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85012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天然含氮杂环分子为导向开展新颖结构的设计得到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具备明显的杀菌活性,部分化合物对软腐菌、大肠杆菌、青枯菌等病害的杀菌活性显著,能广泛应用于农林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控。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与不同助剂混合得到的杀菌剂对大肠杆菌、软腐菌、青枯菌等也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药物
,尤其涉及一种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植物细菌性病害是指植物由细菌病原侵染所发生的一系列细胞和组织的生理病变而导致的病害,如软腐病、黑腐病、溃疡病、青枯病、叶枯病、斑点病等。近年来,细菌性病害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仅次于真菌性病害的第二大常发性病害,在蔬菜、果树、水稻或其他多种农作物中均有发生,并且同种植物可发生多种细菌病害。细菌性病害的传播方式通常多种多样,具有暴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等特点,防治难度日益加大。例如,青枯病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土壤酸化及板结等均会造成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且发病的中后期,治疗异常困难;青枯病能侵染多达50个科200种作物,可造成番茄、辣椒、生姜、烟草等作物连片死亡和大幅度减产,甚至造成毁园,每年因青枯病给马铃薯产量带来极大的损失。
[0003]常见的作物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豆细菌性疫病、黑腐病等;而辣椒、番茄、烟草等茄科植物的青枯病是毁灭性的维管束病害,可造成减产20

50%。目前我国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种类及数量非常少,并且多为铜制剂和抗生素类药剂,且经过长期使用,病菌的抗药性日益严重,现有药剂防治效果日益下降。
[0004]基于目前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较少,且存在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所述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0007][0008]其中,所述R1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3CH2、CH3O、OH、F、Cl、Br、CN、CF3、CF3O、NO2、1

methyl

piperazin
‑4‑
yl、morpholine
‑4‑
yl、piperazin
‑1‑
yl;
[0009]所述R2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3CH2、CH3O、OH、F、Cl、Br、CN、CF3、CF3O、NO2;
[0010]所述R3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3CH2、CH3O、OH、F、Cl、Br、CN、CF3、CF3O、NO2;
[0011]所述R4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2CH3、CH2CH2CH3、CH(CH3)2、tBu、CH(CH2)2、
CH2C≡CH、CH2CH=CH2、CH3O、CH2CH2SO2CH3、CH2CH2SCH3、CH2CN、CH2CF3、CH2CONH2、C(CH2)2CN、CH2Ph、CH2CH2Ph、CH2‑4‑
MeO

Ph、CH2CH2‑4‑
MeO

Ph、CH2‑3‑
MeO

Ph、CH2CH2‑3‑
MeO

Ph、CH2‑4‑
F

Ph、CH2CH2‑4‑
F

Ph、CH2‑4‑
CF3‑
Ph、CH2CH2‑4‑
CF3‑
Ph、CH(CH3)Ph、CH2‑4‑
OH
‑3‑
MeO

Ph、Ph、4

MeO

Ph、4

CF3‑
Ph、3

MeO

Ph、3

CF3‑
Ph、2

MeO

Ph、2

CF3‑
Ph、4

Me

Ph、2

Me

Ph、3

Me

Ph、4

Cl

Ph、3

Cl

Ph、2

Cl

Ph、4

F

Ph、3

F

Ph、2

F

Ph、4

Br

Ph、2

F
‑4‑
Cl

Ph、2,4

Cl2‑
Ph;
[0012]所述R5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CO2Et、CO2Me、COOH、CONHCH2CH3、CONHCH(CH2)2、CONHC(CH2)2CN、CONHCH2CH2SO2CH3、CONHCH2CH2SCH3、CONHNHCOPh、CONHNHCO
‑4‑
Py、CONHCH2Ph、CONHCH2CH2Ph、CONHCH2‑4‑
MeO

Ph、CONHCH2CH2‑4‑
MeO

Ph、CONHCH2‑4‑
OH
‑3‑
MeO

Ph、CONHCH2CH2‑4‑
F

Ph、SPh、SO2Ph、SO2‑4‑
Me

Ph、SO2‑4‑
Cl

Ph、SO2‑2‑
Me

Ph、SO2‑2‑
Cl

Ph、SO2‑3‑
Me

Ph、SO2‑3‑
Cl

Ph、Ph、
[0013]所述X为CH或N中的一种。
[0014]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以取代的芳基甲基酮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碳酸二乙酯或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备得到取代芳甲酰基乙酸酯;
[0016]将所述取代芳甲酰基乙酸酯与N,N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缩合得到第一中间体;
[0017]将所述第一中间体与与取代胺在碱性条件反应得到第一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
[0018]将第一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第二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
[0019]将第二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与取代胺在缩合剂作用下经缩合反应得到第三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
[0020]或,以取代的芳基甲基酮为原料,经溴化反应得到溴代中间体;
[0021]将溴代中间体与取代苯亚磺酸钠或取代苯硫酚钠经取代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体或第三中间体;
[0022]将第二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的结构式如下所示:其中,所述R1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3CH2、CH3O、OH、F、Cl、Br、CN、CF3、CF3O、NO2、1

methyl

piperazin
‑4‑
yl、morpholine
‑4‑
yl、piperazin
‑1‑
yl;所述R2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3CH2、CH3O、OH、F、Cl、Br、CN、CF3、CF3O、NO2;所述R3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3CH2、CH3O、OH、F、Cl、Br、CN、CF3、CF3O、NO2;所述R4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H、CH3、CH2CH3、CH2CH2CH3、CH(CH3)2、tBu、CH(CH2)2、CH2C≡CH、CH2CH=CH2、CH3O、CH2CH2SO2CH3、CH2CH2SCH3、CH2CN、CH2CF3、CH2CONH2、C(CH2)2CN、CH2Ph、CH2CH2Ph、CH2‑4‑
MeO

Ph、CH2CH2‑4‑
MeO

Ph、CH2‑3‑
MeO

Ph、CH2CH2‑3‑
MeO

Ph、CH2‑4‑
F

Ph、CH2CH2‑4‑
F

Ph、CH2‑4‑
CF3‑
Ph、CH2CH2‑4‑
CF3‑
Ph、CH(CH3)Ph、CH2‑4‑
OH
‑3‑
MeO

Ph、Ph、4

MeO

Ph、4

CF3‑
Ph、3

MeO

Ph、3

CF3‑
Ph、2

MeO

Ph、2

CF3‑
Ph、4

Me

Ph、2

Me

Ph、3

Me

Ph、4

Cl

Ph、3

Cl

Ph、2

Cl

Ph、4

F

Ph、3

F

Ph、2

F

Ph、4

Br

Ph、2

F
‑4‑
Cl

Ph、2,4

Cl2‑
Ph;所述R5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一种:CO2Et、CO2Me、COOH、CONHCH2CH3、CONHCH(CH2)2、CONHC(CH2)2CN、CONHCH2CH2SO2CH3、CONHCH2CH2SCH3、CONHNHCOPh、CONHNHCO
‑4‑
Py、CONHCH2Ph、CONHCH2CH2Ph、CONHCH2‑4‑
MeO

Ph、CONHCH2CH2‑4‑
MeO

Ph、CONHCH2‑4‑
OH
‑3‑
MeO

Ph、CONHCH2CH2‑4‑
F

Ph、SPh、SO2Ph、SO2‑4‑
Me

Ph、SO2‑4‑
Cl

Ph、SO2‑2‑
Me

Ph、SO2‑2‑
Cl

Ph、SO2‑3‑
Me

Ph、SO2‑3‑
Cl

Ph、Ph、所述X为CH或N中的一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选择下述化合物中的任一种:
3.一种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以取代的芳基甲基酮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碳酸二乙酯或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备得到取代芳甲酰基乙酸酯;将所述取代芳甲酰基乙酸酯与N,N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缩合得到第一中间体;将所述第一中间体与与取代胺在碱性条件反应得到第一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将第一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第二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将第二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与取代胺在缩合剂作用下经缩合反应得到第三多取代含氮杂环衍生物;或,以取代的芳基甲基酮为原料,经溴化反应得到溴代中间体;将溴代中间体与取代苯亚磺酸钠或取代苯硫酚钠经取代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体或第三中间体;将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少勇胡洪涛周荣华张志刚刘芳温少华吴兆圆张亚妮方伟李奎李晓宇王开梅龚艳杨靖钟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