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6162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细胞培养器。细胞培养器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固定件和依次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件固定后形成空腔室内的支撑顶板、至少一组支架、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靠近所述底座,所述支撑顶板靠近所述固定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多孔通透膜材为细胞粘附载体的多层、双腔室密封细胞培养容器,结合简易的灌注、培养一体化系统,实现培养器在线灌注细胞并对其内细胞扩增培养;此种联合培养体系可显著增快细胞扩增速度,大大减少单位面积细胞培养所需的体积,同时减少了单位面积细胞扩增培养基及血清的使用,降低培养成本。其次,此培养器采用多孔通透载体及动态培养方式,可有效维持细胞表型和功能稳定。效维持细胞表型和功能稳定。效维持细胞表型和功能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细胞培养器


[0001]本技术涉及贴壁细胞培养器
,尤其涉及贴壁细胞灌流培养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贴壁细胞培养器皿有玻璃材质、塑料材料材质两类。玻璃材质特点是易于细胞生产,易于清洗,可反复使用;塑料材料材质特点是价格便宜,为一次性使用。具体来说,培养器皿主要有培养瓶、培养皿和多孔培养板三种。
[0003]随着细胞灌流培养技术的发展,适用于贴壁细胞灌流培养器皿及载体应运而生,目前适用于贴壁细胞灌流培养的细胞培养器皿都是基于常规培养瓶、培养皿进行改造或基于悬浮细胞培养器结合微载体材料实现贴壁细胞的悬浮式培养。
[0004]以上两种灌流培养方式存在诸多劣势。前者培养器皿占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大规模扩增培养,依旧采用传统2D培养方式,不利于细胞群体的信号/物质传递,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受限,且此类培养器皿需经特殊处理,结构设计复杂,造价昂贵;后者搭配悬浮培养系统及微载体材料,设备及材料成本都很高,且细胞培养整体操作过程步骤繁琐,细胞回收率存在争议。此两种方式培养的单批次细胞均处于单一液体环境,无法实现细胞更多地模拟生理环境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细胞培养期间单一培养环境及细胞代谢物积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细胞培养器,该细胞培养器具有多层可拆卸结构,多个细胞培养腔室之间是连通的,多个灌流液腔室之间是连通的,从而节省了液体输送管道和培养器的平面空间。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细胞培养器,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固定件和依次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件固定后形成空腔室内的支撑顶板、至少一组支架、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靠近所述底座,所述支撑顶板靠近所述固定件。
[0008]上述支架包括叠放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当支架有多组时,多组支架依次叠放,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交替叠放。
[0009]上述第一支架中部设有第一支架凹槽,第一支架凹槽底部贴有微孔膜;所述第二支架中部设有第二支架凹槽,第二支架凹槽底部贴有微孔膜;将第一支架叠放在第二支架上,第一支架凹槽和第二支架凹槽均为供液体流经的腔室。
[0010]上述第一支架凹槽边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一支架凹槽通孔,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一支架通孔,所述第一支架通孔不与第一支架凹槽接触;所述第二支架凹槽边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二支架凹槽通孔,所述第二支架上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二支架通孔,所述第二支架通孔不与第二支架凹槽接触;所述第一支架凹槽通孔与所述第二支架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支架通孔与所述第二支架凹槽通孔相连通,以形成供液体流动通道。
[0011]上述底座包括底座底板和分别与底座底板固定连接、固定件连接的连接件。
[0012]上述连接件为多个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在底座底板上呈环状分布并与所述底板底座垂直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板外壁设有螺纹。
[0013]上述固定件为一圆环,所述圆环内周壁设有与弧形板外壁螺纹匹配的螺纹,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底座通过螺纹紧固。
[0014]上述支撑顶板上设有供支架嵌入的支撑顶板凹槽,所述支撑底板上设有供支架嵌入的支撑底板凹槽;所述支撑顶板凹槽至少设有两个贯穿支撑顶板的第一通孔,所述支撑底板凹槽至少设有两个贯穿支撑底板的第二通孔;所述支撑顶板还设有供弧形板卡合穿过的第一卡合孔,所述支撑底板还设有供弧形底板卡合穿过的第二卡合孔。
[0015]上述弧形板依次穿过第二卡合孔和第一卡合孔以卡合连接支撑底板和支撑顶板,多组支架放置于所述支撑顶板与所述支撑底板之间。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通道接头,所述通道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通孔。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由多孔通透膜材为细胞粘附载体的多层、双腔室密封细胞培养容器,结合简易的灌注、培养一体化系统,实现培养器在线灌注细胞并对其内细胞扩增培养;此种联合培养体系可显著增快细胞扩增速度,大大减少单位面积细胞培养所需的体积,同时减少了单位面积细胞扩增培养基及血清的使用,降低培养成本。其次,此培养器采用多孔通透载体及动态培养方式,可有效维持细胞表型和功能稳定。此外,减少了人为干预,有效降低污染风险等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细胞培养器爆炸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支撑顶板和一组支架爆炸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支撑底板和另一组支架爆炸图;
[0021]图4为灌流液流动轨迹图;
[0022]图5为培养基流动轨迹图。
[0023]图中:1

固定件,2

底座,3

支撑顶板,4

支撑底板,5

支架,6

通道接头;
[0024]21

底座底板,22

弧形板;
[0025]31

支撑顶板凹槽,32

第一通孔,33

第一卡合孔;
[0026]41

支撑底板凹槽,42

第二通孔,43

第二卡合孔;
[0027]51

第一支架,511

第一支架凹槽,512

第一支架凹槽通孔,513

第一支架通孔;
[0028]52

第二支架,521

第二支架凹槽,522

第二支架凹槽通孔,523

第二支架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现结合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0]实施例:
[0031]如图1至图3所示,细胞培养器包括底座2、与底座2固定连接的固定件1和依次放置于底座2与固定件1固定后形成空腔室内的支撑顶板3、至少一组支架5、支撑底板4;支撑底板4靠近底座2,支撑顶板3靠近固定件1。
[0032]具体的,支架5包括叠放的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当支架5有多组时,多组支架
5依次叠放,第一支架51与所述第二支架52交替叠放。第一支架51中部设有第一支架凹槽511,第一支架凹槽511底部贴有微孔膜,第二支架52中部设有第二支架凹槽521,第二支架凹槽521底部贴有微孔膜;将第一支架51叠放在第二支架52上,第一支架凹槽511和第二支架凹槽521均为供液体流经的腔室。第一支架凹槽511边缘设有贯穿支架5的第一支架凹槽通孔512,第一支架51上还设有贯穿支架5的第一支架通孔513,第一支架通孔513不与第一支架凹槽511接触;第二支架凹槽521边缘设有贯穿支架5的第二支架凹槽通孔522,第二支架52上还设有贯穿支架5的第二支架通孔523,第二支架通孔523不与第二支架凹槽521接触;第一支架51与第二支架52交替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细胞培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固定件和依次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件固定后形成空腔室内的支撑顶板、至少一组支架、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靠近所述底座,所述支撑顶板靠近所述固定件;所述支架包括叠放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当支架有多组时,多组支架依次叠放,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交替叠放;所述第一支架中部设有第一支架凹槽,第一支架凹槽底部贴有微孔膜;所述第二支架中部设有第二支架凹槽,第二支架凹槽底部贴有微孔膜;将第一支架叠放在第二支架上,第一支架凹槽和第二支架凹槽均为供液体流经的腔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细胞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凹槽边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一支架凹槽通孔,所述第一支架上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一支架通孔,所述第一支架通孔不与第一支架凹槽接触;所述第二支架凹槽边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二支架凹槽通孔,所述第二支架上还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二支架通孔,所述第二支架通孔不与第二支架凹槽接触;所述第一支架凹槽通孔与所述第二支架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支架通孔与所述第二支架凹槽通孔相连通,以形成供液体流动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细胞培养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喜陈中慧陈赠宇周江保王楷豪郑立新王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越再生医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