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限幅器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1194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波功率限幅器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限幅器芯片,包括:衬底(90)、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90)上的输入端(10)、输出端(20)、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级间匹配电路(40)和第一级限幅器(50);所述输入端(10)、所述输出端(20)和所述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通过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连接,所述输入端(10)与所述级间匹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端(20)与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级限幅器(50)与所述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串联。采用本功率分配结构能够提升芯片耐功率能力,增强限幅芯片可靠性。可靠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限幅器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功率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限幅器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在雷达的收发系统中,为防止高灵敏接收机前置低噪声放大器(LNA)被发射机的泄露功率烧毁,通常需要在低噪声放大器前面放置限幅器作为保护它们的重要屏障。通过限幅器能够使得高功率的微波信号被衰减到较低的功率电平,而小功率微波信息则以较小的损耗通过。
[0003]目前,为了实现更大耐功率,相比于小功率限幅器芯片来说会优先使用大功率限幅器芯片。大功率限幅器芯片主要应用于通信系统接收前端,是接收机前端的关键元器件,对接收的强信号进行幅度限制,保护后级电路。并且,为满足低插损、高耐功率,兼顾一定的带宽并达到良好的输入、输出驻波特性等要求,限幅器通常采用多级限幅结构。但是,由于限幅器耐功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受半导体材料的热传导能力以及芯片小型化要求的制约,因此现有大功率限幅设计技术中均采用了理想的对称型版图布局的功分结构。
[0004]然而,现有对称型版图布局的功分结构虽然单独支路版图是物理左右对称的,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限幅器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90)、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90)上的输入端(10)、输出端(20)、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级间匹配电路(40)和第一级限幅器(50);所述输入端(10)、所述输出端(20)和所述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通过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连接,所述输入端(10)与所述级间匹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端(20)与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级限幅器(50)与所述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串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包括连接的第一分配子枝节(31)、第二分配子枝节(32)、第三分配子枝节(33)和第四分配子枝节(34);所述第一分配子枝节(31)和所述第二分配子枝节(32)非对称且分布在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的一侧,所述第三分配子枝节(33)和所述第四分配子枝节(34)非对称且分布在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分配子枝节(31)和所述第三分配子枝节(33)基于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对称、所述第二分配子枝节(32)和所述第四分配子枝节(34)基于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对称;所述第一级限幅器(50)包括与所示第一分配子枝节(31)串联的第一二极管组(51)、与所述第二分配子枝节(32)串联的第二二极管组(52)、与所述第三分配子枝节(33)串联的第三二极管组(53)、与所述第四分配子枝节(34)串联的第四二极管组(5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对称功率分配结构(30)包括至少一级非对称功率分配枝节,所述第一级限幅器(50)包括至少一级限幅枝节,所述限幅枝节的数量与所述非对称功率分配枝节数量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还包括第二级限幅器(60)、接地微带线(70)和地孔(80);所述第二级限幅器(60)、所述接地微带线(70)与所述级间匹配电路(40)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波闫俊达凌志健杨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