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故障恢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0883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3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故障恢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嵌入式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对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的技术问题。该方法中,应用于嵌入式设备,嵌入式设备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电源控制单元以及M1个第一外设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监测第二控制单元通过M1个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第一控制单元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确定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发生故障;第一控制单元向电源控制单元发送第一故障控制指令;第一故障控制指令用于使电源控制单元对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行断电恢复。行断电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故障恢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嵌入式
,特别涉及一种故障恢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嵌入式系统而言,传统故障处理方案有以下两种,一是采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自带软件的看门狗功能进行系统重置。但是当内核崩溃导致看门狗死机时,会导致系统无法重置。
[0003]二是采用外置硬件看门狗在故障时对嵌入式系统进行重置的方案,此种方案能解决上述软件看门狗存在的问题。但是嵌入式系统一般会在文件系统启动之后再启动硬件看门狗,这就使得外置硬件看门狗无法在系统启动的固件引导阶段和内核加载阶段对系统进行监控。并且这种外置硬件看门狗一般只能复位CPU,无法对其他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故障恢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对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故障恢复方法,应用于嵌入式设备,所述嵌入式设备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电源控制单元以及M1个第一外设模块,包括: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监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M1个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所述M1个检测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负责监测故障状态的M1个第一外设模块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确定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发生故障;所述第一检测通道是所述M1个检测通道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发送第一故障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故障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
[0006]基于上述方案,第一控制单元可以通过监测是否接收到通过M1个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来确定,M1个第一外设模块中是否存在发生故障的外设模块。并且可以通过发送第一故障控制指令来对发生故障的第一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对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的问题。
[000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为CPU,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为MCU。
[0008]基于上述方案,嵌入式设备中的CPU可以通过检测各个检测通道的心跳包来确定MCU负责监控故障状态的外设模块是否发生故障。MCU也可以通过检测各个检测通道的心跳包来确定CPU负责监控故障状态的外设模块是否发生故障。从而监测嵌入式设备中的各个外设模块是否发生故障,并对故障的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
[000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故障控制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的上电延时时间;所述上电延时时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
一外设模块所支持的最大断电时长,所述上电延时时间用于指示断电时间与重新上电时间之间的间隔时间。
[0010]基于上述方案,由于各个外设模块支持的最大断电时间并不相同,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故障控制指令中携带上电延时时间,使得电源管理单元对第一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在不影响第一外设模块正常使用下进行,提高了嵌入式设备的稳定性。
[00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嵌入式设备还包括M2个第二外设模块,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监测所述M2个第二外设模块的故障情况;检测到所述M2个第二外设模块中任一第二外设模块未发生故障时,通过所述任一第二外设模块对应的第二检测通道向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发送心跳包。
[0012]基于上述方案,由于嵌入式设备中的外设模块可能包括第一控制单元负责监控故障状态的,也可能包括第二控制单元负责监控故障状态的。因此为了确定第一控制单元负责监控故障状态的外设模块的故障情况,还可以在第二外设模块未发生故障时通过各个第二外设模块对应的检测通道发送心跳包,使得第二控制单元可以在第二外设模块发生故障时对第二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从而监测嵌入式设备中的各个外设模块是否发生故障,并对故障的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
[001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发生故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电源控制单元发送第一故障控制指令的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发送第二故障控制指令;所述第二故障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对所述嵌入式设备进行断电恢复。
[0014]基于上述方案,在对嵌入式设备中的某一外设模块或某些外设模块进行多次断电恢复后,若某一外设模块仍存在故障情况,则可以对整个嵌入式设备进行断电恢复。从而提高嵌入式设备的稳定性。
[001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监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M1个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嵌入式设备处于启动过程的文件系统运行阶段。
[0016]基于上述方案,由于在固件引导阶段和内核加载阶段时,嵌入式设备中的外设模块还未启动,因此在第一控制单元监测第二控制单元通过M1个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之前,还可以确定嵌入式设备处于启动过程的文件系统运行阶段。
[001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嵌入式设备处于启动过程的固件引导阶段或内核加载阶段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监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第三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所述第三检测通道为用于监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否故障的检测通道。
[0018]基于上述方案,通过在固件引导阶段和内核加载阶段时,采用第三检测通道对第二控制单元的故障状态进行监测,可以避免由于第二控制单元发生故障,导致嵌入式设备崩溃无法启动的情况发生。
[001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嵌入式设备处于启动过程的固件引导阶段或内核加载阶段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未发生故障时,通过第四检测通道向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发送心跳包。
[0020]基于上述方案,通过在固件引导阶段和内核加载阶段时,采用第四检测通道对第一控制单元的故障状态进行监测,可以避免由于第一控制单元发生故障,导致嵌入式设备崩溃无法启动的情况发生。
[0021]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故障恢复装置,应用于嵌入式设备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嵌入式设备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电源控制单元以及M1个第一外设模块,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单元,用于监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M1个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所述M1个检测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负责监测故障状态的M1个第一外设模块一一对应;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确定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发生故障;所述第一检测通道是所述至少一个检测通道的任意一个;通信单元,用于向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发送第一故障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故障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嵌入式设备,所述嵌入式设备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电源控制单元以及M1个第一外设模块,包括: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监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M1个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所述M1个检测通道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负责监测故障状态的M1个第一外设模块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检测通道发送的心跳包,确定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发生故障;所述第一检测通道是所述M1个检测通道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发送第一故障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故障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对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进行断电恢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为微控制单元MCU,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为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为CPU,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为MCU。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故障控制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的上电延时时间;所述上电延时时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所支持的最大断电时长,所述上电延时时间用于指示断电时间与重新上电时间之间的间隔时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式设备还包括M2个第二外设模块,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监测所述M2个第二外设模块的故障情况;检测到所述M2个第二外设模块中任一第二外设模块未发生故障时,通过所述任一第二外设模块对应的第二检测通道向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发送心跳包。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第一检测通道对应的第一外设模块发生故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电源控制单元发送第一故障控制指令的次数大于或等于次数阈值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向所述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