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脊靠背及儿童安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5470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护脊靠背及儿童安全座椅,护脊靠背包括头枕单元以及头枕单元连接的护脊单元,头枕单元适于安装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上,护脊单元包括脊托部以及沿着脊托部周围依次设置的颈托部、左侧部、底护部和右侧部,颈托部位于脊托部上方并于头枕单元连接,左侧部和右侧部对称地位于脊托部的两侧,底护部位于脊托部的底部,护脊单元的各个部分之间设置有凹槽,各部分之间的凹槽连通为一体形成透气槽。本申请的护脊靠背科学支撑脊椎健康发育,具有良好的散热性,避免发生潮热。避免发生潮热。避免发生潮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护脊靠背及儿童安全座椅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护脊靠背及儿童安全座椅。

技术介绍

[0002]为保障儿童乘车安全,用于儿童乘坐的汽车椅上一般都安装有儿童安全座椅。儿童安全座椅连接于汽车椅上,通过安全带把乘坐儿童束缚在儿童安全座椅上,并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座椅本体与乘坐儿童之间设置由缓冲泡棉填充的柔性缓冲垫,以保障儿童安全。当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或车辆转向时,在惯性作用下,乘坐儿童撞击儿童安全座椅,挤压柔性缓冲垫,缓冲泡棉弹性变形以缓冲撞击力,防止乘坐儿童受伤。
[0003]儿童的成长与脊柱的发育息息相关,一周岁前后,婴儿开始学会走路,这时候他们的腰椎发育完成,形成前凸弯曲状。1岁至5岁时,在脊柱的弯曲形状发育完成后,婴幼儿还需要继续完善脊柱骨骼及韧带、肌肉等,直到6~7岁才能较好固定。因此儿童乘坐的安全座椅上有必要为正在发育的儿童脊柱提供支撑。
[0004]现有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带将儿童限制在座椅内,让儿童背部和座椅紧密接触,导致儿童的背部难以散热。一段时间后,背部容易出现潮热的感觉,带来不舒服的乘坐体验。若忽略儿童的乘坐舒适感,孩子会哭闹甚至拒绝乘坐安全座椅,这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容易给家长驾驶汽车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和拆卸的护脊靠背。
[0006]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能够便捷安装和拆卸的护脊靠背的儿童安全座椅。
[0007]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护脊靠背,包括头枕单元以及所述头枕单元连接的护脊单元,所述头枕单元适于安装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上,所述护脊单元包括脊托部以及沿着所述脊托部周围依次设置的颈托部、左侧部、底护部和右侧部,所述颈托部位与所述脊托部上方并于所述头枕单元连接,所述左侧部和所述右侧部对称地位于所述脊托部的两侧,所述底护部位于所述脊托部的底部,所述护脊单元的各个部分之间设置有凹槽,各部分之间的所述凹槽连通为一体形成透气槽。
[0008]作为一种优选,各所述凹槽延伸至所述护脊靠背的边缘。
[0009]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透气槽包括第一透气槽、第二透气槽、第三透气槽和第四透气槽,所述第一透气槽呈U形环绕所述颈托部,所述第二透气槽设置于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左底部之间,所述第三透气槽设置于所述右侧部与所述右底部之间,所述第四透气槽呈U形环绕所述脊托部。
[0010]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第四透气槽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气槽、所述第二透气槽和所述第三透气槽相互连通。
[0011]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脊托部包括第一脊托件、第二脊托件、第三脊托件、第一凹
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脊托件、所述第二脊托件和所述第三脊托件上下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脊托件与所述第二脊托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脊托件和所述第三脊托件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凹槽。
[0012]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与所述第四透气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左端与所述第二透气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右端与所述第三透气槽连通。
[0013]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头枕单元包括脑护部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脑护部两侧的左护部和右护部,所述颈托部连接于所述脑护部下端,所述头枕单元呈U形。
[0014]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头枕单元背面设置有弹性连接结构,将所述弹性连接结构套设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上用于固定所述护脊靠背。
[0015]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头枕单元和所述护脊单元一体制成,所述护脊靠背的表面轮廓层采用防水、防油、防污的三防纺织面料制备,所述护脊靠背的内部填充层采用呼吸棉制备。
[0016]进一步优选,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护脊靠背。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通过头枕单元和护脊单元的设计,全面的为儿童头部、肩颈、背部、脊柱、腰部等部位提供防护,减缓冲击,提高儿童乘坐舒适度;
[0019](2)通过透气槽的设计,实现背部空气的流通,带走背部所产生的热量,保持凉爽舒适,提高儿童乘坐的舒适度;
[0020](3)通过头枕单元固定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上,头枕单元可跟随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上下调节,适应不同身高的儿童,贴合儿童身体曲线。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申请儿童安全座椅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申请护脊靠背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的第一表示图;
[0023]图3为本申请护脊靠背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的第二表示图;
[0024]图4为本申请护脊靠背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的第三表示图;
[0025]图中:100、头枕单元;110、左护部;120、右护部;130、脑护部;200、护脊单元;210、颈托部;220、脊托部;221、第一脊托件;222、第二脊托件;223、第三脊托件;224、第一凹槽;225、第二凹槽;230、左侧部;240、右侧部;250、底护部;251、左底部;252、右底部;260、透气槽;261、第一透气槽;262、第二透气槽;263、第三透气槽;264、第四透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7]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9]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30]本申请提供一种护脊靠背,该护脊靠背适于装配在儿童安全座椅上,用于向儿童的头部和背部提供舒适的倚靠。
[0031]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护脊靠背包括相互连接的头枕单元100和护脊单元200。使用时,将护脊靠背放置于儿童身后,头枕单元100承托儿童的头部,为其头部提供依靠,使得儿童座靠更舒适,同时头枕单元100具有吸能作用,在减速或刹车时保护儿童头部不受撞击。护脊单元200靠设在儿童背部,给予儿童正在发育的脊柱科学的支撑,保护脊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脊靠背,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枕单元以及所述头枕单元连接的护脊单元,所述头枕单元适于安装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上,所述护脊单元包括脊托部以及沿着所述脊托部周围依次设置的颈托部、左侧部、底护部和右侧部,所述颈托部位于所述脊托部上方并与所述头枕单元连接,所述左侧部和所述右侧部对称地位于所述脊托部的两侧,所述底护部位于所述脊托部的底部,所述护脊单元的各个部分之间设置有凹槽,各部分之间的所述凹槽连通为一体形成透气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脊靠背,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凹槽延伸至所述护脊靠背的边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脊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槽包括第一透气槽、第二透气槽、第三透气槽和第四透气槽,所述第一透气槽呈U形环绕所述颈托部,所述第二透气槽设置于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底护部之间,所述第三透气槽设置于所述右侧部与所述底护部之间,所述第四透气槽呈U形环绕所述脊托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脊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气槽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气槽、所述第二透气槽和所述第三透气槽相互连通。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脊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托部包括第一脊托件、第二脊托件、第三脊托件、第一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慧徐婧周游常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宝贝第一母婴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