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0701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控制电路,包含:电压供应电路,为一升压电路,从一输入端接受一输入电压,而对一输出端产生一输出电压,此输出电压作为提供发光元件的工作电压;至少一个电连接在输入端与接地之间的输入端电容器;以及至少一个电连接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的输出端电容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以较低耐压规格的电容器来达到高输出电压的背光控制电路,可降低背光控制电路的整体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控制电路(Backlight Control Circuit),特别是 涉及一种以较低耐压规格之电容器来达到高输出电压的背光控制电 路。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中,以背光控制电路来控制发光二极管自液晶屏幕 背后发光,以令使用者得以观看屏幕上的画面。早期由于发光二极管背光只应用于小尺寸屏幕,所需的背光照明 亮度毋须太强,因此可将所有的发光二极管全部串联或全部并联。以 全串联为例,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之背光控制电路1包含有一个 背光控制集成电路10,此背光控制集成电路IO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 输出端,该输入端与一个输入端电容器Cin连接,以接收输入电压Vin; 该输出端与一个输出端电容器Cout连接,以提供输出电压Vout。(除 集成电路10和两电容器之外,根据目前的集成电路整合技术,仍需要 配合一些外接元件,如磁性元件等,因与本案无关,故予以省略。)背 光控制集成电路IO通过其内部的电压供应电路11,根据误差放大电路 13的讯号15,来提供输出电压Vout给串联的发光二极管Ll-LN。同时, 在串联的发光二极管路径上,设有一个电阻R,藉由萃取节点Vsensel 处的电压,并与参考电压Vref比较,以检査通过发光二极管串联路径 上的电流是否符合所需,当电流低于默认值时,节点Vsensel处的电压 下降,此时误差放大电路13送出之讯号15,将控制电压供应电路11 拉高输出电压Vout,亦即拉升发光二极管串联路径上的电流。又,为 防止电压供应电路11无限制地拉高电压(例如误差放大电路13故障 或发光二极管串联路径断路),通常会在背光控制电路10中增设一个过电压保护电路12,其侦测输出电压Vout,并于输出电压Vout过高时, 发出讯号控制电压供应电路11,使其停止拉高电压(视电路设计而定, 可完全停止供应电压,或将电压保持在某一上限值;在背光控制电路 中,一般采取第二种作法。)过电压保护电路12的一般作法如图2所示,可从输出电压Vout 萃取分压,将节点Vsense2处的电压与预先设定的参考电压Vovp比较, 并根据比较结果来发出讯号控制电压供应电路11。再请参阅图3,此为发光二极管全并联时,现有技术背光控制电 路之一例。如图所示,此背光控制电路2包含有一个背光控制集成电 路20,在此背光控制集成电路20中各发光二极管L1-LN上的电流, 分别由电流源CS1-CSN所控制。背光控制集成电路20包括一个最低 电压选择电路21,用以选择所有发光二极管L1-LN之阴极端中,电压 最低者,并将此选定电压与参考电压Vref比较,藉此控制电压供应电 路ll。如此,输出电压Vout将受控制,而使所有的电流源电路都有足 够的工作电压可以正常工作,也使所有的发光二极管正常发亮。背光控制集成电路20中,也可以包括一个过电压保护电路12, 其作法与前述相同,故予省略。上述全串联或全并联安排方式中,发光二极管的数目都有所限制, 因此自然思及可以串并联并用。对此,现有技术之一例如图4所示, 其中使用图l所示的已知背光控制集成电路IO来提供电压给发光二极 管的串并联电路,但仅检査通过发光二极管L1-LN串联路径上的电流, 其它发光二极管串联路径则不予侦测。另一种现有技术的作法是使用图3所示之已知背光控制集成电路 20,而构成如图5所示的发光二极管串并眹电路。 以上图1、 4、 5所示的电路中,当发光二极管串联数目越高时, 即表示输出电压Vout相对应地必须升高。此时,输出端的电容器Cout 也相对应地必须使用较高耐压规格的电容器;如此,势必提高背光控 制电路的整体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即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出一种能以较 低耐压规格之电容器来达到高输出电压的背光控制电路,以解决前述 问题。为达上述之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控制电路,包含电压供应电路,其从一输入端接受一输入电压,而对一输出端产生一输出电压,此输出电压提供作为发光元件之工作电压;至少一个电连接在输入端与接地之间的输入端电容器;以及至 少一个电连接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的输出端电容器。上述实施例中,为防范输出端电容器与输入端连接所可能造成的 噪声问题,可进一步在电压供应电路中包括一个噪声过滤电路。此外,提供输入电压的电源,以具有低内部阻抗者为佳,亦即其 提供电流(current sourcing)和吸收电流(current sinking)的阻值皆低者为佳。以下将通过对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之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所达成之功效。附图说明图式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之全串联发光二极管电路与背光控制电路的示意 电路图。图2为现有技术之过电压保护电路的示意电路图。 图3为现有技术之全并联发光二极管电路与背光控制电路的示意 电路图。图4为示意电路图,示出现有技术之串并联发光二极管电路与背 光控制电路的一例。图5为示意电路图,示出现有技术之串并联发光二极管电路与背 光控制电路的另一例。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之背光控制电路的示意电路图。图7为示意电路图,用以说明电源的内部模型。图8、 9举例说明在电压供应电路11中,如何设置噪声过滤电路60。图10A-10D举例说明稳压器电路的四个实施例。图IIA与图IIB举例说明低通滤波电路的两个实施例。图12A与图12B举例说明尖峰电压箝止电路的两个实施例。图中符号说明1,2,3背光控制电路5电源10背光控制集成电路11电压供应电路12过电压保护电路13误差放大电路15讯号20背光控制集成电路21最低电压选择电路30背光控制集成电路51, 52路径53, 54理想二极管60噪声过滤电路70对噪声敏感的元件群80 对噪声不敏感的元件群Cin 输入端电容器Cout 输出端电容器CS1-CSN 电流源L1-LN 发光二极管R, Rsl,Rs2电阻Vs 理想电压源具体实施例方式一般而言,由于发光二极管在制造时的变异,白光或蓝光发光二 极管的跨压可能为3.3V至4V。在电路设计上,必须以保守方式考虑各 个发光二极管的变异,因此,通常以4V乘以发光二极管路径上串联的 发光二极管数目,来计算所需的输出电压Vout。换言之,假设每一条 发光二极管路径上串联的发光二极管数目超过(含)13个,Vout即应大 于50V。 (4*13=52>50)以低厚度,小体积,低寄生串联电阻,环保要求等总体效能成本 比来考量,在发光二极管背光电路应用上,陶瓷电容器乃是首选。然而,目前陶瓷电容器的常用耐压规格,其等级为6.3V/10V/16V/25V/50V/100V/200V/....,而规格每升高一级(亦即使用较高规格的电容器),成本即相对增加若干倍。例如,耐压规格为ioov 的电容器,其成本是耐压规格50V之电容器的两倍有余。因此,假设 每一条发光二极管路径上串联的发光二极管数目超过(含)13个,依 照图1、 4、 5所示的现有技术电路,便必须使用耐压规格为100V的电 容器,来作为输出电容器Cout。但在本专利技术中,则可采用较经济的方式,使用较低耐压规格的电 容器来作为输出电容器Cout。请参考图6,其中以示意电路图的方式显 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的背光控制电路3中,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控制电路,包含:电压供应电路,其为一升压电路,从一输入端接受一输入电压,而对一输出端产生一输出电压,此输出电压提供作为发光元件之工作电压;至少一个电连接在输入端与接地之间的输入端电容器;以及至少一个电连接在输 出端与输入端之间的输出端电容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景萌
申请(专利权)人: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