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615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属于窗门技术领域,由框架主体、外护套、玻璃板、自动遮光机构以及感应控制系统构成,框架主体内部设置有下安装腔和上安装腔,外护套设置有两个,其分别拼接于框架主体的两侧,玻璃板设置有两个,其均滑动设置于框架主体的内壁之间;当外部环境的光线过强时,通过小型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卷帘轴收卷遮光帘时卷带轮放卷绳带,卷帘轴放卷遮光帘时,卷带轮收卷绳带,遮光帘和两个绳带均与横条连接,最后带动遮光帘和横条向下移动,利用遮光帘遮挡住透过玻璃板的光线,不会出现褶皱的情况,自动控制,无需人为操作。无需人为操作。无需人为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窗门
,具体涉及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窗是建筑构造物之一。窗扇的开启形式应方便使用,安全,易于清洁,高层建筑宜采用推拉窗和内开窗,当采用外开窗时应有牢固窗扇的措施,侧拉窗是生活中常见的窗户结构,一般设置有两块或者多块玻璃板,可以根据窗户位置侧向拉动玻璃板,从而打开或者挂壁窗户。
[0003]现有的侧拉窗结构基本相同,通过侧拉的方式拉动玻璃板,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阳光的在玻璃板的折射下,容易影响用户的视线,需要用户手动拉动窗帘,不能自动调整,为此我们提供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阳光的在玻璃板的折射下,容易影响用户的视线,需要用户手动拉动窗帘,不能自动调整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包括:
[0007]框架主体,其内部设置有下安装腔和上安装腔;
[0008]外护套,其设置有两个,其分别拼接于框架主体的两侧;
[0009]玻璃板,其设置有两个,其均滑动设置于框架主体的内壁之间;
[0010]自动遮光机构,其设置于框架主体内,其用于自动遮挡透过玻璃板的光线;
[0011]以及感应控制系统,其设置于框架主体内,其用于根据光线强度控制自动遮光机构。
[0012]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自动遮光机构包括:
[0013]遮光组件,其设置于上安装腔内,其用于遮挡透过玻璃板的光线;
[0014]两组下拉组件,其设置于下安装腔内,其用于向下拉动遮光组件移动从而遮挡光线;
[0015]驱动组件,其设置于下安装腔内,其用于驱动下拉组件的下拉动作;
[0016]以及同步组件,其设置于遮光组件和下拉组件之间,以保持遮光组件和驱动组件能够同步工作。
[0017]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遮光组件包括第一长轴、卷帘轴、遮光帘和横条,所述下安装腔和上安装腔的内壁均开设有安装槽,四个所述安装槽内均卡接有轴套,所述第一长轴转动连接于位于上侧的两个轴套之间,所述卷帘轴固定连接于第一长轴的圆周表面,所述遮光帘缠绕于卷帘轴的圆周表面,所述横条固定连接于遮光帘的一端,所述框架主体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横条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所述第一长轴和卷帘轴均位于上安装腔内。
[0018]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两组所述下拉组件均包括第二长轴、卷带轮和绳带,所述第二长轴转动连接于位于下侧的两个轴套之间,所述卷带轮固定连接于第二长轴的圆周表面,所述绳带缠绕于卷带轮的圆周表面,所述绳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横条,所述第二长轴和卷带轮均位于下安装腔内。
[0019]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小型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小型电机固定连接于下安装腔的下内壁,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于小型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于第二长轴的圆周表面,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
[0020]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同步组件包括第一同步轮、同步带和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固定连接于第一长轴的圆周表面,所述第二同步轮固定连接于第二长轴的圆周表面,所述同步带传动连接于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之间。
[0021]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感应控制系统包括光线传感器、控制器和蓄电池,所述光线传感器固定连接于框架主体的外侧,所述控制器和蓄电池均固定连接于下安装腔的下内壁,所述光线传感器和小型电机均与控制器电信连接。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1、本方案当外部环境的光线过强时,通过小型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卷帘轴收卷遮光帘时卷带轮放卷绳带,卷帘轴放卷遮光帘时,卷带轮收卷绳带,遮光帘和两个绳带均与横条连接,最后带动遮光帘和横条向下移动,利用遮光帘遮挡住透过玻璃板的光线,不会出现褶皱的情况,自动控制,无需人为操作。
[0024]2、本方案将光线传感器、控制器和小型电机均设置于框架主体的内部,遮光帘跟随者横条移动,不使用时可以将横条收卷至卷帘轴的圆周表面,不会占用位置,符合实际用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在附图中:
[002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的框架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的框架主体与自动遮光机构分离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技术的图5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技术的图5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技术的图5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5]图9为本技术的图5的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6]图中:1、框架主体;101、下安装腔;102、上安装腔;103、滑槽;2、外护套;3、玻璃板;4、光线传感器;5、遮光帘;6、横条;7、安装槽;8、轴套;9、第一长轴;11、卷帘轴;12、第一同步轮;13、同步带;14、第二长轴;15、第二同步轮;16、卷带轮;17、绳带;18、控制器;19、蓄电池;20、小型电机;21、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8]实施例
[0039]请参阅图1

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40]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由框架主体1、外护套2、玻璃板3、自动遮光机构以及感应控制系统构成,框架主体1内部设置有下安装腔101和上安装腔102,外护套2设置有两个,其分别拼接于框架主体1的两侧,玻璃板3设置有两个,其均滑动设置于框架主体1的内壁之间;具体的,框架主体1的两侧镂空设计,外护套2与框架主体1的镂空处拼接而成,对框架主体1的两侧进行密封处理。
[0041]自动遮光机构设置于框架主体1内,其用于自动遮挡透过玻璃板3的光线,自动遮光机构由遮光组件、两组下拉组件、驱动组件以及同步组件构成,遮光组件设置于上安装腔102内,其用于遮挡透过玻璃板3的光线,两组下拉组件设置于下安装腔101内,其用于向下拉动遮光组件移动从而遮挡光线,驱动组件设置于下安装腔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主体(1),其内部设置有下安装腔(101)和上安装腔(102);外护套(2),其设置有两个,其分别拼接于框架主体(1)的两侧;玻璃板(3),其设置有两个,其均滑动设置于框架主体(1)的内壁之间;自动遮光机构,其设置于框架主体(1)内,其用于自动遮挡透过玻璃板(3)的光线;以及感应控制系统,其设置于框架主体(1)内,其用于根据光线强度控制自动遮光机构;所述自动遮光机构包括:遮光组件,其设置于上安装腔(102)内,其用于遮挡透过玻璃板(3)的光线;两组下拉组件,其设置于下安装腔(101)内,其用于向下拉动遮光组件移动从而遮挡光线;驱动组件,其设置于下安装腔(101)内,其用于驱动下拉组件的下拉动作;以及同步组件,其设置于遮光组件和下拉组件之间,以保持遮光组件和驱动组件能够同步工作;遮光组件包括第一长轴(9)、卷帘轴(11)、遮光帘(5)和横条(6),所述下安装腔(101)和上安装腔(102)的内壁均开设有安装槽(7),四个所述安装槽(7)内均卡接有轴套(8),所述第一长轴(9)转动连接于位于上侧的两个轴套(8)之间,所述卷帘轴(11)固定连接于第一长轴(9)的圆周表面,所述遮光帘(5)缠绕于卷帘轴(11)的圆周表面,所述横条(6)固定连接于遮光帘(5)的一端,所述框架主体(1)的内壁开设有滑槽(103),所述横条(6)滑动连接于滑槽(103)内,所述第一长轴(9)和卷帘轴(11)均位于上安装腔(10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移侧拉窗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敬蕾丁静韩聪于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瑞丰隆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