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562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淀池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内腔设有排泥机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顶部设有调节机构,所述沉淀池本体内腔的左侧设有松泥机构,所述松泥机构包括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内腔设有转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调节机构、刮泥板、排泥泵、输泥管、排泥罩和排泥管的配合,通过调节机构,可控制刮泥板在沉淀池内腔的底部移动,并将泥沙刮取到排泥罩的附近,并通过排泥泵、输泥管和排泥罩的配合,将排泥罩附近的泥沙抽出,并通过排泥管进行排放,有利于快速对沉淀池底部的固体泥沙进行清理,提高清理效率,节约工作人员清理泥沙的时间。清理泥沙的时间。清理泥沙的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沉淀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一般污水处理厂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通常需要对污水进行沉淀,沉淀池内污水经过沉淀,污水中的固体颗粒会下沉至泥浆沉淀池底部,将上层污水排出后,沉淀在沉淀池底部的固体泥沙需要进行清理。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3]1、在对沉淀池底部的固体泥沙进行清理时,尤其是在淤泥比较顽固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人工手动使用工具进行定期清理,人工清理效率低,人工劳动量大,耗时又耗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内腔设有排泥机构,所述沉淀池本体的顶部设有调节机构,所述沉淀池本体内腔的左侧设有松泥机构。
[0006]所述松泥机构包括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内腔设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搅拌板,所述支撑框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一号电机,所述一号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转杆的一端,所述转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框内壁的另一侧。
[0007]所述排泥机构包括有刮泥板,所述刮泥板的底部搭接在沉淀池本体内腔底部的左侧,所述沉淀池本体顶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排泥泵,所述排泥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泥管,所述排泥泵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泥管。
[0008]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腔设有螺杆,所述螺杆外壁的左侧螺纹套接有一号调节块与二号调节块,所述二号调节块位于一号调节块的左侧,所述一号调节块和二号调节块均滑动套接在限位槽的内腔;
[000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内腔的右侧固定安装有二号电机,所述二号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螺杆的右端,所述螺杆的左端转动连接在限位槽内腔的左侧。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一号调节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框的顶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二号调节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刮泥板的顶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本体内腔底部的右侧设有排泥罩,所述输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排泥罩的一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本体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固定板底部的两侧。
[001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1.本技术通过设有调节机构、刮泥板、排泥泵、输泥管、排泥罩和排泥管的配合,通过调节机构,可控制刮泥板在沉淀池内腔的底部移动,并将泥沙刮取到排泥罩的附近,并通过排泥泵、输泥管和排泥罩的配合,将排泥罩附近的泥沙抽出,并通过排泥管进行排放,有利于快速对沉淀池底部的固体泥沙进行清理,提高清理效率,节约工作人员清理泥沙的时间。
[0016]2.本技术通过设有调节机构、支撑框、一号电机、转杆和搅拌板的配合,通过调节机构,可带动支撑框向下移动,并使搅拌板的底部与沉淀池内腔的底部接触,同时通过调节机构,可带动支撑框水平移动,同时通过一号电机和转杆的配合,带动搅拌板转动,并通过搅拌板对沉淀池内腔底部的固体泥沙进行搅拌,使得固体泥沙变得松软,方便排泥机构将泥沙排出。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框结构侧视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转杆和搅拌板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为:1、沉淀池本体;2、松泥机构;3、排泥机构;4、支撑架;5、调节机构;21、支撑框;22、一号电机;23、转杆;24、搅拌板;31、刮泥板;32、排泥泵;33、输泥管;34、排泥罩;35、排泥管;51、固定板;52、限位槽;53、二号电机;54、螺杆;55、一号调节块;56、气缸;57、二号调节块;58、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1

3所示,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包括沉淀池本体1,沉淀池本体1的顶部设有调节机构5,沉淀池本体1内腔的左侧设有松泥机构2,松泥机构2包括有支撑框21,支撑框21的内腔设有转杆23,转杆23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搅拌板24,支撑框21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一号电机22,一号电机2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转杆23的一端,转杆2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框21内壁的另一侧,调节机构5包括有固定板51,固定板51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52,限位槽52的内腔设有螺杆54,螺杆54外壁的左侧螺纹套接有一号调节块55与二号调节块57,二号调节块57位于一号调节块55的左侧,一号调节块55和二号调节块57均滑动套接在限位槽52的内腔,限位槽52内腔的右侧固定安装有二号电机53,二号电机5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螺杆54的右端,螺杆54的左端转动连接在限位槽52内腔的左侧,一号调节
块5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56,气缸56的伸缩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框21的顶部,沉淀池本体1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支撑架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架4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固定板51底部的两侧。
[002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气缸56的伸缩端移动,可带动支撑框21向移动,进行调节支撑框21的位置,如进行搅拌沉淀池本体1内腔底部的泥沙时,通过气缸56的伸缩端带动支撑框21向下移动,并使支撑框21内腔的搅拌板24与沉淀池本体1内腔的底部接触,并通过一号电机22的输出端与转杆23的配合,可带动搅拌板24转动,快速对泥沙进行搅拌,使得泥沙变得松软,再通过二号电机53的输出端带动螺杆54旋转,同时可带动一号调节块55、气缸56、支撑框21、一号电机22、转杆23和搅拌板24水平移动,使得提高搅拌板24搅拌泥沙的面积。
[0025]实施例二:
[0026]如图1

3所示,沉淀池本体1的内腔设有排泥机构3,排泥机构3包括有刮泥板31,刮泥板31的底部搭接在沉淀池本体1内腔底部的左侧,沉淀池本体1顶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排泥泵32,排泥泵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泥管33,排泥泵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泥管35,二号调节块5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固体泥土自动化处理结构,包括沉淀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内腔设有排泥机构(3),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顶部设有调节机构(5),所述沉淀池本体(1)内腔的左侧设有松泥机构(2);所述松泥机构(2)包括有支撑框(21),所述支撑框(21)的内腔设有转杆(23),所述转杆(23)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搅拌板(24),所述支撑框(21)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一号电机(22),所述一号电机(2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转杆(23)的一端,所述转杆(2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框(21)内壁的另一侧;所述排泥机构(3)包括有刮泥板(31),所述刮泥板(31)的底部搭接在沉淀池本体(1)内腔底部的左侧,所述沉淀池本体(1)顶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排泥泵(32),所述排泥泵(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泥管(33),所述排泥泵(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排泥管(35);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有固定板(51),所述固定板(51)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52),所述限位槽(52)的内腔设有螺杆(54),所述螺杆(54)外壁的左侧螺纹套接有一号调节块(55)与二号调节块(57),所述二号调节块(57)位于一号调节块(55)的左侧,所述一号调节块(55)和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高杨刘思俊吕享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科绿建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