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型驾驶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6156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护型驾驶室,包括:主体结构、玻璃及安装组件、减震连接结构及驾驶操作系统和门窗;主体结构包括前方多面体结构、蒙皮、骨架结构,骨架结构与蒙皮配合受力组成驾驶室整体框架,前方多面体结构与其后方的驾驶室整体框架连接;前方多面体结构由多个不同方向的板拼接而成,前方多面体结构上设有多个方向的玻璃及安装组件,前方多面体结构的每两个面的结合处设置加强筋;减震连接结构设置在驾驶室整体框架的下方,将驾驶室整体框架与车架平台进行减震连接;在骨架结构的侧面设置门窗。优点:防护驾驶室由骨架与蒙皮结合作为驾驶室整体的框架,蒙皮具备防护作用,且作为承受力的部件,防护形式简单且防护能力可靠。防护形式简单且防护能力可靠。防护形式简单且防护能力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护型驾驶室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护型驾驶室,属于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0002]工程机械车辆的工作环境一般较为复杂,执行任务时环境恶劣、路面情况复杂的情况经常出现。而且在实战对抗中乘员会有被子弹击中的风险,此类伤害会对驾驶员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此外,在一些场合中,驾驶室设计较为简陋,未能做到结构可靠的同时保护乘员安全,安装以后拆卸困难,不适合于整机维修,人机舒适性差。受限于其工作环境特殊,工程机械驾驶室一般难以满足极端环境使用,但随着工程机械的发展,人们对于驾驶室安全性以及使用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机械车辆的防护性能及维修便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0003]现有工程车驾驶室结构虽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为在原有结构上额外增设的防护装置,只能在特定的方向上进行防护,未做到全方位防护且防护能力弱,此外因为外设装置的原因会减少视野范围,造成视野盲区。另外会对于驾驶室及整机额外增加重量。不便于整机使用及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护型驾驶室。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护型驾驶室,包括:主体结构、玻璃及安装组件、减震连接结构及驾驶操作系统和门窗;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前方多面体结构、蒙皮、骨架结构,骨架结构与蒙皮配合受力组成驾驶室整体框架,前方多面体结构与其后方的驾驶室整体框架连接;所述前方多面体结构由多个不同方向的板拼接而成,前方多面体结构上设有多个方向的玻璃及安装组件,前方多面体结构的每两个面的结合处设置加强筋;所述减震连接结构设置在驾驶室整体框架的下方,将驾驶室整体框架与车架平台进行减震连接;在所述骨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所述门窗;将驾驶室操作系统安置于驾驶室整体框架内。
[0006]进一步的,所述前方多面体结构为前方六面体结构。
[0007]进一步的,在所述前方六面体结构的前、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面均设置所述玻璃。
[0008]进一步的,所述骨架结构采用U型钢焊接成包括顶部框架、后侧框架、左侧框架、右侧框架以及底座总成的框架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框架由后左右三个方向三条U型钢拼接而成,并在其顶部框架内部增加两条顶部纵梁和两条顶部横梁,顶部纵梁与前方多面体结构的顶部连接;所述后侧框架由四周骨架及两个后侧纵梁焊接而成;
所述左侧框架按照侧面边缘形状设置左框架,在左框架中设置用于加强的左侧纵梁;所述右侧框架按照侧面边缘形状设置右框架,在右框架中设置用于加强的右侧横梁;所述底座总成由两条底座纵梁、一条底座横梁以及两条竖直方向的底座梁焊接而成,底座梁与后侧框架的底部骨架连接。
[0010]进一步的,在左侧框架设置驾驶室门,在右侧框架设置窗户。
[0011]进一步的,所述玻璃及安装组件包括驾驶室玻璃、Z形组件和减震垫片;驾驶室玻璃通过粘合剂与Z形组件连接到一起,延连接处周圈布置所述减震垫片,通过紧固件连接将玻璃及安装组件与前方多面体结构固定。
[0012]进一步的,所述减震连接结构包括减震器、前连接座及后连接座;前连接座和减震器通过紧固件连接在驾驶室整体框架底部,前连接座的后部通过紧固件与驾驶室整体框架底部横向连接,前连接座的前端与车架平台的前部铰接;后连接座和另一个减震器通过紧固件连接在驾驶室整体框架底部后侧,还通过紧固件与驾驶室整体框架底部进行横向连接;后连接座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车架平台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后连接座上的安装座底部设置有凹槽,在与车架平台连接时,卡置在车架平台纵梁焊接的加强筋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驾驶室操作系统包括扶手箱、仪表台以及座椅,固定于底座总成上。
[0015]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护型驾驶室,防护驾驶室由骨架与蒙皮结合作为驾驶室整体的框架,蒙皮具备防护作用,且作为承受力的部件,防护形式简单且防护能力可靠。区别于传统只有骨架承受力,将骨架与蒙皮结合使其整体结构稳定,受力情况更好,具备防滚翻和防落物能力。整体结构在对驾乘人员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也是良好的受力结构,且合理的控制了整体重量;防护驾驶室前方设置了多面体结构,在多个不同的方向设置玻璃,满足驾驶时人眼不同方向的视野范围。同时在多面体结构上顺其两个面焊接位置布置加强筋,加强筋在起到加固整体结构的同时,能够作为另外一层防护层,弥补防护板因焊接而引起的防护能力减弱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驾驶室结构示意图;图2是驾驶室六面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驾驶室骨架结构示意图一;图4是驾驶室骨架结构示意图二;图5是玻璃及安装组件示意图;图6是驾驶室前减震连接示意图;图7是驾驶室后减震连接示意图;图8是减震连接结构仰角示意图;图9是驾驶室左侧门开启180
°
示意图;
图10是驾驶室右侧窗户开启30
°
示意图;图11是驾驶室操作系统示意图;图12是驾驶室翻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8]一种防护型驾驶室,包括主体结构1、玻璃及安装组件2、减震连接方式3及驾驶操作系统4和左右门窗5。其中主体结构1包括前方六面体结构1

1、蒙皮1

2、与蒙皮1

2配合受力的骨架结构1

3;前方六面体结构1

1由六个不同方向的板11拼接而成,五个方向设置玻璃,适应人眼不同方向的视觉角度,六面体结构在每两个面的结合处设置加强筋12,同时加强的钢材连接于顶部筋13上。当弹丸由正面高速袭来时,六面体结构的斜面有着良好的力的分解作用,同时沿着不同方向的板材连接时的焊接部分布置加强筋,在固定整体结构的同时,弥补防护板材因为焊接而造成的防护能力的下降。骨架结构1

3主要采用U型钢焊接而成,覆盖上方、后方、左右、及下部四个方位,形成框架结构,顶部框架31由后左右三个方向三条U型钢311拼接而成,并在其框架内部增加两条纵梁312和两条横梁313,与六面体结构1

1的顶部筋13连接,受力情况良好,具备防落物冲击的能力,后侧框架32由四周骨架321及两个纵向梁322焊接而成,左侧框架33按照形状于边缘设置框架331,并且设置纵梁332加强,右侧框架34按照形状于边缘设置框架341,并设置横梁342加强。底座总成35由两条纵梁351与一条横梁352,以及两条竖直方向的梁353组成,与骨架框架连接。骨架结构1

3与具有防护作用的高强度板配合焊接,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并具备防御普通弹近距离攻击的能力。在左侧设置驾驶室门41及右侧设置窗户42,实现顺利开启及锁止。
[0019]玻璃及安装组件2由驾驶室玻璃2

1、安装玻璃的Z形组件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型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1)、玻璃及安装组件(2)、减震连接结构(3)及驾驶操作系统(4)和门窗(5);所述主体结构(1)包括前方多面体结构、蒙皮(1

2)、骨架结构(1

3),骨架结构(1

3)与蒙皮(1

2)配合受力组成驾驶室整体框架,前方多面体结构与其后方的驾驶室整体框架连接;所述前方多面体结构由多个不同方向的板(11)拼接而成,前方多面体结构上设有多个方向的玻璃及安装组件(2),前方多面体结构的每两个面的结合处设置加强筋(12);所述减震连接结构(3)设置在驾驶室整体框架的下方,将驾驶室整体框架与车架平台进行减震连接;在所述骨架结构(1

3)的侧面设置所述门窗(5);将驾驶室操作系统(4)安置于驾驶室整体框架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型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方多面体结构为前方六面体结构(1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型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方六面体结构(1

1)的前、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面均设置所述玻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型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结构(1

3)采用U型钢焊接成包括顶部框架(31)、后侧框架(32)、左侧框架(33)、右侧框架(34)以及底座总成(35)的框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型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框架(31)由后左右三个方向三条U型钢(311)拼接而成,并在其顶部框架(31)内部增加两条顶部纵梁(312)和两条顶部横梁(313),顶部纵梁(312)与前方多面体结构的顶部连接;所述后侧框架(32)由四周骨架(321)及两个后侧纵梁(322)焊接而成;所述左侧框架(33)按照侧面边缘形状设置左框架(331),在左框架(331)中设置用于加强的左侧纵梁(332);所述右侧框架(34)按照侧面边缘形状设置右框架(341),在右框架(341)中设置用于加强的右侧横梁(342);所述底座总成(35)由两条底座纵梁(351)、一条底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越赵明安孟祥伟李林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