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线架构及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9529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出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出线架构及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出线架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基础、横担、两个立柱及两组悬挂组件,两个立柱沿第一方向呈间隔设置;第一混凝土基础与立柱一一对应并设于立柱的底端;横担分别连接于两个立柱的顶端,且横担的两端分别突出于一立柱呈悬挑设置;两组悬挂组件沿横担依次设置,且各悬挂组件包括三串依次间隔设置的绝缘子,一组悬挂组件中,两个绝缘子位于两个立柱之间,另一绝缘子位于横担呈悬挑设置的位置处。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包括上述出线架构及两根GIS母线,各GIS母线对应至各悬挂组件,各GIS母线包括三出导线,各导线一一对应连接至各绝缘子的底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节约了GIS设备出线结构占地。了GIS设备出线结构占地。了GIS设备出线结构占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线架构及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出线
,特别是涉及一种出线架构及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城市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电源项目的主体设备及厂房占地相应增加,同时配套的辅助系统也相应增大;但受限于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新项目占地面积及用地条件反而较以往变得更小和苛刻,因此原有的一些出线结构不再为较优的选择。
[0003]如图1与图2所示,以现有的典型220kV双回路门型出线架构为例,其按照出线分成2跨、共需3个人字形立柱101,每一跨布置一回220kV架空导线,每一跨中的A、B、C三相导线的间距为4米,再考虑导体距人字形立柱101的安全距离,A、B、C三相的边缘相离人字形立柱101的距离还需3米,这样,该门型架构上部构筑物总宽度需做到28米。而为保持架构整体的稳定性,还需要沿宽度方向在任一侧立柱旁设置一个斜支撑脚102,斜支撑脚102底端与人字形立柱101的底端间距3.8米,因此下部基础总宽度需要31.8米,占地面积十分大。此外,在使用门型架构时,GIS母线104的母线支架105以及一些相关设备基础103常需要布置在门型架构下方或附近(如图3所示为GIS母线的布置图),本典型布置由于在架构正下方面布置了密集的设备基础103,想要在该处布置其它设施(如电缆沟道)等十分困难,限制了发电厂GIS配电装置或变电站电缆通道规划,土地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约GIS设备出线结构的占地。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减少GIS设备出线结构下方的基础数量,便于发电厂GIS配电装置或变电站电缆通道的规划。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出线架构,包括:
[0006]两个立柱,两个所述立柱沿第一方向呈间隔设置;
[0007]第一混凝土基础,所述第一混凝土基础与所述立柱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基础设于所述立柱的底端,并用于埋入地下;
[0008]横担,所述横担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柱的顶端,且所述横担的两端部分别突出于一所述立柱呈悬挑设置;以及两组悬挂组件,两组所述悬挂组件沿所述横担依次设置,且各所述悬挂组件均包括三串依次间隔设置的绝缘子,一组所述悬挂组件中,两串所述绝缘子位于两个所述立柱之间,另一串所述绝缘子位于所述横担呈悬挑设置的位置处。
[000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架构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立柱的中部。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架构还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设置为三根,三根所述支撑梁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横梁,其中两根所述支撑梁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的两端,且两根
所述支撑梁均一端突出于所述横梁的前侧,另一根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横梁的中部,且另一根所述支撑梁的一端突出于所述横梁的后侧。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架构还包括若干避雷柱,各所述避雷柱沿所述横担的延伸方向呈间隔设置,所述避雷柱凸出于所述横担的顶部,所述避雷柱上挂设有避雷线。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架构还包括第二混凝土基础及斜支撑脚,所述第二混凝土基础沿第一方向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混凝土基础的同一侧,并用于埋入地下;所述斜支撑脚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基础连接,所述斜支撑脚的顶端连接于与其邻近的立柱的顶端。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柱包括:
[0014]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及稳固梁,所述第一支撑脚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的顶端相连,且各所述第一支撑脚与所述第二支撑脚从上至下均逐渐朝向相互远离的一侧倾斜,所述横担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脚与所述第二支撑脚的连接位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脚、所述第二支撑脚垂直,所述稳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脚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支撑脚的中部;
[0015]所述第一混凝土基础包括第一支撑基础及第二支撑基础,所述第一支撑基础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脚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撑基础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脚的底端。
[00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架构还包括联结地梁,各所述第一支撑基础之间、各所述第二支撑基础之间、同一立柱的所述第一支撑基础与所述第二支撑基础之间、所述第二混凝土基础与邻近的所述立柱的第一支撑基础和第二支撑基础之间均通过所述联结地梁相连。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其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出线架构,以及两根GIS母线;
[0018]各所述GIS母线对应至各所述悬挂组件,各所述GIS母线包括三出导线,各所述GIS母线的三出导线一一对应地连接至各所述悬挂组件的三串绝缘子的底端。
[00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线架构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立柱的中部,各所述GIS母线的端部分别安装在所述横梁的两端顶侧。
[00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还包括若干母线支架,所述出线架构还包括支撑梁;
[0021]所述支撑梁设置为三根,三根所述支撑梁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横梁,其中两根所述支撑梁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的两端,且两根所述支撑梁均一端突出于所述横梁的前侧,另一根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横梁的中部,且另一根所述支撑梁的一端突出于所述横梁的后侧;
[0022]所述若干母线支架间隔设置于各所述支撑梁与横梁的顶部,各所述GIS母线通过所述若干母线支架布置于横梁与各支撑梁上。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线架构与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4]通过设置两端突出于立柱的横担,将六个用于悬挂导线的绝缘子中的边缘两个绝缘子设于横担的呈悬挑设置的位置处,其余四个绝缘子设于两个立柱之间,从而将立柱数量减少为仅需两个;且由于此设计,在保证了各相导线之间具有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优化了
绝缘子的间距,大大缩短了双回路出线架构的总宽度,节约了出线架构的占地面积,且节约了建设成本;
[0025]通过在两个立柱之间加设一道横梁,可以为GIS母线提供支撑,GIS母线的端部安装在横梁上,将GIS母线支架融合至出线架构中,从而无需单独在地面布置GIS母线支架,既减少了GIS设备出线结构下方的基础数量,便于发电厂GIS配电装置或变电站电缆通道的规划,又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建设工期。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现有的典型220kV双回路门型出线架构的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中的220kV双回路门型出线架构的基础布置图;
[0028]图3是现有GIS母线的布置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的正视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的侧视图;
[0031]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GIS设备的双回路出线结构的俯视图;
[0032]图中,101、人字形立柱;102、斜支撑脚;103、设备基础;104、GIS母线;1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线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立柱,两个所述立柱沿第一方向呈间隔设置;第一混凝土基础,所述第一混凝土基础与所述立柱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混凝土基础设于所述立柱的底端,并用于埋入地下;以及横担,所述横担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柱的顶端,且所述横担的两端部分别突出于一所述立柱呈悬挑设置;以及两组悬挂组件,两组所述悬挂组件沿所述横担依次设置,且各所述悬挂组件均包括三串依次间隔设置的绝缘子,一组所述悬挂组件中,两串所述绝缘子位于两个所述立柱之间,另一串所述绝缘子位于所述横担呈悬挑设置的位置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线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各所述立柱的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线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设置为三根,三根所述支撑梁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横梁,其中两根所述支撑梁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梁的两端,且两根所述支撑梁均一端突出于所述横梁的前侧,另一根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横梁的中部,且另一根所述支撑梁的一端突出于所述横梁的后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线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避雷柱,各所述避雷柱沿所述横担的延伸方向呈间隔设置,所述避雷柱凸出于所述横担的顶部,所述避雷柱上挂设有避雷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线架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混凝土基础,所述第二混凝土基础沿第一方向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混凝土基础的同一侧,并用于埋入地下;斜支撑脚,所述斜支撑脚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基础连接,所述斜支撑脚的顶端连接于与其邻近的立柱的顶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线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及稳固梁,所述第一支撑脚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的顶端相连,且各所述第一支撑脚与所述第二支撑脚从上至下均逐渐朝向相互远离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凯骆亮黄胜陈卫温国标王立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