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655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积木主体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为可扣合设置,积木主体上设置有积木栓功能插口,积木主体的左右侧面分别对称设置有动力输出孔、积木栓功能插口,动力输出孔位于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总高度的垂直线的中心点位置,积木栓功能插口至少各一个等间距的水平分布在动力输出孔的左右两侧,至少各一个等间距的分布在动力输出孔的上下两侧相对对称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动力输出口设置积木栓功能插口,与轮子结合后可以增加力矩,可以使机器人在站立平衡的过程更加流畅,且能够使用遥控器、app来控制它移动,利用卡柱和插销孔的结合,使外壳部的机动性更加灵活。使外壳部的机动性更加灵活。使外壳部的机动性更加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提高积木玩具的趣味性和教学性能,将计算机与积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发出积木机器人。现有的积木机器人外壳部局限性大,机动性差,与轮子结合后平衡站立过程不流畅,经常因为提供的动力不足以带动整个壳体,发生打滑;且不能够使用遥控器、app来控制它移动,只能单纯的利用开关控制。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克服外壳部平衡站立过程不流畅且能够使用遥控器、app来控制它移动的积木机器人的外壳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积木机器人的外壳部局限性大、机动性差、与轮子结合后平衡站立过程不流畅、安装繁琐且不能够使用遥控器、app来控制它移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积木机器人的外壳部,包括积木主体M,所述积木主体M包括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所述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为可扣合设置,所述积木主体M上设置有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S,所述积木主体M的左右侧面分别对称设置有动力输出孔3A、至少两个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和至少两个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所述动力输出孔3A位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总高度的垂直线的中心点位置,所述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等间距的水平分布在动力输出孔3A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等间距的分布在动力输出孔3A的上下两侧相对对称的位置;所述动力输出孔3A竖直方向上对应的第二主体2下方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主体2下方还包括水平结构。
[0004]优选地,所述积木主体M包括第三主体3、第四主体4,所述第四主体4 的结构与所述第三主体3相同,所述第三主体3与所述第四主体4对称设置于积木主体M左右侧面上,所述左右侧面的动力输出孔3A、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 3B和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分别设置于第三主体3、第四主体4上。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三主体3与第四主体4为可开合设置。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1的顶面的等间距的分布设置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 S,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S数量沿第一方向X设置至少为5个,沿与第一方向X 垂直的第二方向Y设置至少为9个。
[0007]优选地,所述积木主体M设置至少一个第五主体5,所述第五主体5凸起设置于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扣合后的壳体的侧面,所述第五主体5上设置有第三积木栓功能插口F,所述第三积木栓功能插口F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主体 1的顶面的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S的方向相同。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的四周侧壁至少一面设置有第二积木栓功能插口R。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主体2分为第一区块2C、第二区块2E和第三区块2D,所述第二区块2E处的最低点高于第三区块2D的最低点,第一区块2C处的最低点高于第二区块2E处的最低点。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1的顶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动力电机接口2H。
[0011]优选地,所述积木栓功能插口为积木插销口、定位卡柱或者积木插销口与定位卡柱的组合。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扣合后包围的空间形成为内置腔,所述内置腔内设置有电子元器件。
[0013]本技术解决了当前现有积木机器人外壳部与轮子结合后平衡站立过程不流畅,经常因为提供的动力不足以带动整个壳体,发生打滑和不能够使用遥控器、app来控制它移动的问题。本技术通过在动力输出口设置积木栓功能插口,与轮子结合后可以增加力矩,同样的动力下,可以使机器人在站立平衡的过程更加流畅,内部设置有电子元器件,能够使用遥控器、app来控制它移动;且利用积木栓功能插口,使外壳部的机动性更加灵活,可以发挥想象、自由拼装,整体零部件数量较少,不容易丢失,也可以防止儿童误吞食,整体兼容性强,是易于操作、趣味性强的积木机器人外壳部。
[0014]本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第一、通过在动力输出口设置积木栓功能插口,与轮子结合后可以增加力矩,同样的动力下,可以使机器人在站立平衡的过程更加流畅;
[0016]第二、利用卡柱和插销孔的结合,使外壳部的机动性更加灵活,可以发挥想象、自由拼装、提升可玩性;
[0017]第三、弧形设计,触感更加柔和,不易伤手;
[0018]第四、内部设置有电子元器件,可以与能够使用遥控器、app来控制它移动。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的侧面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第二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第三实施例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实用
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7]实施例一
[0028]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如图1

2所示,包括积木主体M,积木主体M包括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第三主体3、第四主体4,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 为可扣合设置,扣合后包围的空间形成为内置腔,内置腔内设置有电子元器件,第四主体4的结构与所述第三主体3相同,第三主体3与第四主体4对称设置于积木主体M左右侧面上,第一主体1的顶面的等间距的分布设置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S,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S数量沿第一方向X设置为7个,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设置为15个,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S为定位卡柱,积木主体M的左右侧面分别对称设置有动力输出孔3A、两个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和两个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动力输出孔3A、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 和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分别设置于第三主体3、第四主体4上,动力输出孔 3A位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总高度的垂直线的中心点位置,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等间距的水平分布在动力输出孔3A的左右两侧,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等间距的分布在动力输出孔3A的上下两侧相对对称的位置;动力输出孔 3A竖直方向上对应的第二主体2下方为弧形结构,第二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积木机器人外壳部,所述积木机器人外壳部包括积木主体(M),所述积木主体(M)包括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第二主体(2)为可扣合设置,所述积木主体(M)上设置有第一积木栓功能插口(S),所述积木主体(M)的左右侧面分别对称设置有动力输出孔(3A)、至少两个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和至少两个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所述动力输出孔(3A)位于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总高度的垂直线的中心点位置,所述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等间距的水平分布在动力输出孔(3A)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等间距的分布在动力输出孔(3A)的上下两侧相对对称的位置;所述动力输出孔(3A)竖直方向上对应的第二主体(2)下方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主体(2)下方还包括水平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积木机器人外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木主体(M)包括第三主体(3)、第四主体(4),所述第四主体(4)的结构与所述第三主体(3)相同,所述第三主体(3)与所述第四主体(4)对称设置于积木主体(M)左右侧面上,所述左右侧面的动力输出孔(3A)、第四积木栓功能插口(3B)和第五积木栓功能插口(3C)分别设置于第三主体(3)、第四主体(4)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积木机器人外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体(3)与第四主体(4)为可开合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积木机器人外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的顶面的等间距的分布设置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鑫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宇星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