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凤朝专利>正文

功率放大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9663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功率放大电路,该功率放大电路由对称的NPN,PNP三极管构成,该NPN,PNP三极管都是共射放大,发射极共同接地,输入信号端通过两个二极管分别输入NPN,PNP三极管的基极,NPN,PNP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接入上下偏置电流源,并分别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NPN型射极跟随器和PNP型射极跟随器,两个射极跟随器的发射极共同构成输出信号,输出端接一个电阻反馈到输入端,可以保证共射放大的NPN,PNP三极管的集电极的电压同步变化。本电路的输入阻抗数值在数欧左右。本电路有电源抑制比高,无差分输入,无电容耦合,谐波失真小,电路简单,便于集成的优点。便于集成的优点。便于集成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功率放大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电子电路。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输入阻抗高,一般还需要电容耦合,一般电源抑制比很低。通用的功放比如音频功放后级克服了上述部分缺点,通用的音频功放后级一般采用差分输入,输入阻抗还是很高,而且需要电容耦合。运放也克服了上述部分缺点,但是普通运放也是采用差分输入。
[0003]本专利技术电路克服了上述缺点,具有电源抑制比高,增益带宽积大和运放相当,无差分输入,无电容耦合,谐波失真小,电路简单,便于集成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请看图1,正向电流源1接入NPN三极管Q16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入NPN三极管Q14的基极,负向电流源2接入PNP三极管Q15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入PNP三极管Q13的基极,NPN三极管Q16的发射极和PNP三极管Q15的发射极相连,构成输入信号端,NPN三极管Q14的发射极和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相连接地,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接入正向电流源3,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NPN型射极跟随器,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接入负向电流源4,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PNP型射极跟随器,两个射极跟随器的发射极共同构成输出信号,输出端接电阻R26,反馈到输入端。
[0005]请看图1,NPN三极管Q16和NPN三极管Q14的型号参数相同,PNP三极管Q15和PNP三极管Q13的型号参数相同,只要保证正向电流源1和负向电流源2电流相同,就能保证在开环状态下(R26悬空),输入信号端的静态电流非常接近于0伏,在开环状态下(R26悬空),输入端有一个电流或者电压波动,就会导致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电流增加和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流减小,或者导致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电流减小和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流增加,所以导致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电压和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压都增加(所以输出端电压增加),或者导致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电压和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压都减小(所以输出端电压减小)。
[0006]当闭环时(R26接入),输入的电流变化,绝大部分被反馈电阻R26吸收,NPN三极管Q16的基极加集电极(或者Q14的基极)的电压变化很微小,PNP三极管Q15的基极加集电极(或者Q13的基极)的电压变化很微小,所以本电路的输入阻抗大体上等于NPN三极管Q16(实际上可以等效为二极管)的发射极和PNP三极管Q15(实际上可以等效为二极管)发射极阻抗并联,本电路图的输入阻抗大约为数欧,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流乘以反馈电阻(R26)。
[0007]由于输入阻抗低,输入端的静态电压非常接近于0伏,这一点接近于运放,所以本专利技术可以代替运放实现I

V转换的功能,当本电路当做跨阻放大器使用时,性能接近于运放。由于输入阻抗低,输入端的静态电压非常接近于0伏,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实现毫伏级弱电压的电压放大。本电路还可以当做通用功率放大器来使用,功率可大可小。本电路还有电源抑
制比高,无差分输入,无电容耦合,谐波失真小,电路简单,便于集成的优点。
[0008]请看图2,当输入0.1ma电流时,输出为0.994v,极点频率为3.039MHZ,所以增益带宽积为3.039MHZ*0.994V/0.1ma=30.2MHZ*欧。
[0009]谐波失真:请看图3,当输入0.1ma,1khz电流时,输出为0.994v,最大谐波失真在2khz处为12.4uv,所以谐波失真为12.4uv/0.994v = 0.000015,或98db
[0010]请看图4,传输函数为9.946千欧,输入阻抗为4.45欧,输出阻抗为11.75欧
[0011]电源抑制比:请看图5和图6,当在电源处输入100mv的纹波,在输出会得到7.032mv的纹波,从纹波的波特图可以看出,纹波在100khz左右开始增大,在几十千赫兹以内的电源抑制比为7.032/100 = 0.07032,或者23db。
[0012]请看图7,上述由三极管构成的电路,换成MOS管同样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其特征为:正向电流源1接入NMOS管M1的栅极和漏极,以及NMOS管M2的栅极,负向电流源2接入PMOS管M5的栅极和漏极,以及PMOS管M6的栅极,NMOS管M1的源极和PMOS管M5的源极相连,构成输入信号端,NMOS管M2的源极和PMOS管M6的源极相连接地,NMOS管M2的漏极接入正向电流源3,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NMOS型源极跟随器,PMOS管M6的漏极接入负向电流源4,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PMOS型源极跟随器,两个源极跟随器的源极共同构成输出信号,输出端接电阻R5,反馈到输入端。
[0013]请看图8,上述由三极管构成的电路,其反馈点可以稍有不同,功能一样,其特征为:正向电流源1接入NPN三极管Q16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入NPN三极管Q14的基极,负向电流源2接入PNP三极管Q15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入PNP三极管Q13的基极,NPN三极管Q16的发射极和PNP三极管Q15的发射极相连,构成输入信号端,NPN三极管Q14的发射极和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相连接地,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接入正向电流源3,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NPN型射极跟随器,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接入负向电流源4,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PNP型射极跟随器,两个射极跟随器的发射极共同构成输出信号,输出端接两个电阻R26,R47,分别反馈到NPN三极管Q14的基极,和PNP三极管Q13的基极。
[0014]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电路图,附图2是输入输出波特图,附图3是谐波失真图,附图4是传输函数,附图5是在电源处加电源波动的电路图,附图6是电源波动为输入的波特图,附图7是用MOS管的电路图,附图8是在附图1基础上稍做修改反馈点的电路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放大电路,其特征为:正向电流源1接入NPN三极管Q16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入NPN三极管Q14的基极,负向电流源2接入PNP三极管Q15的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入PNP三极管Q13的基极,NPN三极管Q16的发射极和PNP三极管Q15的发射极相连,构成输入信号端,NPN三极管Q14的发射极和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相连接地,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接入正向电流源3,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NPN型射极跟随器,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接入负向电流源4,同时通过稳压二极管接入PNP型射极跟随器,两个射极跟随器的发射极共同构成输出信号,输出端接电阻R26,反馈到输入端。2.如权利要求1所示电路,换成MOS管同样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其特征为:正向电流源1接入NMOS管M1的栅极和漏极,以及NMOS管M2的栅极,负向电流源2接入PMOS管M5的栅极和漏极,以及PMOS管M6的栅极,NMOS管M1的源极和PMOS管M5的源极相连,构成输入信号端,NMOS管M2的源极和PMOS管M6的源极相连接地,NM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凤朝
申请(专利权)人:李凤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