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6590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预制具有转动连接部以及安装部的背连杆,转动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具有钝角的夹角,背连杆在初始状态下安装部斜向上翘起,后仰状态下安装部斜向后翘起,且初始状态下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后仰状态;为主动杆设置一固定的第一连接点且使主动杆绕第一连接点转动,为从动杆设置固定的第二连接点且使从动杆绕第二连接点转动,两连接点前后间隔布置;转动连接部与主动杆于第三连接点转动连接,转动连接部与从动杆于第四连接点转动连接;驱动主动杆向前转动,带动背连杆前移,从动杆随之前转,同时,主动杆与从动杆使转动连接部的前端上升、后端下降,背连杆向平躺姿态切换,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水平面的夹角减小。水平面的夹角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考虑的因素不再局限于其单一的功能,而使希望家具的利用率能够达到最大化,因此要求家具需具有更多功能,适用于更多场景或者情况,以满足更真实的生活需求,如最常用的沙发或座椅,作为休闲用途的沙发座椅被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和应用场景,向着更舒适、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并提供诸如适合阅读、办公以及适合躺卧休息等多种模式的功能;但这类沙发在多模式使用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其靠墙放置并切换模式时,靠背向后运动将会顶到墙面,造成切换的终止甚至是机构的损坏,因此必须足够远离墙面;而与此同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靠背的上述运动常为简单的转动,在沙发切换模式时,靠背与座部之间会产生明显的便宜,而人体背部在随靠背转动时,会有远离臀部的感觉,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使用者的衣服会被向上拖动,且背部会有搓背感,使用舒适性差。
[0003]因此,亟需一种能让沙发靠背后仰的同时向前移动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背连杆为常见结构,在预设杆件位时,分别设置可转动的主动杆与从动杆,并将主动杆与从动杆均与背连杆转动连接,此时驱动主动杆向前转动时,背连杆并不会单单转动,而是做向后转动与前移结合的运动,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步骤为:
[0007]预制背连杆:预制一具有转动连接部以及安装部的背连杆,转动连接部用于连接主动杆与从动杆,安装部用于安装座椅靠背,转动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具有钝角的夹角,背连杆包括初始状态以及后仰状态;初始状态下安装部斜向上翘起,后仰状态下安装部斜向后翘起,且初始状态下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后仰状态下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
[0008]预设杆件位:为主动杆设置一固定的第一连接点且使主动杆绕第一连接点转动,为从动杆设置固定的第二连接点且使从动杆绕第二连接点转动,令第一、第二连接点前后间隔布置;
[0009]安装背连杆:将背连杆的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到主动杆以及从动杆上,转动连接部与主动杆于第三连接点转动连接,转动连接部与从动杆于第四连接点转动连接;
[0010]初始状态切换至后仰状态:驱动主动杆向前转动,主动杆带动背连杆前移,从动杆也随之向前转动,且在背连杆前移的同时,主动杆与从动杆使转动连接部的前端上升、后端下降,背连杆整体向平躺姿态切换,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
[0011]本专利技术中预制的背连杆为常见结构,即本方法的适用性强,对背连杆的结构无过
多特定的要求;在预设杆件位时,需要设置可转动的主动杆与从动杆,并均与背连杆转动连接,两个杆件共同确定背连杆的姿态与位置,因此在确定了主动杆与从动杆的各参数后,背连杆的姿态与位置是可预见的,从而为背连杆能进行预设运动打好基础;在背连杆切换状态时,背连杆不再进行绕单点的转动,第三、第四连接点共同驱动背连杆转动,该转动更类似于扭转,同时,主动杆与从动杆向前转动也会带动背连杆前移,以解决搓背以及向后延展的问题。
[0012]作为优选,第一连接点位于主动杆的下端部,第二连接点位于从动杆的下端部,第三连接点位于主动杆的上端部,第四连接点位于从动杆的上端部;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的间距大于第三连接点与第四连接点的间距,主动杆与从动杆呈上端靠拢的姿态。主动杆与从动杆的姿态以及背连杆的位置均是互相关联影响的,从而形成一套四连杆机构,以确定背连杆的运动情况。
[0013]作为优选,在初始状态下,主动杆向前倾斜,从动杆向后倾斜;在后仰状态下,从动杆从向后倾斜切换至向前倾斜,主动杆仍然向前倾斜且倾斜角度大于初始状态。主动杆与从动杆的倾斜方向可以说明杆件处于其转动轮廓的哪一部分,即可确定杆件前移时,在高度方向上的升降情况,从而压低背连杆一端的同时抬起背连杆的另一端,实现背连杆向后倾仰。
[0014]作为优选,主动杆的长度大于从动杆的长度。杆件的长度对升降速度有一定影响,防止背连杆后端下降过慢,而无法实现后仰。
[0015]作为优选,第三连接点绕第一连接点转动并具有圆形的第一转动轮廓,第四连接点绕第二连接点转动并具有圆形的第二转动轮廓,第一转动轮廓的直径大于第二转动轮廓的直径;背连杆始终与第一转动轮廓、第二转动轮廓相接,且在初始状态下,第三连接点高于第四连接点,在切换至后仰状态时,第三连接点前移且高度下降,第四连接点前移且高度上升。第三连接点与第四连接点可以看成转动连接部的两端,因此转动连接部的路径是确定的,且如此设计就能让背连杆变成平躺姿势。
[0016]作为优选,第二连接点高于第一连接点且位于第一连接点前方。补偿第三第四连接点的间距差,能减小该间距,使第三第四连接点之间的间距能达到预设值,从而得到预设的四连杆机构,背连杆也能进行预设运动,前移并后仰。
[00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0018]本专利技术中预制的背连杆为常见结构,即本方法的适用性强,对背连杆的结构无过多特定的要求;在预设杆件位时,需要设置可转动的主动杆与从动杆,并均与背连杆转动连接,两个杆件共同确定背连杆的姿态与位置,因此在确定了主动杆与从动杆的各参数后,背连杆的姿态与位置是可预见的,从而为背连杆能进行预设运动打好基础;在背连杆切换状态时,背连杆不再进行绕单点的转动,第三、第四连接点共同驱动背连杆转动,该转动更类似于扭转,同时,主动杆与从动杆向前转动也会带动背连杆前移,以解决搓背以及向后延展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坐姿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中基座、第一靠背连杆、第二靠背连杆以及靠背连接件共同
构成的四连杆机构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中机械伸展单元处于躺卧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中机械伸展装置处于坐姿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中机械伸展装置处于躺卧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5]各附图标记为:基座1;支撑横杆101;竖杆102;第一靠背连杆2;第二靠背连杆3;靠背连接件4;转动连接部41;安装部42;搁脚连接件5;从动连杆6;第一延伸板7;第二延伸板8;搁脚推拉杆10;第一搁脚连杆11;第二搁脚连杆12;第三搁脚连杆13;第四搁脚连杆14;第五搁脚连杆15;第六搁脚连杆16;安装管17;第一连接点18;第二连接点19;第三连接点20;第四连接点21。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预制背连杆:预制一具有转动连接部以及安装部的背连杆,转动连接部用于连接主动杆与从动杆,安装部用于安装座椅靠背,转动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具有钝角的夹角,背连杆包括初始状态以及后仰状态;初始状态下安装部斜向上翘起,后仰状态下安装部斜向后翘起,且初始状态下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后仰状态下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预设杆件位:为主动杆设置一固定的第一连接点且使主动杆绕第一连接点转动,为从动杆设置固定的第二连接点且使从动杆绕第二连接点转动,令第一、第二连接点前后间隔布置;安装背连杆:将背连杆的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到主动杆以及从动杆上,转动连接部与主动杆于第三连接点转动连接,转动连接部与从动杆于第四连接点转动连接;初始状态切换至后仰状态:驱动主动杆向前转动,主动杆带动背连杆前移,从动杆也随之向前转动,且在背连杆前移的同时,主动杆与从动杆使转动连接部的前端上升、后端下降,背连杆整体向平躺姿态切换,安装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缩减靠墙间距的沙发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点位于主动杆的下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玉树李文才李立波吴欢燕
申请(专利权)人:一么么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