。
[0010]所述变压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T1,变压器T1的初级侧两端分别与220V交流电两极连接,次级侧两端接整流桥BD1“~”极两极,整流桥BD1“+”和
“‑”
极连接滤波电路,变压器T1次级侧线圈中间接地。
[0011]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电解电容C1和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1正极连接整流桥BD1“+”极和三端稳压器RG1的Vin脚,电解电容C2的负极连接整流桥BD1
“‑”
极和电阻R10的一端,R10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ZD1负极和电解电容C4负极并引出电源输出端口负极

VCC,三端稳压器RG1的Vout脚接电解电容的C3的正极并引出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电容C1负极、电容C2的正极、三端稳压管GND脚、稳压管二极管ZD1的正极、电容C3的负极、C4的正极相连接并
引出公共端地。
[0012]所述A/D转换电路包括A/D转换器IC1,A/D转换器IC1的10脚与电容C10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开关S1的2脚连接,开关S1的3脚与可调电阻VR1的2脚连接,可调电阻VR1的3脚接电阻R9的上端,R9下端与公共端地连接并引出测试点IN

,可调电阻VR1的1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IN+测试点连接,开关S1的1脚与电位器VR2的2脚连接,电位器VR2的1脚和2脚分别与电阻R7、电阻R8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和电阻R11连接,电阻R8的下端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2连电压基准电路REF1的2脚连接,电阻R12与电阻R13、A/D转换器IC1的2脚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基准电路REF1的3脚接地;A/D转换器IC1的1脚与电源输出端口负极

VCC连接,3脚接地,4脚与电容C7连接,5脚与电容C8连接,6脚与电阻R10连接,7脚和8脚分别与电容C9的两端连接,10脚与电容C10连接后和9脚接地,13脚~16脚与译码电路连接,22脚与振荡电路连接,17~20脚与显示电路连接,电容C7、电容C8、电阻R10的另一端共同连接。
[0013]所述译码电路包括译码芯片IC2,码芯片IC2的7、1、2、6脚分别与A/D转换器的13~16脚连接,译码芯片IC2的13、12、11、10、9、15、14脚分别与排阻RP1的1、2、3、4、5、6、7脚连接,8脚接公共端地,16脚接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排阻RP1的16、15、14、13、12、11、10脚与数码管DS1的第11、7、4、2、1、10、5脚分别连接。
[0014]所述显示电路包括数码管DS1,数码管DS1的6、8、9、12脚分别与三极管TR5、三极管TR4、三极管TR3、三极管TR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TR5、三极管TR4、三极管TR3、三极管TR2集电极与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连接,三极管TR5、三极管TR4、三极管TR3、三极管TR2的基极分别与A/D转换芯片的17、18、19、20脚连接。
[0015]所述振荡电路包括振荡器IC3,振荡器IC3的8、12脚接公共端地,16脚接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10脚与晶振X1、电阻R16、电容C12连接,11脚与晶振X1、电阻R16、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1、C12的另一端连接。
[0016]所述运算放大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IC1A和运算放大器IC1B,运算放大器IC1B的5脚与电阻R2及电阻C5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开关S1的3脚及可调电阻的2脚连接,运算放大器IC1B的6脚和7脚共同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IC1A的3脚及电阻R4连接,电阻R4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IC1B3脚连接,运算放大器IC1A4脚接电源输出端口负极

VCC,8脚接+VCC,2脚与电阻R5及电容C6连接,电阻R5与电位器的2脚连接,电容C6、电阻R4、电阻R6、运算放大器IC1A1脚共同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信号传输电路连接。
[0017]所述信号传输电路包括二极管D1、三极管TR1,二极管D1负极、三极管TR1的基极与电阻R6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三极管TR1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TR1发射极、继电器RY1线圈的一端、二极管D2正极连接在一起,继电器RY1线圈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与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连接,RY1常开触点与PLC连接。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实时监视每个产品充电的状况,通过显示电路能及时反馈电容信息到老化工序,给工作人员做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电源电路原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显示电路原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检测比较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不应就此理解为本技术所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技术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显示电路、检测比较电路,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变压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滤波电路分别与显示电路和检测比较电路连接;所述显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A/D转换电路、译码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A/D转换电路与检测比较电路连接;所述检测比较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运算放大电路、信号传输电路,信号传输电路通过三极管与PLC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T1,变压器T1的初级侧两端分别与220V交流电两极连接,次级侧两端接整流桥BD1“~”极两极,整流桥BD1“+”和
“‑”
极连接滤波电路,变压器T1次级侧线圈中间接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电解电容C1和电解电容C2,电解电容C1正极连接整流桥BD1“+”极和三端稳压器RG1的Vin脚,电解电容C2的负极连接整流桥BD1
“‑”
极和电阻R10的一端,R10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ZD1负极和电解电容C4负极并引出电源输出端口负极

VCC,三端稳压器RG1的Vout脚接电解电容的C3的正极并引出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电容C1负极、电容C2的正极、三端稳压管GND脚、稳压管二极管ZD1的正极、电容C3的负极、C4的正极相连接并引出公共端地。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未老化电容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A/D转换电路包括A/D转换器IC1,A/D转换器IC1的10脚与电容C10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开关S1的2脚连接,开关S1的3脚与可调电阻VR1的2脚连接,可调电阻VR1的3脚接电阻R9的上端,R9下端与公共端地连接并引出测试点IN

,可调电阻VR1的1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IN+测试点连接,开关S1的1脚与电位器VR2的2脚连接,电位器VR2的1脚和2脚分别与电阻R7、电阻R8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出端口正极+VCC和电阻R11连接,电阻R8的下端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2连电压基准电路REF1的2脚连接,电阻R12与电阻R13、A/D转换器IC1的2脚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基准电路REF1的3脚接地;A/D转换器IC1的1脚与电源输出端口负极

VCC连接,3脚接地,4脚与电容C7连接,5脚与电容C8连接,6脚与电阻R10连接,7脚和8脚分别与电容C9的两端连接,10脚与电容C10连接后和9脚接地,13脚~16脚与译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小明苏忠锦陈伟覃玉惠王尚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吉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