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5390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排水管路、蓄水井和基础,所述的基础位于基坑内壁的平台上,该基础上设置有蓄水井,所述的蓄水井为方形井结构,该蓄水井具有一内腔,所述的内腔通过内隔墙分割成两个侧腔,所述的内隔墙上端开设有连接凹槽,该连接凹槽用于连通两个侧腔,所述的蓄水井的两侧各连接有一排水管路,所述的排水管路呈倾斜布置,该排水管路为U形波纹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排水统一处理,既对基坑降低安全隐患,又能实现雨水、地下水的二次利用,并可转换为永久结构。并可转换为永久结构。并可转换为永久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基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地下基础及基坑施工阶段时,首先目前施工现场可作为临建等施工配套措施的土地空间颇为紧张。楼间距不是很大,很难单独配套排水沟与截水沟为场地排水。其次场地内的自然排水需要一定的坡度,但现场的地形及基坑周边几乎难以满足自然排水的坡度要求。再次基坑施工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故基坑抽排水的施工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所以就需要一种简易的排水方法,来解决以上难题。
[0003]据了解目前的基坑排水大多为水泵加水管直接抽排至制定排水井,结构简单,但是效率低,水管布线长,有效排水量比较低,且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将排水统一处理,既对基坑降低安全隐患,又能实现雨水、地下水的二次利用,并可转换为永久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路、蓄水井和基础,所述的基础位于基坑内壁的平台上,该基础上设置有蓄水井,所述的蓄水井为方形井结构,该蓄水井具有一内腔,所述的内腔通过内隔墙分割成两个侧腔,所述的内隔墙上端开设有连接凹槽,该连接凹槽用于连通两个侧腔,所述的蓄水井的两侧各连接有一排水管路,所述的排水管路呈倾斜布置,该排水管路为U形波纹管。
[0006]作为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基础为素混凝土结构。
[0007]作为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排水管路的直线段与基础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支柱,所述的中间支柱顶部开设有支撑排水管路的长条凹槽。
[0008]作为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排水管路的拐角处与基础之间设置有转角支柱,所述的转角支柱为方形支柱,该转角支柱顶部设有支撑排水管路的弯道凹槽。
[0009]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0010]S1:在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后,沿基坑内侧周边设置平台,并安装基坑内蓄排水系统;
[0011]S2:在基坑内设置水泵,将雨水或基坑降水抽出来的水排入蓄水井;
[0012]S3:水中杂质在蓄水井逐步沉淀,蓄水井中水满后,沉淀后的雨水或基坑降水沿着排水管路排出,进入市政管网;
[0013]S4:根据需要设置水泵,可将蓄水井中沉淀后的水抽出,用于喷淋系统、车辆清洗或者园林绿化;
[0014]S5:定期清理蓄水井中的沉淀物;
[0015]S6:基坑施工完成后,将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周边回填密实,并在排水管路上设置盖板,将系统转变为正式排水系统使用。
[0016]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施工简单,可以使用至基坑施工结束无需额外成本,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基坑施工完成后可转换为永久结构。相较现有技术而言,成本更低;现场文明施工更加合理,美观。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19]图示:1、排水管路,2、转角支柱,3、中间支柱,4、蓄水井,5、基础,41、连接凹槽,42、内隔墙,43、侧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2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如图1

2所示,所述的基坑内蓄排水系统沿基坑内侧环状布置,并在合适位置设置出口,接入市政雨水管网;所述的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路1、转角支柱2、中间支柱3、蓄水井4和基础5,所述的基础5位于基坑内壁的平台上,该基础5上设置有蓄水井4,所述的蓄水井4为方形井结构,该蓄水井4具有一内腔,所述的内腔通过内隔墙42分割成两个侧腔43,所述的内隔墙42上端开设有连接凹槽41,该连接凹槽41用于连通两个侧腔43,所述的蓄水井4的两侧各连接有一排水管路1。
[0022]所述的排水管路1为U形波纹管,底部和侧壁封闭,上部开放;所述排水管路1呈一定排水坡度,便于水流顺利排出。
[0023]所述的基础5为素混凝土结构,条带状布置,位于基坑内壁的平台上,设置于转角支柱2、中间支柱3、蓄水井4的下方,用于支撑整个基坑内蓄排水系统。
[0024]所述的排水管路1的直线段与基础5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支柱3,所述的中间支柱3顶部开设有支撑排水管路1的长条凹槽;所述的中间支柱3按一定间距设置于蓄排水系统直线段。
[0025]所述的排水管路1的拐角处与基础5之间设置有转角支柱2,所述的转角支柱2为方形支柱,该转角支柱2顶部设有支撑排水管路1的弯道凹槽;所述转角支柱2设置于蓄排水系统转角处,用于支撑排水管路1。
[0026]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0027]S1:在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后,沿基坑内侧周边设置平台,并安装基坑内蓄排水系统;
[0028]S2:在基坑内设置水泵,将雨水或基坑降水抽出来的水排入蓄水井4;
[0029]S3:水中杂质在蓄水井4逐步沉淀,蓄水井4中水满后,沉淀后的雨水或基坑降水沿着排水管路1排出,进入市政管网;
[0030]S4:根据需要设置水泵,可将蓄水井4中沉淀后的水抽出,用于喷淋系统、车辆清洗或者园林绿化;
[0031]S5:定期清理蓄水井4中的沉淀物;
[0032]S6:基坑施工完成后,将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周边回填密实,并在排水管路1上设置盖板,将系统转变为正式排水系统使用。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34]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管路(1)、蓄水井(4)和基础(5),所述的基础(5)位于基坑内壁的平台上,该基础(5)上设置有蓄水井(4),所述的蓄水井(4)为方形井结构,该蓄水井(4)具有一内腔,所述的内腔通过内隔墙(42)分割成两个侧腔(43),所述的内隔墙(42)上端开设有连接凹槽(41),该连接凹槽(41)用于连通两个侧腔(43),所述的蓄水井(4)的两侧各连接有一排水管路(1),所述的排水管路(1)呈倾斜布置,该排水管路(1)为U形波纹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5)为素混凝土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内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路(1)的直线段与基础(5)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支柱(3),所述的中间支柱(3)顶部开设有支撑排水管路(1)的长条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强郭远岳齐贤王志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