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水质采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7328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多功能水质采样器,包括采样器主体,采样器主体的内部包括进水区、沉淀积泥区、排渣隔油区和取样区,进水区和采样区的内部安装有正斜坡,沉淀积泥区的内部安装有虹吸排泥管,沉淀积泥区的内部安装有反斜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进水区、排渣隔油区和沉淀积泥区,对进水排泥、隔油和拦渣后,确保取样区取水中杂物较少,这时在这个区进行水质取样,可大大减少设备故障,这样确保了采样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可通过调整各个阀门实现更多不同的模式,可通过将排泥阀全开,虹吸阀全关实现快速冲洗进水区和沉淀排泥区,防止积泥过多导致设备故障,节约人工成本,大大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能。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能。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水质采样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水质采样领域,特别涉及多功能水质采样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我国,污水厂历史悠久,分布较广,最早是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运营,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对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环保工作力度也越来越高,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水质采样工作越来越广,采样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给进水水质实时、连续采样工作带来了难度,进水采样工作存在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水质采样器就是帮主污水处理行业进行水质采样所用设备。
[0003]目前在污水处理行业进水水质采样,普遍采用采样器较多,功能简单,造价低廉,但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积泥和浮渣,不能解决采样管的堵塞和进水中的泥砂对设备造成损坏,传统采样器存在的缺点主要是器底部积泥,水面漂物、油较多,经常堵塞采样管道,导致采样数据不连续,不真实,设备故障频发越来越高,设备运行极不安全,设备维护投入的人力、财力逐年增多,且难以达到国家现行采样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多功能水质采样器。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多功能水质采样器,包括采样器主体,所述采样器主体的内部包括进水区、沉淀积泥区、排渣隔油区和取样区,所述采样器主体内部安装有隔板,所述进水区、沉淀积泥区、排渣隔油区和取样区之间通过隔板分隔,所述进水区的一端安装有进水管,所述进水区和采样区的内部安装有正斜坡,所述进水区的一侧安装有排渣隔油区,所述排渣隔油区的一端安装有溢流排渣管,所述排渣隔油区的一侧安装有沉淀积泥区,所述沉淀积泥区的内部安装有虹吸排泥管,所述沉淀积泥区的内部安装有反斜坡,所述沉淀积泥区的一侧安装有取样区,所述取样区的一端安装有出水管。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的内部安装有进水阀,所述进水管贯穿采样器主体外壳,所述进水管与进水区位置对应,所述正斜坡的靠进水管一端高度大于另一端。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溢流排渣管设置高度高于进水管,所述溢流排渣管贯穿采样器主体外壳,所述溢流排渣管与排渣隔油区位置对应。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沉淀积泥区分为沉淀区和积泥区,所述反斜坡与正斜坡角度相反,所述积泥区设置于反斜坡的末端,所述积泥区底端安装有放空管,所述放空管的内部安装有放空阀,所述积泥区安装有虹吸口,其虹吸口顶端设置有虹吸排泥管。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虹吸排泥管的一端安装有排泥管,所述虹吸排泥管的内部安装有虹吸阀,虹吸排泥管呈
“”
字状,所述排泥管呈
“”
字状,所述排泥
管的内部安装有排泥阀。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水管贯穿采样器主体外壳并与采样区位置对应,所述出水管内部安装有出水阀。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本技术通过设置进水区、排渣隔油区和沉淀积泥区,对进水排泥、隔油和拦渣后,确保取样区取水中杂物较少,这时在这个区进行水质取样,可大大减少设备故障,这样确保了采样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可通过调整各个阀门实现更多不同的模式,可通过将排泥阀全开,虹吸阀全关实现快速冲洗进水区和沉淀排泥区,防止积泥过多导致设备故障,节约人工成本,大大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虹吸排泥管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进水区结构剖视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的沉淀积泥区结构剖视图;
[0019]图中:1、采样器主体;101、隔板;2、进水区;201、进水管;202、正斜坡;3、排渣隔油区;301、溢流排渣管;4、沉淀积泥区;401、虹吸排泥管;4011、虹吸阀;402、排泥管;4021、排泥阀;403、反斜坡;5、取样区;501、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多功能水质采样器,包括采样器主体1,采样器主体1的内部包括进水区2、沉淀积泥区4、排渣隔油区3和取样区5,采样器主体1内部安装有隔板101,进水区2、沉淀积泥区4、排渣隔油区3和取样区5之间通过隔板101分隔,进水区2的一端安装有进水管201,进水区2和采样区的内部安装有正斜坡202,进水区2的一侧安装有排渣隔油区3,排渣隔油区3的一端安装有溢流排渣管301,排渣隔油区3的一侧安装有沉淀积泥区4,沉淀积泥区4的内部安装有虹吸排泥管401,沉淀积泥区4的内部安装有反斜坡403,沉淀积泥区4的一侧安装有取样区5,取样区5的一端安装有出水管501。
[0024]进一步的,进水管201的内部安装有进水阀,进水管201贯穿采样器主体1外壳,进水管201与进水区2位置对应,正斜坡202的靠进水管201一端高度大于另一端,从厂区进水口引水来的水,带一定的水压通过进水管201进入进水区2,流速较快,有一定的冲击力,在进水区2水力的阻力作用下,水流开始消能,水流流速开始变缓,水中的泥砂开始初步沉淀,进水区2底面设计为正斜坡202,初沉的污泥、砂会随着水流流到沉淀区,进水区2未端通过正斜坡202和反斜坡403之间的角度将水流方向改变180度,水流方向改变后将进一步消能,
水流将更缓慢、更平稳地进入沉淀区,这样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使沉淀效果更加显著。
[0025]溢流排渣管301设置高度高于进水管201,溢流排渣管301贯穿采样器主体1外壳,溢流排渣管301与排渣隔油区3位置对应,所有进水的浮渣将被水流冲到排渣隔油区3,并通过设计的溢流排渣管301将漂浮在表面的浮渣排出。
[0026]沉淀积泥区4分为沉淀区和积泥区,反斜坡403与正斜坡202角度相反,积泥区设置于反斜坡403的末端,积泥区底端安装有放空管,放空管的内部安装有放空阀,积泥区安装有虹吸口,其虹吸口顶端设置有虹吸排泥管401,虹吸排泥管401的一端安装有排泥管402,虹吸排泥管401的内部安装有虹吸阀4011,虹吸排泥管401呈“1”字状,排泥管402呈“7”字状,排泥管402的内部安装有排泥阀4021,沉淀区底部设计为反斜坡403,水进入沉淀区后,速度变缓,泥、砂将进一步沉淀,并逐步被推到积泥区,积泥区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水质采样器,包括采样器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器主体(1)的内部包括进水区(2)、沉淀积泥区(4)、排渣隔油区(3)和取样区(5),所述采样器主体(1)内部安装有隔板(101),所述进水区(2)、沉淀积泥区(4)、排渣隔油区(3)和取样区(5)之间通过隔板(101)分隔,所述进水区(2)的一端安装有进水管(201),所述进水区(2)和采样区的内部安装有正斜坡(202),所述进水区(2)的一侧安装有排渣隔油区(3),所述排渣隔油区(3)的一端安装有溢流排渣管(301),所述排渣隔油区(3)的一侧安装有沉淀积泥区(4),所述沉淀积泥区(4)的内部安装有虹吸排泥管(401),所述沉淀积泥区(4)的内部安装有反斜坡(403),所述沉淀积泥区(4)的一侧安装有取样区(5),所述取样区(5)的一端安装有出水管(5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水质采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01)的内部安装有进水阀,所述进水管(201)贯穿采样器主体(1)外壳,所述进水管(201)与进水区(2)位置对应,所述正斜坡(202)的靠进水管(201)一端高度大于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振安徐泽敏李翔黄鑫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