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5869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将提升底板与既有高层结构固定连接,并且将既有高层结构底部的承台保留在提升底板下方。提升底板的重量以及承台的重量可以有效降低既有高层结构的重心,从而减小了既有高层结构在基础托换、顶升、平移施工中所受到扰动的影响。另外,提升底板上还可以添加配重块,以进一步稳定既有高层结构。定既有高层结构。定既有高层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工业遗址改造不仅解决城市发展的遗留问题,更能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工业遗址内的烟囱、筒仓等既有构筑物通常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与纪念意义,在工业遗址再开发中通常保留下来,使其原有的工业机理与现代化开发深度融合。
[0003]由于工业遗址中烟囱等既有高层结构的存在,使得工业遗址再开发特别是在下方新建地下室存在较大难度。为保证工业遗址再开发的顺利进行,考虑采用将烟囱等既有高层结构平移至新址的方式,这既能保证再开发过程中既有结构不受施工的干扰,也为原位新建地下室提供了便利。
[0004]针对既有高层结构的平移施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传统的既有结构平移施工多针对高宽比较小的既有建筑结构,因而没有考虑多次基础托换时既有高层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5]第二,传统的既有结构平移施工多针对采用浅基础的既有建筑结构,然而既有高层结构下方存在既有桩基与既有承台连接,平移施工前需将既有桩基与既有高层结构后分离方可施工,如何保证桩基分离时既有高层结构安全性亟待解决。
[0006]针对上述不足,亟待提出一种适用于既有高层结构托换、顶升、平移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及施工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包括提升底板、若干托换桩、与托换桩一一对应的钢管柱、提升装置;各个托换桩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周围的地下;各个钢管柱底端设置于对应的托换桩的顶部;所述钢管柱的上部露出地面;所述钢管柱上套设提升套筒;提升套筒的下部侧壁与提升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提升装置设置于钢管柱的上部并与提升套筒连接;提升套筒在提升装置的驱动下沿钢管柱侧壁上下运动;所述既有高层结构的下部浇筑于提升底板内;所述既有高层结构底部的承台位于提升底板下方。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安装就位后,既有高层结构底部的承台与下部的原有桩基会被分离,然后通过提升装置抬升提升底板,从而将既有高层结构抬起。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将提升底板与既有高层结构固定连接,并且将既有高层结构底部的承台保留在提升底板下方。提升底板的重量以及承台的重量可以有效降低既有高层结构的重心,从而减小了既有高层结构在基础托换、顶升、平移施工中所
受到扰动的影响。另外,提升底板上还可以添加配重块,以进一步稳定既有高层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中,所述提升套筒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开设通孔;所述提升装置包括设置于钢管柱上部的顶升千斤顶、设置于顶升千斤顶上部的顶升横梁、分别设置于顶升横梁两侧的提升臂、设置于提升臂下部的提升卡扣;所述提升卡扣与提升套筒的通孔可拆卸式连接。
[0012]提升装置分为A组和B组两组。提升底板提升时:首先,A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伸入提升套筒的第一通孔,将提升装置与提升套筒连接;B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伸出提升套筒的第一通孔,将提升装置与提升套筒分离;然后,启动A组的提升装置的顶升千斤顶,以A组的提升装置对应的钢管柱为支点对提升底板进行提升,提升过程中,B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逐步靠近位于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二通孔;当B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移动至第二通孔处时,关闭A组的提升装置的顶升千斤顶,A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伸出提升套筒的第一通孔,将提升装置与提升套筒分离;将B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伸入提升套筒的第二通孔,将提升装置与提升套筒连接;接着,将A组的提升装置的顶升千斤顶复位;接着,启动B组的提升装置的顶升千斤顶,以B组的提升装置对应的钢管柱为支点对提升底板进行提升,提升过程中,A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逐步靠近位于第二通孔下方的第三通孔;当A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移动至第三通孔处时,关闭B组的提升装置的顶升千斤顶,B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伸出提升套筒的第二通孔,将提升装置与提升套筒分离;将A组的提升装置的提升卡扣伸入提升套筒的第三通孔,将提升装置与提升套筒连接;接着,将B组的提升装置的顶升千斤顶复位;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提升底板提升到位。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通过全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结构的提升,减少了在结构下方密闭空间的作业时间,可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0014]进一步的,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中,所述钢管柱沿竖直方向间隔开设通孔,钢管柱上相邻通孔的间距与所述提升套筒的相邻通孔的间距相同;销钉穿设于钢管柱以及提升套筒的通孔内,将钢管柱与提升套筒固定在一起。竖直方向上,通孔的间距小于等于提升装置最大行程。顶升时,提升套筒可相对钢管柱上下滑动;顶升到位后,可通过插入销钉的方式保证提升套筒与钢管柱相对固定,避免了顶升千斤顶的长时间受力,有利于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0015]进一步的,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中,还包括与既有高层结构的下部连接并浇筑于提升底板内的剪力销。提升过程中,既有高层结构外侧的提升底板主要承受弯矩,剪力销承受既有高层结构与提升底板间的剪力,既有高层结构与其内侧的提升底板共同承受压力,充分利用了既有高层结构承载能力,避免既有高层结构受到的压力过大导致发生破坏。
[0016]进一步的,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中,还包括斜撑;所述斜撑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周围的地下;所述斜撑的端部与提升底板连接。斜撑能够降低后续施工对既有高层
结构的扰动,保证既有高层结构安全稳定。
[0017]进一步的,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中,还包括防侧移构件;所述防侧移构件的一端与提升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既有高层结构周围的新建结构梁板连接。在提升既有高层结构时,首先要切断斜撑与提升底板的连接,然后再启动提升装置提升既有高层结构。在既有高层结构提升到位后,安装防侧移构件。防侧移构件能够有效地将施工过程中既有高层结构受到的水平荷载传递至周边的新建结构梁板,保证既有高层结构施工中的安全。为了便于施工,可在提升底板浇筑时在提升底板的侧部预埋螺纹套筒,将斜撑与螺纹套筒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中,还包括斜撑;所述斜撑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周围的地下;所述斜撑的端部与钢管柱连接。斜撑与钢管柱连接后,提升底板顶升时无需切断斜撑。在提升底板提升过程中斜撑可以始终对既有高层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并且提升底板提升就位后无需再施工防侧移构件,能够节约施工成本。
[0019]进一步的,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中,还包括斜撑、设置于提升底板底部的滑槽、与滑槽的一端连接并延伸至提升底板外侧的滑槽延伸段;所述斜撑为伸缩结构,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周围的地下;所述斜撑的端部在滑槽以及滑槽延伸段内滑动连接;所述滑槽以及滑槽延伸段内包括用于对斜撑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滑槽可预埋于提升底板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提升底板(1)、若干托换桩(2)、与托换桩(2)一一对应的钢管柱(3)、提升装置(6);各个托换桩(2)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的地下;各个钢管柱(3)底端设置于对应的托换桩(2)的顶部;所述钢管柱(3)的上部露出地面;所述钢管柱(3)上套设提升套筒(4);提升套筒(4)的下部侧壁与提升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提升装置(6)设置于钢管柱(3)的上部并与提升套筒(4)连接;提升套筒(4)在提升装置(6)的驱动下沿钢管柱(3)侧壁上下运动;所述既有高层结构(a)的下部浇筑于提升底板(1)内;所述既有高层结构(a)底部的承台(b)位于提升底板(1)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套筒(4)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开设通孔;所述提升装置(6)包括设置于钢管柱(3)上部的顶升千斤顶(61)、设置于顶升千斤顶(61)上部的顶升横梁(62)、分别设置于顶升横梁(62)两侧的提升臂(63)、设置于提升臂(63)下部的提升卡扣(64);所述提升卡扣(64)与提升套筒(4)的通孔可拆卸式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柱(3)沿竖直方向间隔开设通孔,钢管柱(3)上相邻通孔的间距与所述提升套筒(4)的相邻通孔的间距相同;销钉(5)穿设于钢管柱(3)以及提升套筒(4)的通孔内,将钢管柱(3)与提升套筒(4)固定在一起。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既有高层结构(a)的下部连接并浇筑于提升底板(1)内的剪力销(7)。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撑(8);所述斜撑(8)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的地下;所述斜撑(8)的端部与提升底板(1)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侧移构件(9);所述防侧移构件(9)的一端与提升底板(1)连接,另一端与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的新建结构梁板(d)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撑(8);所述斜撑(8)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的地下;所述斜撑(8)的端部与钢管柱(3)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撑(8)、设置于提升底板(1)底部的滑槽(10)、与滑槽(10)的一端连接并延伸至提升底板(1)外侧的滑槽延伸段(11);所述斜撑(8)为伸缩结构,设置于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的地下;所述斜撑(8)的端部在滑槽(10)以及滑槽延伸段(11)内滑动连接;所述滑槽(10)以及滑槽延伸段(11)内包括用于对斜撑(8)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9.一种既有高层结构移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对既有高层结构(a)进行预加固;S2,将若干托换桩(2)打入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的地下;将若干钢管柱(3)打入地下,各个钢管柱(3)的底端设置于对应的托换桩(2)的顶部;各个钢管柱(3)的上部露出地面;将提升套筒(4)套设于钢管柱(3)上;S3,将提升装置(6)设置于钢管柱(3)的上部并与提升套筒(4)连接;提升套筒(4)在提
升装置(6)的驱动下沿钢管柱(3)侧壁上下运动;S4,浇筑混凝土形成提升底板(1);提升套筒(4)的下部侧壁与提升底板(1)固定连接;既有高层结构(a)的下部浇筑于提升底板(1)内;S5,在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施工新建结构的围护结构(e)、新建桩(f)、新建柱(g);然后在新建桩(f)、新建柱(g)的基础上施工既有高层结构(a)周围的新建结构梁板(d);S6,开挖既有高层结构(a)下方土体,露出原有的承台(b)与原有桩基(c),并切断承台(b)与原有桩基(c)之间的连接;S7,启动提升装置(6)提升提升底板(1),将既有高层结构(a)提升至设计高度;S8,在既有高层结构(a)下方施工新建结构的新建桩(f)、新建柱(g),并补齐新建结构梁板(d);S9,切断提升底板(1)下部的钢管柱(3),进行既有高层结构(a)平移施工。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既有高层结构移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套筒(4)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开设通孔;所述提升装置(6)包括设置于钢管柱(3)上部的顶升千斤顶(61)、设置于顶升千斤顶(61)上部的顶升横梁(62)、分别设置于顶升横梁(62)两侧的提升臂(63)、设置于提升臂(63)下部的提升卡扣(64);所述提升卡扣(6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磊刘晨晨张忆州李敏李婷婷彭晨鑫陈燕俞思怡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