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线轮、绕线轮组、操作手柄及内窥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6967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拉线轮、绕线轮组、操作手柄及内窥镜,其中,所述拉线轮包括拉线部和安装部;所述拉线部上设置有拉线槽,所述拉线槽包括第一拉线槽和第二拉线槽;所述第一拉线槽和所述第二拉线槽沿着所述拉线轮的轴线方向排列,且均沿着所述拉线轮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拉线部连接,另一端依次设置有定位部和螺纹锁紧部,通过与所述定位部配合,从而可以带动所述拉线轮转动;而所述螺纹锁紧部则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将旋转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通过上述改进,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拉线轮的结构更加简单,且加工成本更低;在装配时,对旋转装置的装配要求也更低,这样可以简化旋转装置的结构,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降低装配成本。降低装配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线轮、绕线轮组、操作手柄及内窥镜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内窥镜,具体涉及一种拉线轮、绕线轮组、操作手柄及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内窥镜是一种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具有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机械装置等,其作为一种检测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重要辅助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通过内窥镜,可以清晰、直观了解病变部位,提高对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传统内窥镜的操作手柄内部设置有旋钮装置,用于控制蛇骨向不同方向弯曲,并限定其弯曲角度,其中,所述旋钮装置包括牵引线、拉线轮和角度控制旋钮等。所述牵引线一般通过胶水粘接在拉线轮上或者焊接在拉线轮上,导致牵引线易脱落,不良率较高,同时其固定方式困难,组装效率低。
[0003]为此,授权公告号为CN216724501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内窥镜拉线轮、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其中的内窥镜拉线轮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可旋转装设于壳体内;绕线部,所述绕线部设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绕线部的外壁上设有两个绕线槽,两个所述绕线槽沿着所述绕线部的轴向间隔排布,各个所述绕线槽沿着所述绕线部的周向延伸设置,两个所述绕线槽的槽壁上均设有引线孔,所述绕线部内设有空腔,各个所述引线孔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在绕线过程中,分别将牵引线的两头分布在绕线部的相对两侧;接着,将牵引线的两头分别以相反的方向对应绕在两个绕线槽中。这样,当绕线部沿一个方向旋转时,牵引线的一头呈释放状态,另一头呈收卷状态,以便实现蛇骨向不同方向弯曲的控制。由于两个绕线槽上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引线孔,因此,牵引线缠绕好后,其线头可通过一个引线孔穿引至空腔中;再由空腔从另一个引线孔中穿出,如此循环,可使得牵引线的线头稳定固定在绕线部上。
[0004]然而上述内窥镜拉线轮却存在以下不足:
[0005]上述内窥镜拉线轮的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从而导致对应的旋转装置的结构复杂、装配要求高,具体的旋转装置的结构及安装定位方式可以参见申请公布号为CN114176487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的“内窥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线轮,所述拉线轮的结构更加简单,且加工成本更低;在装配时,对旋转装置的装配要求也更低,这样可以简化旋转装置的结构,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
[0007]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拉线轮的绕线轮组。
[0008]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绕线轮组的操作手柄。
[0009]本技术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操作手柄的内窥镜。
[0010]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0011]一种拉线轮,包括拉线部以及安装部,其中,所述拉线部上设置有拉线槽,所述拉线槽为两组,分别为第一拉线槽和第二拉线槽,其中,所述第一拉线槽和所述第二拉线槽沿着所述拉线轮的轴线方向排列,且均沿着所述拉线轮的圆周方向延伸;
[0012]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拉线部连接,另一端依次设置有定位部和螺纹锁紧部。
[0013]优选的,所述安装部为杆状,所述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平面,所述定位平面沿着所述安装部的轴线方向并朝着所述螺纹锁紧部的方向水平延伸。
[0014]优选的,所述定位部包括四个定位平面,四个定位平面沿着所述安装部的圆周方向等角度排布。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拉线槽和所述第二拉线槽的槽底上均设置有至少两组引线孔,至少两组引线孔沿着所述第一拉线槽/所述第二拉线槽的圆周方向排列。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拉线槽的槽底上设置有两组引线孔,两组引线孔沿着所述第一拉线槽的圆周方向排列,其中一组引线孔为第一引线进口,另一组引线孔为第一引线出口;所述第二拉线槽的槽底上设置有两组引线孔,两组引线孔沿着所述第二拉线槽的圆周方向排列,其中一组引线孔为第二引线进口,另一组引线孔为第二引线出口;所述拉线轮中在所述第一拉线槽和所述第二拉线槽的下端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连通第一引线进口、第一引线出口、第二引线进口、第二引线出口。
[0017]优选的,所述拉线轮的两侧壁中在与所述空腔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空腔连通。
[0018]优选的,所述拉线轮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拉线轮的轴心位置,且两端分别沿着所述拉线轮的轴线方向延伸。
[0019]一种绕线轮组,包括两组所述的拉线轮,两组拉线轮分别为第一拉线轮和第二拉线轮,其中,所述第一拉线轮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拉线轮的安装部自所述第一拉线轮的第一通孔穿过,且该第二拉线轮的安装部上的定位部和螺纹锁紧部均裸露在外。
[0020]一种操作手柄,包括所述的绕线轮组、钢丝绳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绕线轮组中的第一拉线轮和第二拉线轮单独转动的旋转装置。
[0021]一种内窥镜,包括从远端到近端依次连接的先导端部、弯曲部、软管部、所述的操作手柄以及与外部设备相连的输出部。
[002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23]在将拉线轮安装在操作手柄上时,需要将拉线轮与旋转装置连接,通过旋转装置来带动拉线轮转动;而在本技术中,拉线轮的安装部设置有定位部和螺纹锁紧部,通过旋转装置中的旋钮与所述安装部上的定位部配合,并通过锁紧螺母与所述安装部上的螺纹锁紧部配合,从而将所述旋转装置中的旋钮锁紧在所述安装部上,使得所述旋钮可以带动所述拉线轮转动;因此,旋转装置中只需要在旋钮上设置对应的配合部以及外加上锁紧螺母,即可实现定位和锁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不仅拉线轮的结构更加简化,加工成本更低,而且与之配套的旋转装置的结构也得到了简化,同时装配工序及装配要求也相对降低,装配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得内窥镜的生产效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附图说明
[0024]图1

图2为本技术的拉线轮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拉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穿上钢丝绳)。
[0026]图4为钢丝绳的穿线方式的示意图。
[0027]图5

图6为本技术的绕线轮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为穿上钢丝绳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操作手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30]实施例1
[0031]参见图1

图4,本技术的拉线轮包括拉线部101以及安装部102,其中,所述拉线部101上设置有拉线槽,所述拉线槽为两组,分别为第一拉线槽105和第二拉线槽106,其中,所述第一拉线槽105和所述第二拉线槽106沿着所述拉线轮的轴线方向排列,且均沿着所述拉线轮的圆周方向延伸;所述安装部102的一端与所述拉线部101连接,另一端依次设置有定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线轮,包括拉线部以及安装部,其中,所述拉线部上设置有拉线槽,所述拉线槽为两组,分别为第一拉线槽和第二拉线槽,其中,所述第一拉线槽和所述第二拉线槽沿着所述拉线轮的轴线方向排列,且均沿着所述拉线轮的圆周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拉线部连接,另一端依次设置有定位部和螺纹锁紧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杆状,所述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定位平面,所述定位平面沿着所述安装部的轴线方向并朝着所述螺纹锁紧部的方向水平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括四个定位平面,四个定位平面沿着所述安装部的圆周方向等角度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线槽和所述第二拉线槽的槽底上均设置有至少两组引线孔,至少两组引线孔沿着所述第一拉线槽/所述第二拉线槽的圆周方向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线槽的槽底上设置有两组引线孔,两组引线孔沿着所述第一拉线槽的圆周方向排列,其中一组引线孔为第一引线进口,另一组引线孔为第一引线出口;所述第二拉线槽的槽底上设置有两组引线孔,两组引线孔沿着所述第二拉线槽的圆周方向排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少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奥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