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8613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从业务角度构建业务愿景模型,使得业务人员能从宏观上理解软件需求的层次划分;以每个愿景基元下的业务元、业务子元和业务基元构建业务图谱,使得业务人员能从微观上理解软件需求对应的业务模块划分;通过融合业务图谱和数据源图谱,构建业务需求图谱,使得业务人员能清晰理解各业务模块对应的软件需求及数据来源。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使业务人员易于描述软件需求,便于开发方和需求方达成共识,从而使需求分析更加准确,效率更高。同时,这种方案能准确描述业务关系和数据关系,能为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提供直观、准确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定义,尤其适合大型软件系统。其适合大型软件系统。其适合大型软件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软件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首要阶段,对软件系统开发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一直是软件开发的难点。
[0003]业界普遍采用工具法和原型法描述需求。工具法主要有数据流图(Date Flow Diagram,DFD)和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DFD和UML功能丰富,但掌握难度较大,对软件技术人员比较友好,对业务人员而言,掌握不易,难以使用,不利于需求方自主性的需求描述。同时,描述内容繁琐、不直观,不利于开发方和需求方之间的沟通,尤其对大型软件。
[0004]原型法是模拟系统的运行状态,不断逼近用户需求,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不易准确描述内部业务关系和数据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软件需求分析工具,不利于业务人员描述业务需求,导致需求分析效率低、描述不准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方法,包括:
[0008]定义业务愿景模型,所述愿景模型包括:愿景视角、愿景层次、愿景基元;
[0009]定义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对象;
[0010]定义每个愿景基元下的业务元,及每个业务元下的业务子元,及每个业务子元下的业务基元;
[0011]采用图数据库,构建业务图谱;
[0012]对每个业务基元,定义数据源,所述数据源为业务基元对其执行原始生成、查询、增加、修改的数据;
[0013]采用图数据库,构建数据源图谱;
[0014]融合所述业务图谱和数据源图谱,构建业务需求图谱。
[0015]优选地,所述定义业务愿景模型,包括:
[0016]设定愿景视角:将所述业务愿景模型的视角定义为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视角;
[0017]设定愿景层次:将每一种视角分解为现实反映、规律预测、决策参考三个不同层次;
[0018]明确愿景基元:对每一层次的业务愿景,进一步分解为愿景基元,定义基元之间的
依赖或联系,将业务愿景细化和明确。
[0019]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0020]采用本体方法,描述愿景基元,每一愿景基元的描述包括:
[0021]名称,用于描述愿景基元的名称;
[0022]概念,用于描述愿景基元的具体含义;
[0023]属性,用于描述愿景基元包含的特征;
[0024]关系,用于描述当前愿景基元与其他愿景基元的关系,所述关系包括:先导、后继、并行、交叉;
[0025]约束,用于描述当前愿景基元的约束条件,所述约束条件包括:属性、值域范围和约束,属性之间是否有互逆性。
[0026]优选地,所述定义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对象,包括:
[0027]定义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组织、业务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业务服务对象;
[0028]采用本体方法,描述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对象,每一业务对象的描述包括:
[0029]名称,用于描述业务对象的唯一名称;
[0030]愿景基元,用于描述与当前业务对象有关的愿景基元;
[0031]类别,用于描述当前业务对象的类别,所述类别包括:业务组织、业务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业务服务对象。
[0032]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3]采用本体方法,描述所述业务元、业务子元、业务基元,包括:
[0034]父元名称,用于描述业务元所属愿景基元,或者业务子元所属业务元名称;
[0035]业务子/基元名称,用于描述业务子/基元名称;
[0036]概念,用于描述愿景基元的具体含义;
[0037]属性,用于描述愿景基元包含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业务对象、执行时间、执行操作;
[0038]关系,用于描述本业务子/基元与其他业务子/基元的关系,所述关系包括:先导、后继、并行、交叉;
[0039]约束,用于描述业务子/基元的约束条件,包括:执行权限。
[0040]优选地,所述采用图数据库,构建业务图谱,包括:
[0041]将所述愿景基元、业务子/基元设置为业务图谱的顶点,通过所述父元名称、关系、属性形成网状的业务关联图,将所述业务关联图确定为业务图谱。
[0042]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0043]采用本体方法,描述所述数据源,包括:
[0044]名称,用于描述数据源名称;
[0045]生成元,用于描述数据源原始生成业务子元名称;
[0046]增加元,用于描述可增加数据源数据的业务子元名称;
[0047]删除元,用于描述可删除数据源数据的业务子元名称;
[0048]修改元,用于描述可修改数据源数据的业务子元名称;
[0049]增加元,用于描述可查询数据源数据的业务子元名称;
[0050]关联数据源,用于描述与该数据源有关联的数据源;
[0051]约束,用于描述与关联数据源的约束关系,包括数据项生成、数据项修改、数据项一致。
[0052]优选地,所述采用图数据库,构建数据源图谱,包括:
[0053]将数据源设置为数据源图谱的顶点,通过所述约束、关联数据源和属性形成网状的数据源关联图,将所述数据源关联图确定为数据源图谱。
[0054]优选地,所述融合所述业务图谱和数据源图谱,构建业务需求图谱,具体为:
[0055]通过业务元的父元名称、属性,融合所述业务图谱和数据源图谱,形成业务需求图谱。
[005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系统,包括:
[0057]定义模块,用于定义业务愿景模型,所述愿景模型包括:愿景视角、愿景层次、愿景基元;
[0058]定义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对象;
[0059]定义每个愿景基元下的业务元,及每个业务元下的业务子元,及每个业务子元下的业务基元;
[0060]构建模块,用于采用图数据库,构建业务图谱;
[0061]所述定义模块,还用于对每个业务基元,定义数据源,所述数据源为业务基元对其执行原始生成、查询、增加、修改的数据;
[0062]所述构建模块,还用于采用图数据库,构建数据源图谱;
[0063]融合所述业务图谱和数据源图谱,构建业务需求图谱。
[0064]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65]通过从业务角度构建业务愿景模型,使得业务人员能从宏观上理解软件需求的层次划分,明确软件系统的设计目标;以每个愿景基元下的业务元、业务子元和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大型软件的业务需求图谱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义业务愿景模型,所述愿景模型包括:愿景视角、愿景层次、愿景基元;定义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对象;定义每个愿景基元下的业务元,及每个业务元下的业务子元,及每个业务子元下的业务基元;采用图数据库,构建业务图谱;对每个业务基元,定义数据源,所述数据源为业务基元对其执行原始生成、查询、增加、修改的数据;采用图数据库,构建数据源图谱;融合所述业务图谱和数据源图谱,构建业务需求图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愿景模型,包括:愿景视角:将所述业务愿景模型的视角定义为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视角;愿景层次:将每一种视角分解为现实反映、规律预测、决策参考三个不同层次;愿景基元:对每一层次的业务愿景,进一步分解为愿景基元,定义基元之间的依赖或联系,将业务愿景细化和明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用本体方法,描述愿景基元,每一愿景基元的描述包括:名称,用于描述愿景基元的名称;概念,用于描述愿景基元的具体含义;属性,用于描述愿景基元包含的特征;关系,用于描述当前愿景基元与其他愿景基元的关系,所述关系包括:先导、后继、并行、交叉;约束,用于描述当前愿景基元的约束条件,所述约束条件包括:属性、值域范围和约束,属性之间是否有互逆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义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对象,包括:定义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组织、业务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业务服务对象;采用本体方法,描述每个愿景基元的业务对象,每一业务对象的描述包括:名称,用于描述业务对象的唯一名称;愿景基元,用于描述与当前业务对象有关的愿景基元;类别,用于描述当前业务对象的类别,所述类别包括:业务组织、业务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业务服务对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用本体方法,描述所述业务元、业务子元、业务基元,包括:父元名称,用于描述业务元所属愿景基元,或者业务子元所属业务元名称;业务子/基元名称,用于描述业务子/基元名称;概念,用于描述愿景基元的具体含义;属性,用于描述愿景基元包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国权董晶黄海峰曹乐康萍
申请(专利权)人: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