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1230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地下建筑工程领域,包括竖向承载组件、第一抗浮桩组件、第二抗浮桩组件、水平向承载组件以及板体结构,竖向承载组件设置于第一基坑内;第一抗浮桩组件设置于与第一基坑并列设置,且设置于第一基坑的一侧的第二基坑内;第二抗浮桩组件设置于与第一基坑并列设置,设置于第一基坑的另一侧的第三基坑内;水平向承载组件设置于第一基坑与第二基坑的分界位置;板体结构设置于第一基坑、第二基坑、第三基坑内,且与竖向承载组件、第一抗浮桩组件、第二抗浮桩组件以及水平向承载组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能确保交通枢纽区域内的城市道路尽快完成,并与周围道路贯通形成交通网络,最大限度降低地下枢纽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枢纽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枢纽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建筑工程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大型交通枢纽通常包括:地下停车场、地下配套商业、地铁车站等。由于交通枢纽内部的城市道路需要尽快贯通,并与周边道路形成道路网络。
[0003]因此,需要合理设置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以满足交通枢纽内部的城市道路先期投入运营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满足交通枢纽内部的城市道路先期投入运营的需求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包括:
[0006]竖向承载组件,设置于第一基坑内;
[0007]第一抗浮桩组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基坑并列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的一侧的第二基坑内;
[0008]第二抗浮桩组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基坑并列设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另一侧的第三基坑内;
[0009]水平向承载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与所述第二基坑的分界位置;
[0010]板体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所述第二基坑、所述第三基坑内,且与所述竖向承载组件、所述第一抗浮桩组件、所述第二抗浮桩组件以及所述水平向承载组件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竖向承载组件包括:
[0012]桩基础结构,深入所述第一基坑内;
[0013]桩体结构,一端与所述桩基础结构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基坑为连接端;
[0014]顶板,与所述桩体结构的连接端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水平向承载组件为墙体结构。
[0016]优选地,所述第二抗浮桩、所述第一抗浮桩、所述桩体结构、所述水平向承载组件相平行设置。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坑为盖挖基坑结构;所述第二基坑为明挖基坑结构;所述第三基坑为多级放坡基坑结构。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6.地下交通枢纽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1、将地下枢纽基坑区域分为相并列设置的第三基坑区、第一基坑区以及第二基坑;
[0020]步骤2、在第一基坑去和第二基坑区的分界位置施工水平向承载组件,在第一基坑区施工竖向承载组件,并在竖向承载组件上施工路面结构,用于交通贯通;
[0021]步骤3、在第一基坑区开挖至负一层,施工完成第一基坑区的负一层框架结构,并拆除负一层共用的水平向承载组件的部位,并在第二基坑区施工桩锚支护体系;
[0022]步骤4、开挖第二基坑区,自下而上施工第二基坑区的负二层结构、负三层结构,并择机完成第一基坑区的负二层结构、负三层结构的施工;以及第三基坑区的负三层结构的施工;然后连通第一基坑区、第二基坑区、第三基坑区的负三层结构、负二层结构;
[0023]步骤5、第二基坑区继续采用顺作法施工负一层结构,并与第一基坑区的负一层结构贯通;第三基坑区向上施工负二层结构、负一层结构,并与第一基坑区的负二层结构、负一层结构贯通;
[0024]步骤6、向上完成并联通两侧结构,回填肥槽,恢复路面。
[0025]优选地,步骤4包括以下步骤:
[0026]步骤4.1、边开挖第二基坑区边向第一基坑区打入第二排锚索和第三排锚索;开挖第三基坑区至与第一基坑区的负一层中板相齐平,然后在第三基坑区施工第二抗浮桩组件;
[0027]步骤4.2、在第二基坑区内采用顺作法施工负三层结构;第一基坑区采用盖挖逆作发施工至负二层,并拆除在负二层共用的水平向承载组件以及第一排锚索,然后施工负二层结构;第三基坑区同步开挖至与第一基坑区相齐平;
[0028]步骤4.3、在第二基坑区内采用顺作法施工负二层结构,并和第一基坑内的负二贯通;
[0029]步骤4.4、第一基坑区向下开挖至负三层,并拆除共用的水平向承载组件、第二排锚索以及第三排锚索,施工负三层结构;第三基坑区同步开挖至负三层,然后采用顺作法施工负三层结构。
[0030]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在第二基坑区施工桩锚支护体系包括以下步骤:
[0031]步骤S3.1、向下开挖第二基坑区,开挖至预设的第一排锚索标高处;
[0032]步骤S3.2、然后向第二基坑内施工第一抗浮桩组件;并同时向第一基坑区负一层下方的地层中打入锚索,从而形成第二基坑区负一层的桩锚支护体系。
[0033]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坑区的施工方式为盖挖逆作;所述第二基坑区的施工方式为明挖顺作;所述第三基坑区的施工方式为多级放坡型式开挖。
[003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及施工方法,能确保交通枢纽区域内的城市道路尽快完成,并与周围道路贯通形成交通网络,最大限度降低地下枢纽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水平向承载组件在不同的施工期间,分别可作为第一基坑的围护结构,第二基坑的围护结构,构思巧妙,节省了工程造价和工期。第三基坑可与第一基坑同步向下开挖,第三基坑在临近第一基坑的一侧的,受到的侧向土压力小,不需要施工坡面防护结构,能节省工程造价和供气。第一基坑、第二基坑、第三基坑相互独立的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相互干扰,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
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的并列基坑布置平面示意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所采用的竖向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一;
[004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二;
[004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三;
[0042]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四;
[0043]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五;
[0044]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六;
[0045]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七;
[0046]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枢纽基坑结构的施工流程图八。
[0047]图中:1、第一基坑;2、第二基坑;3、第三基坑;4、竖向承载组件;41、桩基础结构;42、桩体结构;43、顶板;5、水平向承载组件;6、第一抗浮桩; 7、第二抗浮桩;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承载组件,设置于第一基坑内;第一抗浮桩组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基坑并列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的一侧的第二基坑内;第二抗浮桩组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基坑并列设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的另一侧的第三基坑内;水平向承载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与所述第二基坑的分界位置;板体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坑、所述第二基坑、所述第三基坑内,且与所述竖向承载组件、所述第一抗浮桩组件、所述第二抗浮桩组件以及所述水平向承载组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承载组件包括:桩基础结构,深入所述第一基坑内;桩体结构,一端与所述桩基础结构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基坑为连接端;顶板,与所述桩体结构的连接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向承载组件为墙体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浮桩、所述第一抗浮桩、所述桩体结构、所述水平向承载组件相平行设置。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坑为盖挖基坑结构;所述第二基坑为明挖基坑结构;所述第三基坑为多级放坡基坑结构。6.一种地下交通枢纽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地下枢纽基坑区域分为相并列设置的第三基坑区、第一基坑区以及第二基坑;步骤2、在第一基坑去和第二基坑区的分界位置施工水平向承载组件,在第一基坑区施工竖向承载组件,并在竖向承载组件上施工路面结构,用于交通贯通;步骤3、在第一基坑区开挖至负一层,施工完成第一基坑区的负一层框架结构,并拆除负一层共用的水平向承载组件的部位,并在第二基坑区施工桩锚支护体系;步骤4、开挖第二基坑区,自下而上施工第二基坑区的负二层结构、负三层结构,并择机完成第一基坑区的负二层结构、负三层结构的施工;以及第三基坑区的负三层结构的施工;然后连通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恒王文正郭飞王富强史永杰姜维韩雪刚田治州傅睿智高胜雷赵志杰闫宏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高新市政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