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3924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5: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组成一上群透镜(组)和一下群透镜(组),其中所述上群透镜(组)位于所述下群透镜(组)光入射方向的前端,并且所述上群透镜(组)可相对所述下群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当物距变化时,通过调整所述上群透镜(组)的位置改变所述上群透镜(组)和所述下群透镜(组)之间的间隙,以使得所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如今,人们的生活进入高速发展的数码时代,手机,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通信设备,其性能相比于过去的传统机型,亦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在手机拍摄这一领域,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完善并日臻成熟。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即为手机的轻薄化——这大大优化了人们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对手机镜头的光学设计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它意味着更短的镜头总长,同时需保证同样满足需求的像质性能。
[0003]现有的手机镜头对焦是在不同物距下,通过移动像面位置实现对焦,这种方式在物距较近时,像面位置的补偿更加靠后,导致近距整体光学总长变长,显然,这种方式不利于手机轻薄化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手机镜头的光学设计先后采用了诸如液体镜头,自由曲面等一系列降高方案,并已成功应用于手机镜头中。
[0004]其中液体镜头或TLENS的使用虽然可通过改变自身光焦度达到不同物距下调焦同时保证像面位置不变,但因目前手机镜头大多采用非球面镜片,球面的R值改变从而改变光焦度的方式经常会引入过大的场曲,同时因液体镜头或TLENS本身的厚度限制,导致初始状态下的光学总长很难压缩到十分理想的状态。对于自由曲面的降高方案,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初始状态下的光学总长,但仍然使用现有的对焦方式,这对于某些镜头仍然不建议应用:如小头部要求TTL不变,从而保证头部尺寸不变,便很难通过此方式达到这种需求;此外,对于大像面或长焦镜头设计,普通对焦的方式导致不同物距下像面移动距离过大,而自由曲面的降高亦无法弥补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使用内对焦技术,即通过马达带动所述内对焦镜头的至少一镜片,而所述内对焦的像面位置保持不变,从而完成不同物距下的对焦,有利于缩短镜头总长。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保持像面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改善不同物距下的场曲。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镜片内对焦是通过移动镜片间距,而保持像面位置不懂,从而实现对焦的一种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近距的像质。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通过移动至少一镜片(镜片组)保持像面位置不变,减小后焦,从而有利于减小镜头总长(TTL)。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可减小近距场曲,从而提升像质。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通过内对焦的方式保持像面位置不变,实现不同物距下的对焦,有效降低模组高度。
[001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通过内对焦的方式保持像面位置不变,实现不同物距下的对焦,可有效地改善摄像模组的近距性能。
[001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包括七枚具有光焦度非粘合非球面透镜,并且至少一透镜被设置为可移动透镜(组),即可沿光轴方向移动,以提供正光焦度,当物距变化时,实现动群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保持不动,由此使对应动群后群组的物距不变,实现像面位置的固定。
[001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通过更小的行程实现更大的物距变化范围,相对于普通镜头,实现像面位置的固定,相对于TLENS镜头,大大改善了镜头的场曲性能。
[001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的第一镜片为正光焦度的镜片、第二镜片为负屈光度的镜片,可有效减小了光学系统的畸变。
[001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的第七镜片为负光焦度镜片,并且为M型镜片,可有效改善光学系统的场曲。
[001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内对焦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可有效地减小所述摄像模组成像的色差,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0017]依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内对焦镜头,包括:
[0018]一第一透镜;
[0019]一第二透镜;
[0020]一第三透镜;
[0021]一第四透镜;
[0022]一第五透镜;
[0023]一第六透镜;以及
[0024]一第七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沿一光轴方向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相互间隔地排布,并且由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组成一上群透镜(组)和一下群透镜(组),其中所述上群透镜(组)位于所述下群透镜(组)光入射方向的前端,并且所述上群透镜(组)可相对所述下群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当物距变化时,通过调整所述上群透镜(组)的位置改变所述上群透镜(组)和所述下群透镜(组)之间的间隙,以使得所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组成所述上群透镜(组),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组成所述下群透镜(组)。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成所述上群透镜(组),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组成所述下群透镜
(组),所述第四透镜被设置为一中群透镜(组),并且通过调整所述中群透镜(组)的位置实现对焦。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且所述第七透镜采用M型镜片的形状。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实施例,所述内对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焦距为f
M
,设所述第n个透镜的焦距为fn,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1
,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2
,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最大行程为AFD,其满足以下条件:0.8<f
M
/f<2.9;|∑fn|/f>1.6;1.84<∑R
LnS1
/R
LnS2
<8;0.09<AFD<0.5,并且所述上群透镜(组)和/或所述下群透镜(组)提供正光焦度。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实施例,设所述第n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n,所述内对焦镜头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内对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沿一光轴方向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相互间隔地排布,并且由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组成一上群透镜(组)和一下群透镜(组),其中所述上群透镜(组)位于所述下群透镜(组)光入射方向的前端,并且所述上群透镜(组)可相对所述下群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当物距变化时,通过调整所述上群透镜(组)的位置改变所述上群透镜(组)和所述下群透镜(组)之间的间隙,以使得所述内对焦镜头对应的像空间位置不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组成所述上群透镜(组),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组成所述下群透镜(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成所述上群透镜(组),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组成所述下群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被设置为一中群透镜(组),并且通过调整所述中群透镜(组)的位置实现对焦。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且所述第七透镜采用M型镜片的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焦距为f
M
,设所述第n个透镜的焦距为fn,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1
,所述第n透镜靠近物方的曲率半径为R
LnS2
,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最大行程为AFD,其满足以下条件:0.8<f
M
/f<2.9;|∑fn|/f>1.6;1.84<∑R
LnS1
/R
LnS2
<8;0.09<AFD<0.5,并且所述上群透镜(组)和/或所述下群透镜(组)提供正光焦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设所述第n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n,所述内对焦镜头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为TTL,像面的半像高为ImgeH,通过移动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实现对焦,其满足以下条件:0.05<CT1/TTL<0.15;TTL
max

TTL
min
<0.5;0.6<TTL
主物距
/(2*ImgeH)<0.8;任意两个相邻的透镜组之间的间隙大于0.1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所述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
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对焦镜头,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的各所述透镜的非球面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R为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10.一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内对焦镜头;一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内对焦镜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美杉田中武彦刘佳朱师倍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