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489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脂质体制备技术领域,其中,该绿原酸脂质体包括以下原料:绿原酸和脂质体膜材,所述脂质体膜材包括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水溶性维生素E,其中,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水溶性维生素E和绿原酸的比例分别为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脂质体制备
,具体是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球形囊泡,可由单层或多层磷脂分子组成。磷脂分子的两亲性质,也使其被用于包裹亲水性药物、亲脂性药物成为可能。此外,因其与生物膜相似的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使其更容易被机体吸收。
[0003]随着近年来脂质体制备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也可依据药物和膜材的特性筛选更加优化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包封率、载药率更高的脂质体。脂质体制备过程中常常根据药物载入方式的差异,将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即被动载药法和主动载药法。被动载药法主要包括乙醇注入法、薄膜分散法以及逆向蒸发法等,然而被动载药法所制备的脂质体往往存在尺寸过大、有机物溶剂残留以及水溶性药物包封率低的问题。主动载药法作为水溶性药物包载的常用方法主要分为离子梯度法和pH梯度法,离子梯度法和pH梯度法都需要依托于药物本身的弱酸性或者弱碱性,并以此构建合适的梯度差,主动载药法能够高效的包载弱酸性或者弱碱性的药物,但由于脂质体溶液pH偏高或者偏低,致使脂质体储存稳定性较差。
[0004]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脂质体制备时膜材的选择、膜材的比例以及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常用的膜材为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的用量决定了脂质体的形态,磷脂和胆固醇的比例则是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寻求在膜材中添加各类的活性物质从而改善脂质体的状态、增加脂质体的功能。绿原酸水溶性较好,此类药物在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极易从脂质体内部泄漏至外部水相溶剂当中.并且脂质体制备好后,由于脂质体膜与蛋白质、表面活性剂等分子相互作用以及磷脂双分子层自发的聚集、融合等动态过程会产生膜融合与破裂,导致所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低、储存稳定性较差。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提供一种稳定的脂质体,可以将水溶性的绿原酸包裹其中,提高绿原酸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储存稳定性,以便绿原酸在食品应用中更好的发挥其优良的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脂质体包封率较低、储存性能较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包括以下原料:绿原酸和脂质体膜材,所述脂质体膜材包括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水溶性维生素E,其中,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水溶性维生素E和绿原酸的比例分别为2.5

10:1、4

10:1和3

6:1。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绿原酸是由金银花悬浮细胞通过乙醇超声提取获得。
[0008]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大豆卵磷脂的用量为300

450mg。
[0009]一种如上述所述的绿原酸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脂质体膜材在水浴加热下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中,旋转蒸发去除乙醇使得膜材在圆底烧瓶内壁形成均匀透明的薄膜;步骤S2:将乙酸钙水溶液加入圆底烧瓶继续旋转水化,使得膜材完全洗脱溶解,得到混悬液;步骤S3:将步骤S2获得的溶液在冰浴条件下进行探头超声,形成空白脂质体;步骤S4:将获得的空白脂质体混悬液转移至透析袋中,并置于硫酸钠水溶液中充分透析以去除空白脂质体外部的钙离子;步骤S5:将透析袋中透析完成的空白脂质体与绿原酸水溶液混合,并置于恒温摇床上充分孵化,孵化完成后得到绿原酸脂质体。
[0010]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步骤S1中水浴加热的温度为40

50℃;旋转蒸发的温度为55℃,转速在100

120rpm。
[0011]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探头超声的超声功率为40%(总功率为650W);超声时间为10

15min。
[0012]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步骤S4中透析时间为12

18h,其中,每6h更换一次透析外液,透析外液的体积应为内液的100倍以上,其中,透析袋的分子量为8000kDa

14000kDa。
[0013]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步骤S5中恒温摇床的孵化温度为35

45℃,孵化时间80

100min。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采用薄膜分散法与离子梯度法相结合的制备方式,使得绿原酸富集于脂质体内部,从而实现高包封率和高载药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主体构建的脂质体膜,形态均一,脂质体膜上的水溶性维生素E由于具有亲油性的头部和亲水性的尾部,使其头部嵌入在脂质体膜上,而亲水性的尾部则在脂质体膜外层形成水化层,从而解决的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易聚集从而导致绿原酸泄漏的问题。相较于常见的脂质体制备技术,本专利技术利用绿原酸的酸度特性,选择薄膜分散法与离子梯度法结合的制备方法,得到了包封率、载药率更高的绿原酸脂质体;膜材选择上由于水溶性维生素E的添加,使得绿原酸脂质体获得了更好的稳定性。
[0015]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材料安全性高,廉价,易于在市场上获取,这也有利于实现绿原酸在食品、药品领域中的高效应用,且本专利技术中所涉及制备技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有望用于绿原酸脂质体的商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绿原酸脂质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绿原酸脂质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绿原酸脂质体粒径分布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绿原酸脂质体TEM扫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范围。
[002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出一种绿原酸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脂质体(1)称取配方量的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水溶性维生素E溶解于10 mL无水乙醇中,置于试管中,在45℃恒温水浴条件下加热30min使得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水溶性维生素E完全溶解并充分混合;(2)将已充分混合的溶液转移至250mL的圆底烧瓶中,在55℃恒温水浴条件下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无水乙醇,在烧瓶内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脂质薄膜,将带有薄膜的圆底烧瓶转移至55℃的烘箱内干燥1.5h,除去残余乙醇;(3)向圆底烧瓶内加入10mL且0.12mol/L的乙酸钙水溶液并置于40℃的恒温摇床上水化1.5h,水化后的溶液在冰浴条件下以40%超声功率(总功率为650W)超声10min(超声3s,间隔3s,)至溶液呈淡蓝色透明状成为空白脂质体;步骤2、乙酸钙梯度法包载绿原酸(4)将上述制备的空白脂质体注入到800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绿原酸和脂质体膜材,所述脂质体膜材包括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水溶性维生素E,其中,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水溶性维生素E和绿原酸的比例分别为2.5

10:1、4

10:1和3

6: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原酸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原酸是由金银花悬浮细胞通过乙醇超声提取获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原酸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卵磷脂的用量为300

450mg。4.一种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绿原酸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脂质体膜材在水浴加热下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中,旋转蒸发去除乙醇使得膜材在圆底烧瓶内壁形成均匀透明的薄膜;步骤S2:将乙酸钙水溶液加入圆底烧瓶继续旋转水化,使得膜材完全洗脱溶解,得到混悬液;步骤S3:将步骤S2获得的溶液在冰浴条件下进行探头超声,形成空白脂质体;步骤S4:将获得的空白脂质体混悬液转移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建华张建军周志娥罗秋水李青青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