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和配备有该结构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3553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和配备有该结构的车辆,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包括:第一补偿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固定支架的第一端的第一安装部;第二补偿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固定支架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部;连接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橡胶衬套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补偿部和所述第二补偿部均连接至所述连接部,以形成L形结构;其中,第一补偿部和第二补偿部向下延伸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部向下延伸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补偿部、第二补偿部与连接部的高度差,补偿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的断差,不易产生弯矩,对副车架橡胶衬套在T和L方向有很好的加强作用,从而提高入力点的动刚性。刚性。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和配备有该结构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和配备有该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的前副车架作为车辆底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结构件,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前桥与车身,并起着承载和传递载荷的作用。由于与前副车架连接的零件和结构较多,因此前副车架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0003]配合图1至图3所示,副车架固定支架400安装在副车架橡胶衬套500和车身安装点上,该方案在T方向和L方向都存在较大断差(即副车架固定支架400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存在高度差),容易产生弯矩,导致入力点的动刚性较低。
[0004]配合图4所示,还可以增加断差补偿支架701,该方案在T方向没有断差,在L方向通过增加断差补偿支架701,以补偿L方向的断差,使入力点刚性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且副车架橡胶衬套500安装在安装支架702上,这就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0005](1)断差补偿支架701和安装支架702属于不同的零件,连接性差。
[0006](2)副车架固定支架400和副车架橡胶衬套500的安装座面在不同的支架上,公差控制困难。
[0007]因此,现有的提升对入力点的动刚性的方案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需要。
[0008]公开于本技术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和配备有该结构的车辆,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通过第一补偿部、第二补偿部与连接部的高度差,补偿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的断差,不易产生弯矩,对副车架橡胶衬套在T和L方向有很好的加强作用,从而提高入力点的动刚性。
[0010]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包括:第一补偿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固定支架的第一端的第一安装部;第二补偿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固定支架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部;连接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橡胶衬套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补偿部和所述第二补偿部均连接至所述连接部,以形成L形结构;其中,第一补偿部和第二补偿部向下延伸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部向下延伸的距离。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偿部包括中空的第一支架和安装在第一支架的端部的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支撑于第一支架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补偿部包括中空的第二支架和安装在第二支架的端部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支撑于第二支架的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支架、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支架形成为一体的板件。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焊接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部,第二加强件焊接在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部。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所述第一安装部和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延伸至第三安装部的第一过渡斜面;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安装部和从所述第二安装部延伸至第三安装部的第二过渡斜面。
[0014]优选地,所述板件进一步包括:第一延伸部,其从所述板件向L形结构的内侧延伸,并焊接在前底板的下方;以及第二延伸部,其从所述板件向L形结构的外侧延伸,并焊接在前底板的下方。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偿部、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补偿部形成为一体。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部设置有第三安装孔。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偿部和所述第二补偿部的夹角为90度。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的高度差小于或者等于副车架橡胶衬套的高度。
[0019]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的高度差小于或者等于副车架橡胶衬套的高度。
[0020]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配备有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
[0021]本技术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通过第一补偿部、第二补偿部与连接部的高度差,补偿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的断差,不易产生弯矩,对副车架橡胶衬套在T和L方向有很好的加强作用,从而提高入力点的动刚性。
[0022]进一步地,由于副车架固定支架和副车架橡胶衬套都安装在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上,改善了连接性,并且容易控制公差。
[0023]本技术的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实施方案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固定支架和副车架橡胶衬套的安装示意图一;
[0025]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6]图3为图1中B

B处的剖视图;
[0027]图4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固定支架和副车架橡胶衬套的安装示意图二;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案提供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的安装示意图一;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案提供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的位置示意图;
[0030]图7为图6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8为图6省去副车架固定支架和副车架橡胶衬套后的示意图;
[0032]图9为本技术实施方案提供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的结构示意
图;
[0033]图10为第一支架、连接部和第二支架形构成的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1为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2为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3为本技术实施方案提供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的安装示意图二;
[0037]图14为图13中A

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5为图13中B

B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6为副车架固定支架的断差为零的示意图。
[0040]应当理解,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各种特征的简化表示,以对本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本技术所公开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0041]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技术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呈现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技术将与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为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反,本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本技术的精神和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补偿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固定支架的第一端的第一安装部;第二补偿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固定支架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部;连接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副车架橡胶衬套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补偿部和所述第二补偿部均连接至所述连接部,以形成L形结构;其中,第一补偿部和第二补偿部向下延伸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部向下延伸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偿部包括中空的第一支架和安装在第一支架的端部的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支撑于第一支架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补偿部包括中空的第二支架和安装在第二支架的端部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支撑于第二支架的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支架、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支架形成为一体的板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焊接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部,第二加强件焊接在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断差补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所述第一安装部和从所述第一安装部延伸至第三安装部的第一过渡斜面;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安装部和从所述第二安装部延伸至第三安装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钊孙立鹏张世超姜琳琳徐勤超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