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8236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后船在物理场中的航行动力和航行阻力,进而获得驾驶员的未满足操纵欲望,所述航行阻力与驾驶员行驶的实际速度和理性速度有关;基于船舶的运行机理,后船在缓慢停船情况下产生停船冲程、前船在急刹停船情况下产生倒船冲程,根据停船冲程和到船冲程构建理想船首间距公式;当后船靠近前船时,根据理想船首间距和实际船首间距的差值,得到距离作用力;根据未满足操纵欲望和距离作用力获得船舶跟驰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从微观角度对船舶受力进行分析,可以准确高效地模拟船舶跟驰情况。模拟船舶跟驰情况。模拟船舶跟驰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传播交通控制
,涉及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水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及航道里程的不断增加,也引发了航道拥堵,航道通行效率降低,海上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使得对航道内交通态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有效地描述水上交通的交通流特性,解释宏观的交通流现象,计算航道的通过能力,目前采用构建船舶的跟驰模型来指导船舶的行驶。
[0003]现有技术中的海上跟驰模型普遍以车辆跟驰模型为基础,通过修改模型的数据将其应用于水上交通,但是没有充分地考虑船舶运行的机理以及海上交通的环境特性,所以无法准确高效地描述海上交通现象,解决交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船舶在航道中受交通管制的影响,船舶没有达到最佳的行驶速度,导致航道的通过能力较低,基于实际AIS数据绘制的交通流散点图中也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处于最佳速度、最大通行能力以及阻塞部分的数据无法绘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场论的船舶跟驰模型,以克服现有海上跟驰模型无法准确高效地描述海上交通现象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获取后船在物理场中的航行动力和航行阻力,进而获得驾驶员的未满足操纵欲望;
[0008]基于船舶的运行机理,后船在缓慢停船情况下产生停船冲程、前船在急刹停船情况下产生倒船冲程,根据停船冲程和到船冲程构建理想船首间距公式;
[0009]当后船靠近前船时,根据理想船首间距和实际船首间距的差值,得到距离作用力;
[0010]根据未满足操纵欲望和距离作用力获得船舶跟驰模型。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船舶跟驰模型的表达式为:
[0012][0013]式中,F
i
为船舶在物理场中所受合力,G
i

R
i
为驾驶员的未满足操纵欲望,G
i
为航行动力,R
i
为航行阻力,为距离作用力,i表示后船,j表示前船。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驾驶员未满足的操纵欲望包括以下情况:
[0015]当船舶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减速状态,G
i

R
i
为正值,驾驶员的操纵欲望不满足;
[0016]当船舶处于加速状态,G
i

R
i
逐渐减小,驾驶员的操纵欲望逐渐满足,直至G
i

R
i
=0,此时,驾驶员的操纵欲望得到满足。
[0017]进一步地,所述的航行动力的计算公式为:
[0018]G
i
=m
i
A
i
[0019]式中G
i
为航行动力,m
i
为船舶的质量,A
i
为船舶在航道中行驶的最大加速度,i表示后船。
[0020]进一步地,所述的航行阻力的计算公式为:
[0021][0022]式中R
i
为航行阻力,表示船舶的实际行驶速度,v
i
表示船舶的理想行驶速度,i表示后船。
[0023]进一步地,所述的理想船首间距公式为:
[0024][0025]其中,γ是货种安全系数,S2为后船在缓慢停船情况下产生的停车冲程,S1为前船在急刹停船情况下产生的倒车冲程,S
t
为后船在反应时间内航行的距离,L
j
为有效船长,i表示后船,j表示前船。
[0026]进一步地,所述的后船在反应时间内航行的距离S
t
的计算公式为:
[0027]S
t
=V2τ
[0028]其中,S
t
代表后船在反应时间内航行的距离,τ表示后船的反应时间。
[0029]进一步地,所述的有效船长的计算公式为:
[0030]L
j
=l
i
+s
m
[0031]式中,L
j
为有效船长,l
i
为船舶长度,s
m
为安全余量。
[0032]进一步地,所述的距离作用力的计算公式为:
[0033][0034]式中为船舶距离作用力,为船舶的侵入距离,s
ij
为船首间距,为理想船首间距,b为校准参数,i表示后船,j表示前船。
[0035]一种船舶跟驰的模拟方法,通过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建立船舶跟驰模型,将航行速度、密度和流量作为变量,得到交通流基本图,根据交通流基本图上峰值点,确定最佳航速、最佳密度和最佳通行能力,进而实现模拟船舶跟驰。
[00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0037]1.本专利技术通过航行动力和航行阻力获得驾驶员的未满足操纵欲望,作为船舶航行时受到的吸引力,其中,航行阻力考虑了海上交通规则,根据船舶的运行机理,通过构建理想船首间距公式,当后船靠近前船时,根据理想船首间距和实际船首间距的差值,得到距离作用力,作为船舶航行时受到的排斥力,根据未满足操纵欲望和距离作用力构建船舶跟驰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从微观角度对船舶所受的非接触力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地模拟船舶跟驰情况。
[0038]2.本专利技术通过未满足操纵欲望引入驾驶员的理想速度,所述理想速度作为主观意愿,可以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不受航道交通规则的影响,基于该模型,可以绘制
出完整的水上交通流基本图,进而获得最佳密度、最佳航速和最大通行能力,提高通航效率。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基于实际AIS数据绘制的交通流散点图,其中,(1a):本专利技术速度与密度关系的交通流散点图;(1b):本专利技术速度与流量关系的交通流散点图;(1c):本专利技术流量与密度关系的交通流散点图;
[0040]图2为本专利技术船舶跟驰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
[0041]图3为本专利技术船舶在物理场中的非接触力受力图;
[0042]图4为本专利技术船舶纵向物理场的示意图;
[0043]图5为本专利技术船舶理想船首间距;
[0044]图6为本专利技术交通流基本图;(6a):本专利技术交通流速度和密度关系图;(6b):本专利技术交通流速度和流量关系图;(6c):本专利技术交通流密度和流量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46]实施例1
[0047]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首先,该模型考虑船舶在水上交通流中受到一种“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后船在物理场中的航行动力和航行阻力,进而获得驾驶员的未满足操纵欲望;基于船舶的运行机理,后船在缓慢停船情况下产生停船冲程、前船在急刹停船情况下产生倒船冲程,根据停船冲程和到船冲程构建理想船首间距公式;当后船靠近前船时,根据理想船首间距和实际船首间距的差值,得到距离作用力;根据未满足操纵欲望和距离作用力获得船舶跟驰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舶跟驰模型的表达式为:F
i
=G
i

R
i

F
ij
式中,F
i
为船舶在物理场中所受合力,G
i

R
i
为驾驶员的未满足操纵欲望,G
i
为航行动力,R
i
为航行阻力,F
ij
为距离作用力,i表示后船,j表示前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驾驶员未满足的操纵欲望包括以下情况:当船舶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减速状态,G
i

R
i
为正值,驾驶员的操纵欲望不满足;当船舶处于加速状态,G
i

R
i
逐渐减小,驾驶员的操纵欲望逐渐满足,直至G
i

R
i
=0,此时,驾驶员的操纵欲望得到满足。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船舶跟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航行动力的计算公式为:G
i
=m
i
A
i
式中G
i
为航行动力,m
i
为船舶的质量,A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轶华李欣悦庄思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