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3734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包括容纳罐、用于将混合气增压后压入高压钢瓶的增压机构和用于排出增压机构前残留混合气的气体排出机构,所述容纳罐的进气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气体混合装置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容纳罐的出气端通过第二管道与增压机构的进气端连通,所述增压机构的出气端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有钢瓶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分别与气体混合装置及增压机构连通的气体排出机构,可在下一次灌装不同浓度的混合气前将气体混合装置内及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容纳罐内残留的混合气排出,如此无需通过下一次灌装的气体来排出上一次灌装残留的气体,提高了不同浓度混合气灌装时气体置换的效率。装时气体置换的效率。装时气体置换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灌装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会用到大量浓度不同的混合气,而混合气一般装在高压钢瓶内。混合气的灌装一般为:通过气管连通配气装置的出气端,并通过高压的方式灌入高压钢瓶。这样的灌装方式存在如下不足:若进行不同浓度的灌装,需要在混合气压入钢瓶前,通入一定量的混合气二(混合气二,指下一次需要灌装的混合气)将前一次灌装的混合气一(混合气一,指前一次灌装的混合气)排出后才能进行灌装,否则会影响高压钢瓶内气体浓度;而下一次灌装前通入的混合气二无法精确控制,常常出现过量或不足的问题,若不足则影响混合气浓度,若过量则会造成混合气二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通过设置分别与气体混合装置及增压机构连通的气体排出机构,可在下一次灌装不同浓度的混合气前将气体混合装置内及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容纳罐内残留的混合气排出,如此无需通过下一次灌装的气体来排出上一次灌装残留的气体,提高不同浓度混合气灌装时气体置换的效率。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包括容纳罐、用于将混合气增压后压入高压钢瓶的增压机构和用于排出增压机构前残留混合气的气体排出机构,所述容纳罐的进气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气体混合装置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容纳罐的出气端通过第二管道与增压机构的进气端连通,所述增压机构的出气端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有钢瓶接头;
[0006]所述气体排出机构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三管道连通;
[0007]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分别位于第二管道与第四管道接头的后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管道通过三通接头与第二管道连通。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为常闭开关阀。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单向阀。
[0011]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机构为增压泵,所述气体排出机构为真空泵。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三管道为金属软管。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通过设置分别与气体混合装置及增压机构连通的气体排出机构,可在下一次灌装不同浓度的混合气前将气体混合装置内及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容纳罐内残留的混合气排出,如此无需通过下一次灌装的气体来排出上一次灌装残留的气体,因此不存在下一次灌装的气体不足或过量的情况,提高了不同浓度混合气灌装时气体置换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气体混合灌装装置连通气体混合装置时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气体混合灌装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0017]图3为气体混合装置的气路图;
[0018]图中,1、容纳罐;2、增压机构;3、气体排出机构;4、高压钢瓶;5、第一管道;6、第二管道;7、第三管道;8、第四管道;9、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11、单向阀;12、第一气源;13、第一背压阀;14、第一过滤器;15、第一压力传感器;16、第一常闭开关阀;17、第一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18、第一单向阀;19第二气源;20、第二背压阀;21、第二过滤器;22、第二压力传感器;23、第二常闭开关阀;24、第二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25、第二单向阀;26、气体混合装置;27、混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1]实施例:
[0022]如图1

图3所示,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包括容纳罐1、用于将混合气增压后压入高压钢瓶4的增压机构2和用于排出增压机构2前残留混合气的气体排出机构3,所述容纳罐1的进气端通过第一管道5与气体混合装置26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容纳罐1的出气端通过第二管道6与增压机构2的进气端连通,所述增压机构2的出气端通过第三管道7连接有钢瓶接头;灌装时,高压钢瓶4通过钢瓶接头与第三管道7连通;
[0023]所述气体排出机构3通过第四管道8与第三管道7连通;
[0024]所述第二管道6上设有第一阀门9,所述第四管道8上设有第二阀门10,所述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分别位于第二管道6与第四管道8接头的后端。
[0025]所述第四管道8通过三通接头与第二管道6连通。
[0026]所述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为常闭开关阀。
[0027]所述第三管道7上设有单向阀11。其中,单向阀11方向为由增压机构2朝向高压钢瓶4流动。
[0028]所述增压机构2为增压泵,所述气体排出机构3为真空泵。其中,真空泵上设有排空口,增压泵上设有驱动气,二者具体机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做赘述。
[0029]所述第一管道5和第三管道7为金属软管。
[0030]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气体混合装置26包括与混合器27连接的上下两条气路,其中上气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源12、第一背压阀13、第一过滤器14、第一压力传感器15、第一常闭开关阀16、第一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17、第一单向阀18。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源12为N2。
[0031]下气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气源19、第二背压阀20、第二过滤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第二常闭开关阀23、第二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24、第二单向阀25。本实施例中第二
气源19为标气(可以是但不局限于CO2 、NH3 、H2S、 CH4)。
[0032]工作原理:上下两路气体进入混合器27后成为预设浓度的混合气,混合气经第一管道5进入容纳罐1。容纳罐1灌满或达到一定容量比(如80%)时打开增压机构2,混合气通过增压机构2增压后压入高压钢瓶4。
[0033]其中为方便描述,将前一次灌装的混合气命名为混合气一,将下一次需要灌装的混合气命名为混合气二。
[0034]当需要灌装的混合气浓度变化即上一次灌装结束时,打开第二阀门10并启动气体排出机构3,气体排出机构3将气体混合装置26内及第一管道5、第二管道6、容纳罐1内残留的混合气一抽吸排出。
[0035]本技术通过设置分别与气体混合装置及增压机构连通的气体排出机构,可在下一次灌装不同浓度的混合气前将气体混合装置内及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容纳罐内残留的混合气排出,如此无需通过下一次灌装的气体来排出上一次灌装残留的气体,提高了不同浓度混合气灌装时气体置换的效率。
[003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混合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纳罐、用于将混合气增压后压入高压钢瓶的增压机构和用于排出增压机构前残留混合气的气体排出机构,所述容纳罐的进气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气体混合装置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容纳罐的出气端通过第二管道与增压机构的进气端连通,所述增压机构的出气端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有钢瓶接头;所述气体排出机构通过第四管道与第三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分别位于第二管道与第四管道接头的后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莱峰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