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履带车行走系统及履带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履带车
,尤其涉及履带车行走系统及履带车。
技术介绍
[0002]履带车具有对地面单位压力小,下陷小,附着能力强,行驶通过能力强的优点,能适应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履带车的通过性,最常用的方法是降低接地比压,具体地,第一种实施方式为:采用传统的左右对称型加宽履带,即履带骨架包括两个长度相同的支撑部,两个带体分别绕设于两个支撑部的外侧,且两个带体的宽度也相同。第二种实施方式为:增大履带接地长度。但是,这两种形式都会带来结构件的尺寸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车体宽度和长度的改变,致使整车宽度和接地比压不能兼顾,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车行走系统及履带车,在不改变车体宽度及长度的基础上,降低了接地比压。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履带车行走系统,包括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和绕设于所述主动轮、所述诱导轮及所述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履带车行走系统,包括主动轮(1)、诱导轮(2)、负重轮(3)和绕设于所述主动轮(1)、所述诱导轮(2)及所述负重轮(3)外侧的履带组件(4),所述主动轮(1)用于驱动所述履带组件(4)转动,所述诱导轮(2)用于诱导并支撑所述履带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组件(4)包括:多个骨架(41),多个所述骨架(41)沿环绕所述主动轮(1)、所述诱导轮(2)及所述负重轮(3)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骨架(41)包括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部(411)、导向支撑部(412)和第二支撑部(413),所述第一支撑部(411)连接于所述导向支撑部(412)靠近车体内侧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413)连接于所述导向支撑部(412)靠近车体外侧的一端,沿车体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支撑部(41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11)的长度,所述导向支撑部(412)设有诱导齿(4121),所述诱导齿(4121)能与所述主动轮(1)啮合;第一带体(42),所述第一带体(42)绕设于多个所述骨架(41)的所述第一支撑部(411)外侧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411)固定连接;第二带体(43),所述第二带体(43)绕设于多个所述骨架(41)的所述第二支撑部(413)外侧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41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车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41)还设有能抵接于地面的防滑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车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结构为设于所述骨架(41)底部的凸筋(4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车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414)包括多个沿所述骨架(4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凸部(4141),相邻两个所述凸部(4141)之间形成一个凹部(414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车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轮(2)包括诱导槽(21),所述诱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鹏,周忠海,曲振东,孙鹭,孙书博,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北方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