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提示功能的电气短封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7900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提示功能的电气短封试验装置,它包括:闪光振荡器;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一短封夹和第二短封夹,每个晶体管具有集电极、发射极和基极;第三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的导通路径的通断状态是相反的,第三晶体管的基级和发射极构成的电流回路中还连接有柔性发光带。当第一短封夹与第二短封夹未正确夹持时,柔性发光带与设备告警灯交替闪烁,提示操作人员主短封线尚未正确连接;当第一短封夹与第二短封夹正确夹持时,柔性发光带常亮,设备告警灯熄灭,提示主短封线正确连接。且在测试完成后,常亮的柔性发光带十分醒目,提示操作人员要将电气短封试验装置拆除。装置拆除。装置拆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提示功能的电气短封试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提示功能的电气短封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力设备试验,尤其是对运行中的电力设备按周期进行预防性试验,是保证安全供电的必要手段,在进行某些设备试验工作时,常需要用到电气短封线,目前常用短封线均为单一的铜线或其他金属导线,数量较多,摆放随设备种类不同、几何形状及安装环境不同,其连接形状各异,加之试验工作时间常受有限“天窗”时间限制,试验工作结束后极易出现漏拆、漏收的现象,当检修设备投运时,漏拆的短封线将给被试设备、随同运行设备以及现场工作人员或操作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轻则伤及设备,重则伤及人身。
[0003]为了进一步完善供电专业检修工艺确保供电安全,充分利用有限“天窗”时间,提高检修质量,确保设备检修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完备性,最大限度的减少设备在检修过程中因漏拆、漏收试验短封线给安全运行留下的不安全因素,用技术手段杜此类绝事故发生,确保安全供电,做到防微杜渐,为进一步提高现场检修效率,确保设备检修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完备性提供必要的实用工具,以此来填补现有试验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提示功能的电气短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的核心包括:微型控制器(100)、柔性发光带(7);其中微型控制器(100)中还包括以下内容:微型按钮式开关K、含少量外围原件的闪光振荡器(1);第一晶体管(2)、第二晶体管(3)和第三晶体管(4),每个晶体管具有定义为导通路径两个端头的集电极和发射极,每个晶体管还包括一个基极,其中在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加的电压控制了导通路径的通断;第一晶体管(2)的基极连接于闪光振荡器(1)的输出端,第一晶体管(2)的导通路径中设置有包含限流电阻在内的设备告警灯(5);电源(6),用于为闪光振荡器(1)、第一晶体管(2)、第二晶体管(3)和第三晶体管(4)以及柔性发光带(7)提供电流;其中,第二晶体管(3)的基极和发射极构成的电流回路连接于第一晶体管(2)的集电极,从而使第二晶体管(3)的导通模式与第一晶体管(2)的导通处于同样的通断状态;其中,第三晶体管(4)的基级连接于第二晶体管(3)的发射极,由于第二晶体管(3)各管脚的电流极性与第一晶体管(2)、第三晶体管(4)各管脚的电流极性相反,从而使第三晶体管(4)的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导通状态与第一晶体管(2)、第二晶体管(3)也相反;其中,包含限流电阻的第三晶体管(4)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源正极,发射极连接于柔性发光带(7)一端,柔性发光带(7)的另一端接电源负极;第三晶体管(4)的基极与包含限流电阻的第二晶体管(3)的发射极相连接,使得第三晶体管(4)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导通状态与第一晶体管(2)、第二晶体管(3)的导通状态相反,从而使得由第一晶体管(2)集电极驱动的设备告警灯(5)与由第三晶体管(4)发射极驱动的柔性发光带(7)交替点亮;第一短封夹(8)、第二短封夹(9),第一短封夹(8)和第二短封夹(9)经主短封线(10)、短封信号采集线(12)相连,并将主短封线(10)、短封信号采集线(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继成马海生杨永强李清华冯博常乐李进张翠林陈瑾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