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6777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包括:头带;罩体于头带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每个罩体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定位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一滑槽并能够进行上下滑动,定位杆上滑动套置有定位套;刺激机构安装于定位套上;及锁定机构,其能够同时解除或启动对定位套和定位杆的移动限制,以使刺激机构能够调整位置或保持在当前位置不变。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锁定机构,能够快速且同时地限制定位套和定位杆的移动,防止刺激头移位;且锁定机构与刺激机构之间利用齿环与齿条的传动,能够进一步将刺激头抵紧耳甲区,防止治疗过程中发生松脱;定位套和定位杆的定位固定以及对刺激头的进一步抵紧同时进行,仅需旋动控制柱即可一步到位,操作简单快捷。作简单快捷。作简单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神经刺激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血压病、糖尿病、癫痫病等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需终身治疗。传统治疗有药物方法和外科手术毁损方法,但是长期服用药物副作用多且难以避免,而由于大脑和神经的复杂性和人类对其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逆的手术毁损具有不可预知的恶性后果,因此便诞生了神经电刺激疗法。对人体耳部上耳穴的刺激也能治疗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这与耳甲区存在的迷走神经密切相关。支配耳甲区的迷走神经耳支是迷走神经分布于周围皮肤的唯一分支,如对这一区域的耳迷走神经进行刺激,同样可以达到皮下植入式神经电刺激治疗的效果。
[0003]现目前常规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通常采用耳挂式的耳机样式,其挂置于患者耳部,通过将刺激头对准患者耳甲区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但是由于不同患者的耳部大小形状不一致,常规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难以针对不同患者的耳甲区对刺激头位置进行精确调节,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以及佩戴时患者的舒适度不佳,且常规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的刺激头在对准患者耳甲区后难以有效固定,通常是直接贴附于耳甲区,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松脱,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以解决现目前常规的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难以针对不同患者的耳甲区对刺激头位置进行精确调节,且难以有效固定,导致佩戴时患者的舒适度不佳以及治疗过程中刺激头容易发生松脱,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包括:
[0007]头带,其整体呈贴合人体头部曲线的U型;
[0008]罩体,于所述头带的两端各设置一个,两个所述罩体靠近彼此的一侧均开设有入耳口且远离彼此的一侧均开设有视口,每个所述罩体的两侧均开设有呈纵向延伸的第一滑槽;
[0009]定位杆,于每个所述罩体内各安装一根,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一滑槽并能够进行上下滑动,所述定位杆上滑动套置有定位套;
[0010]刺激机构,安装于所述定位套上,用于刺激患者耳部的耳甲区;及
[0011]锁定机构,其能够同时解除或启动对定位套和定位杆的移动限制,以使刺激机构能够调整位置或保持在当前位置不变。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杆的顶部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控制槽,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控制柱、控制丝和抵紧组件,所述控制柱的底端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螺纹旋接贯穿定
位套的顶部且螺柱的底端位于控制槽内,两根所述控制丝分别与螺柱的底端两侧连接,两个所述抵紧组件分别安装于控制槽位于第一滑槽的位置处并分别与两根控制丝连接,旋转所述控制柱能够使螺柱底端与控制槽底部抵紧,并能够同时通过牵拉控制丝驱动抵紧组件抵紧第一滑槽的内壁。
[0013]进一步的,所述抵紧组件包括抵块、卡块和第一弹性件,两个所述抵块分别可滑动地贯穿控制槽位于第一滑槽位置处的两侧壁,所述卡块可滑动地安装于控制槽内并位于对应的抵块远离控制柱的一侧,所述卡块朝向抵块的一侧呈锥状且锥端与控制丝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将卡块与控制槽的内壁连接,以提供将卡块远离抵块的弹性力。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设置有防滑层,所述抵块靠近第一滑槽内壁的一侧设置有防滑垫。
[0015]进一步的,所述罩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可滑动地设置有移动块,所述控制柱的顶端可滑动地向上贯穿移动块。
[0016]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滑槽并设置有第一操作部,所述控制柱的顶端设置有第二操作部。
[001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柱上周向设置有齿环,所述刺激机构包括滑动座、齿条和刺激柱体,所述滑动座安装于定位套的顶部,所述齿条沿靠近或远离入耳口的方向可滑动地安装于滑动座上并与齿环传动连接,当旋转所述控制柱使螺柱底端与控制槽底部抵紧时,齿条将朝靠近入耳口的方向滑动,所述刺激柱体沿靠近或远离入耳口的方向螺纹旋接贯穿齿条的两端。
[0018]进一步的,所述刺激柱体包括螺纹管、线管和第二弹性件,所述螺纹管外侧具有螺纹并与齿条旋接,所述线管可滑动地安装于螺纹管内,所述线管靠近入耳口的一端穿出螺纹管并设置有刺激头,所述线管的另一端穿出螺纹管并外接控制器,所述第二弹性件将刺激头与螺纹管连接,以提供将刺激头朝靠近入耳口方向推动的弹性力。
[0019]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入耳口的边缘均设置有软垫圈。
[002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利用头带和罩体,将装置佩戴固定于患者的头部,并将患者的耳部整体容纳进罩体的调整范围内,不仅佩戴舒适,还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耳部进行包覆,以便后续将刺激头对准患者耳部耳甲区;利用定位杆和定位套,能够实现将刺激柱体在罩体的区域范围内进行位置调节,以使得刺激头能够精确对准耳部的耳甲区;利用锁定机构,能够快速且同时地限制定位套和定位杆的移动,防止刺激头移位;且锁定机构与刺激机构之间利用齿环与齿条的传动,能够进一步将刺激头抵紧耳甲区,防止治疗过程中发生松脱;定位套和定位杆的定位固定以及对刺激头的进一步抵紧同时进行,仅需旋动控制柱即可一步到位,操作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
[0024]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的抵紧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的罩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头带1;
[0029]罩体2,入耳口21,软垫圈211,视口22,第一滑槽23,第二滑槽24,移动块241;
[0030]定位杆3,定位套31,控制槽32,第一操作部33;
[0031]刺激机构4,滑动座41,齿条42,刺激柱体43,螺纹管431,线管432,第二弹性件433,刺激头434;
[0032]锁定机构5,控制柱51,螺柱511,第二操作部512,齿环513,控制丝 52,抵紧组件53,抵块531,卡块532,第一弹性件533,防滑垫534。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头带,其整体呈贴合人体头部曲线的U型;罩体,于所述头带的两端各设置一个,两个所述罩体靠近彼此的一侧均开设有入耳口且远离彼此的一侧均开设有视口,每个所述罩体的两侧均开设有呈纵向延伸的第一滑槽;定位杆,于每个所述罩体内各安装一根,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一滑槽并能够进行上下滑动,所述定位杆上滑动套置有定位套;刺激机构,安装于所述定位套上,用于刺激患者耳部的耳甲区;及锁定机构,其能够同时解除或启动对定位套和定位杆的移动限制,以使刺激机构能够调整位置或保持在当前位置不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的顶部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控制槽,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控制柱、控制丝和抵紧组件,所述控制柱的底端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螺纹旋接贯穿定位套的顶部且螺柱的底端位于控制槽内,两根所述控制丝分别与螺柱的底端两侧连接,两个所述抵紧组件分别安装于控制槽位于第一滑槽的位置处并分别与两根控制丝连接,旋转所述控制柱能够使螺柱底端与控制槽底部抵紧,并能够同时通过牵拉控制丝驱动抵紧组件抵紧第一滑槽的内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组件包括抵块、卡块和第一弹性件,两个所述抵块分别可滑动地贯穿控制槽位于第一滑槽位置处的两侧壁,所述卡块可滑动地安装于控制槽内并位于对应的抵块远离控制柱的一侧,所述卡块朝向抵块的一侧呈锥状且锥端与控制丝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将卡块与控制槽的内壁连接,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景明周怡冯州陈翰程成刘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