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水生态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涌,导致河涌水体发黑发臭,大部分河涌变成了“臭水沟”,同时,通过吸附、扩散、沉积等方式进入底泥,底泥蓄积大量的污染物,经厌氧发酵,造成底泥发黑发臭。现阶段对于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试配水不能够回收利用,杂质较多,补水时容易扰动实验装置的环境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一种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包括配水池组件、试验段组件、集水槽组件、蒸汽回收机构与下压组件,试验段组件安装于配水池组件的右侧,集水槽组件安装于试验段组件的右侧,蒸汽回收机构安装于试验段组件的上方,下压组件安装于配水池组件的上方。 />[0005]配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水池组件(10)、试验段组件(20)、集水槽组件(30)、蒸汽回收机构(40)与下压组件(50),试验段组件(20)安装于配水池组件(10)的右侧,集水槽组件(30)安装于试验段组件(20)的右侧,蒸汽回收机构(40)安装于试验段组件(20)的上方,下压组件(50)安装于配水池组件(10)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配水池组件(10)包括配水池体(11)、进水管(12)、铰接基座(13)、连接绳(14)、浮球(15)、浮球感应器(16)与电磁阀(17),配水池体(11)顶部向下凹设形成有配水池槽(110),进水管(12)插设于配水池体(11)背离试验段组件(20)的一侧的侧壁上,且与配水池槽(110)相通,铰接基座(13)位于进水管(12)的下方,且安装于配水池体(11)的侧壁上,连接绳(14)的上端与铰接基座(13)相连,浮球(15)漂浮于配水池体(11)的水面上,连接绳(14)的下端与浮球(15)相连,浮球感应器(16)安装于配水池体(11)背离试验段组件(20)的一侧侧壁上,且位于进水管(12)的下方,电磁阀(17)安装于进水管(12)的顶部,且与浮球感应器(16)电性连接,浮球(15)包括除杂球壳(150)与浮球体(151),除杂球壳(150)漂浮于配水池体(11)的水面上,浮球体(151)固定安装于除杂球壳(150)的内部,除杂球壳(150)上开设有多个吸杂微孔(152),除杂球壳(150)的内表面与浮球体(15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壳形空间(154),除杂球壳(150)的内表面与浮球体(151)的外表面连接有多个固定杆(153),多个吸杂微孔(152)均与壳形空间(154)连通,除杂球壳(150)上还开设有卸料口,卸料口内设置有封闭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试验段组件(20)包括试验段体(21)、多个微电机探针(22)、第一固定基座(23)、第二固定基座(24)、千斤顶(25)、两个轴承基座(26)、转轴(27)与水位感应器(28),试验段体(21)安装于配水池体(11)的右侧,且顶部向下凹设形成有试验槽(210),试验段体(21)的其中一面侧壁还开设有多个微电机探针孔(211),试验槽(210)与多个微电机探针孔(211)相通,多个微电机探针(22)插设于多个微电机探针孔(211)中,第一固定基座(23)固定安装于试验段体(21)的底部一端,第二固定基座(24)位于第一固定基座(23)的下方,千斤顶(25)的上端与第一固定基座(23)相连,下端与第二固定基座(24)相连,两个轴承基座(26)分别安装于配水池体(11)底部邻近集水槽组件(30)的一侧,转轴(27)转动地插设于两个轴承基座(26)中,试验段体(21)邻近集水槽组件(30)的一侧底部与两个轴承基座(26)通过转轴(27)铰接相连,水位感应器(28)安装于试验段体(21)的一侧侧壁上,且水位感应器(28)与电磁阀(17)电性连接,试验段体(21)的内侧底部还设置有加热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水槽组件(30)包括集水槽体(31)与排水管(32),集水槽体(31)安装于试验段体(21)的右侧,且顶部向下凹设形成有集水槽(310),排水管(32)插设于集水槽体(31)的底部,且与集水槽(310)相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蒸汽回收机构(40)包括储水组件(41)与蒸汽收集组件(42)储水组件(41)位于配水池体(11)的上方,蒸汽收集组件(42)位于试验段体(21)的上方,且蒸汽收集组件(42)的下端与储水组件(41)背离试验段体(21)的一侧的侧壁上边缘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储水组件(41)包括储水池(410)、上磁铁框(411)、承压底板(412)与下磁铁框(413),储水池(410)位于配水池体(11)的上方,上磁铁框(411)固定安装于储水池(410)的底部,承压底板(412)安装于上磁铁框(411)的下方,下磁铁框(413)固定安装于承压底板(412)的顶部,且上磁铁框(411)的底部与下磁铁框(413)的顶部相抵接,且上磁铁框(411)与下磁铁框(413)磁性相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储水池(410)包括储水池框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琼,徐志才,王金裕,王建国,李宁,陈军,龙晓飞,钱树芹,武亚菊,张琼海,王腾飞,李璐,霍静,闫晓满,
申请(专利权)人: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