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711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其中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包括热泵模块、毛细管网换热器,其中,热泵模块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毛细管网换热器具有冷媒流入管及冷媒流出管,在毛细管网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压缩机的排出管与冷媒流入管连通,冷媒流出管流出的冷媒能够经由室外换热器流回压缩机内,还包括毛细管网过冷器,冷媒流入管的部分管段与冷媒流出管的部分管段在毛细管网过冷器内形成热耦合,以使冷媒流入管内的冷媒与冷媒流出管内的冷媒换热。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流出冷媒相对低温吸收流入冷媒的热量,有效杜绝毛细管网换热器的冷媒温度过大带来的烫脚或者烫伤现象发生。媒温度过大带来的烫脚或者烫伤现象发生。媒温度过大带来的烫脚或者烫伤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舒适家居和冷暖一体化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也随着空气源热泵技术的进步,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越来越被普通消费者热捧。相比传统风盘式对流换热空调系统,毛细管网空调系统不仅更加舒适,而且高效节能,能节省费用,用最少的花费完成家庭冷暖装修。毛细管网换热器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有效利用低品位的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以及土壤、地下水、空气、污水、地表水、发电厂废水等蕴含的能量),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做到节能减排环保并提高建筑物的品质。毛细管网换热器与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结合,加上合理的控制组成一个节能系统,节能可达70%;如果再配套太阳能和冷热储能系统,节能可达90%左右。
[0003]毛细管网辐射空调主要特点是通过铺设在地板或墙壁上的毛细管网主要以辐射的方式进行换热,其相对于传统空调来说节能效果更佳。在相关方面的调研中,为了节能和满足人体对热量的客观需求,即下暖上凉,毛细管网往往单独开启,此时系统中的冷媒基本集中在外机和毛细管网中(因为此时内机对应的膨胀阀开度被调整为0),压缩机中的高温高压冷媒会直接从毛细管网入管口处进入毛细管网中,毛细管网入管口处温度较高。若是系统冷媒循环出现问题或者系统冷媒量偏少,容易造成压缩机排气温度较高,毛细管网入口处温度也会较高。如果毛细管网入口处上方的地面没有遮挡物,高温容易对用户造成烫伤伤害(例如烫脚)。

技术实现思路
r/>[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中的毛细管网换热器单独开启制热时存在入口冷媒温度过高易烫脚或者烫伤用户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包括热泵模块、毛细管网换热器,其中,所述热泵模块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所述毛细管网换热器具有冷媒流入管及冷媒流出管,在所述毛细管网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排出管与所述冷媒流入管连通,所述冷媒流出管流出的冷媒能够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回所述压缩机内,所述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还包括毛细管网过冷器,所述冷媒流入管的部分管段与所述冷媒流出管的部分管段在所述毛细管网过冷器内形成热耦合,以使所述冷媒流入管内的冷媒与所述冷媒流出管内的冷媒换热。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毛细管网过冷器内形成热耦合的所述冷媒流出管的部分管段为第一管段,以所述冷媒流出管内的冷媒流向为准,处于所述第一管段上游的所述冷媒流出管的管段为第二管段,处于所述第一管段下游的所述冷媒流出管的管段为第三管
段,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管段并联的第四管段,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的连接位置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的所述第二管段上串联有第一电磁阀。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磁阀为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四管段上串联有第二电磁阀。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磁阀为电子膨胀阀。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还包括空调内机换热器,所述空调内机换热器具有第一内机冷媒管、第二内机冷媒管,在所述空调内机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排出管与所述第一内机冷媒管连通,所述第二内机冷媒管流出的冷媒能够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回所述压缩机内。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的连接位置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的所述第三管段上还连接有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与所述第三管段的连接位置为第三连接点,所述分支管路与所述第一内机冷媒管连接于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的所述第三管段上串联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分支管路上串联有第四电磁阀。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泵模块还包括高压气管、低压气管以及液管,所述高压气管与所述冷媒流入管连通,所述低压气管与所述分支管路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内机冷媒管连通,所述液管与所述第三管段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内机冷媒管连通;和/或,所述空调内机换热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空调内机换热器并联于所述第一内机冷媒管与所述第二内机冷媒管之间。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0013]获取所述冷媒流入管内冷媒的入管温度T
入管

[0014]根据所述T
入管
与第一预设温度T1的大小关系和/或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及第四电磁阀的通断,以控制所述冷媒流出管中的冷媒是否流入所述毛细管网过冷器内。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16]当T
入管
>T1且空调系统运行模式为毛细管网换热器单独制热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导通,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第四电磁阀截断;或者,
[0017]当T
入管
>T1且空调系统运行模式为毛细管网换热器制热、内机制冷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导通,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截断;或者,
[0018]当T
入管
≤T1时,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导通,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截断。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0020]当T2≥T
入管
>T1且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为电子膨胀阀时,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全开开度为XB,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开度为XB/2,并依据所述空调系统运行模式控制调节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开度,其中T2为第二预设温度。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毛细管网换热器进入的冷媒与流出的冷媒能够在毛细管网过冷器处形成热耦合,从而可以利用流出冷媒相对低温
吸收流入冷媒的热量,有效杜绝毛细管网换热器的冷媒温度过大带来的烫脚或者烫伤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中毛细管网换热器单独运行制热状态的冷媒流向示意图,此图中的T
入管
>T1;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中毛细管网换热器运行制热状态同时空调内机换热器运行制冷状态的冷媒流向示意图,此图中的T
入管
>T1;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中毛细管网换热器以及空调内机换热器同时运行制热状态的冷媒流向示意图,此图中的T
入管
≤T1。
[0025]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6]11、压缩机;12、室外换热器;131、高压气管;1311、第一阀门;132、低压气管;1321、第二阀门;133、液管;1331、第三阀门;14、外机过冷器;141、制热电子膨胀阀;142、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包括热泵模块、毛细管网换热器(2),其中,所述热泵模块包括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所述毛细管网换热器(2)具有冷媒流入管及冷媒流出管,在所述毛细管网换热器(2)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压缩机(11)的排出管与所述冷媒流入管连通,所述冷媒流出管流出的冷媒能够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12)流回所述压缩机(1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还包括毛细管网过冷器(21),所述冷媒流入管的部分管段与所述冷媒流出管的部分管段在所述毛细管网过冷器(21)内形成热耦合,以使所述冷媒流入管内的冷媒与所述冷媒流出管内的冷媒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毛细管网过冷器(21)内形成热耦合的所述冷媒流出管的部分管段为第一管段,以所述冷媒流出管内的冷媒流向为准,处于所述第一管段上游的所述冷媒流出管的管段为第二管段,处于所述第一管段下游的所述冷媒流出管的管段为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管段并联的第四管段,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的连接位置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的所述第二管段上串联有第一电磁阀(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22)为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四管段上串联有第二电磁阀(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阀(23)为电子膨胀阀。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调内机换热器(31),所述空调内机换热器(31)具有第一内机冷媒管、第二内机冷媒管,在所述空调内机换热器(31)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压缩机(11)的排出管与所述第一内机冷媒管连通,所述第二内机冷媒管流出的冷媒能够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12)流回所述压缩机(11)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的连接位置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的所述第三管段上还连接有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与所述第三管段的连接位置为第三连接点,所述分支管路与所述第一内机冷媒管连接于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声杰梁纯龙卢浩贤张世航宋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