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污泥干化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5256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污泥干化机组,所述新型污泥干化机组包括:污泥烘干主机、控制模块、污泥干化模块;污泥烘干主机,包括第一冷凝器、储液器、经济器、气液分离器和若干压缩机;若干污泥干化模块;所述污泥干化模块包括至少一组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次冷凝器,所述次冷凝器的下方设有中间换热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外侧方设有主冷凝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下方设有蒸发器;所述次冷凝器与中间换热器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层传料履带、下层传料履带,所述上层传料履带的上方设有进料口,所述下层传料履带的下方设有出料口;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主循环风机和若干次循环风机;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污泥烘干主机和污泥干化模块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升污泥干化效率,节能环保的优点。节能环保的优点。节能环保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污泥干化机组


[0001]本技术属于污泥干化
,具体是一种新型污泥干化机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目前污水处理率的不断增加,污泥的产量呈急剧上升趋势,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制约许多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0003]虽然多数污水处理厂对其污泥进行了浓缩脱水处理,但这种简单的水处理后的污泥的含水率仍然较高,使得污泥的处理不到位,这样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对运输路线周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更为严重的是给后续的污泥处置带来极大不便:堆肥时,满足不了含水率的要求;填埋时,达不到垃圾填埋场的准入条件,遭到垃圾填埋场的拒收;焚烧时,达不到热值要求,降低燃烧温度,容易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污泥干化机组,以弥补现有技术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缺陷。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污泥干化机组,所述污泥干化机组包括:
[0006]污泥烘干主机,包括第一冷凝器、储液器、经济器、气液分离器和若干压缩机;
[0007]若干污泥干化模块;所述污泥干化模块包括至少一组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次冷凝器,所述次冷凝器的下方设有中间换热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外侧方设有主冷凝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下方设有蒸发器;所述次冷凝器与中间换热器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层传料履带、下层传料履带,所述上层传料履带的上方设有进料口,所述下层传料履带的下方设有出料口;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主循环风机和若干次循环风机;
[0008]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污泥烘干主机和污泥干化模块进行控制;
[0009]其中,所述压缩机的一端通过吸气管与气液分离器连接,另一端通过排气管与第一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通过出气管分别与主冷凝器和次冷凝器连接,所述主冷凝器和次冷凝器均通过回液管与储液器连接,所述储液器通过供液管与经济器连接,所述经济器经过过冷液管与蒸发器连接,所述蒸发器通过回气管与气液分离器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压缩机为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螺杆压缩机。
[0011]优选地,所述压缩机还连接有补气装置;所述补气装置为经济器或闪蒸筒。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为壳管式或板式或套管式。
[0013]优选地,所述循环系统设置为两组,左右对称。
[0014]优选地,所述主循环风机置于蒸发器和中间换热器之间,或置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或置于冷凝器和中间换热器之间,或置于冷凝器之后。
[0015]优选地,所述次循环风机置于上层传料履带和下层传料履带之间,或置于上履带上部,或置于第一冷凝器上部。
[0016]优选地,所述压缩机与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引射器。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与主冷凝器和次冷凝器之间设有干燥过滤器。
[0018]优选地,所述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制热循环、风系统主循环和风系统次循环;
[0019]其中,所述制热循环为:启动所述压缩机,从吸气管中吸取气液分离器中的制冷剂,压缩机压缩后,经过排气管排入第一冷凝器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吸取部分热量后,气体经过出气管进入污泥干化模块;气体分别进入所述主冷凝器和次冷凝器冷凝后,冷凝液体经过所述回液管流入储液器,再经过所述供液管进入经济器;经过经济器过冷后的液体经过所述过冷液管后进入蒸发器;过冷液体经过蒸发器蒸发后的气体再经过所述回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最后通过吸气管进入压缩机,从而完成制热循环;
[0020]所述风系统主循环为:启动所述主循环风机,吸入从所述中间换热器带来的含湿量较大湿空气,经过蒸发器,凝露的水流入自水槽排出,而分离出来的干空气经过主循环风机后进入中间换热器,中间换热器中从履带带来的热湿空气和晰出的干冷空气进行一次换热后,干空气再进入主冷凝器中,干空气和主机中高温氟进行换热,变为高温干空气,高温干空气通过流道,与下层传料履带带来的低温含湿量较大的污泥进行一次换热,使污泥中水分充分蒸发;一次换热后再往上与上层传料履带中更低温湿度更高污泥进行二次换热,使污泥中大部分水分蒸发,换热后变为较高温湿空气;较高温湿空气经过流道,进入中间换热器再进入蒸发器,从而形成风系统主循环;
[0021]所述风系统次循环为:启动所述次循环风机,使下层传料履带上空气和上层传料履带上高温空气在履带横截面上循环,循环的湿空气和所述次冷凝器中高温氟进行换热,从而实现下层传料履带上污泥和上层传料履带污泥中水分彻底蒸发。
[0022]本技术中,特殊负荷下,所述储液器可存储冷凝后氟液体。特殊负荷下,所述气液分离器避免未蒸发完全的液体对压缩机进行液击。
[0023]本技术中,风道设计既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
[002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5]1、提升污泥干化效率,节能环保;2、换热介质内循环,无粉尘,无废气排放,无大气污染;3、优选采用螺杆式压缩机,机组运行稳定,维修方便,可实现无级条件,使机组在小负荷下有更高的除水效率;4、机组优选采用补气增焓技术,提升机组整体能效比,节约能源;5、机组采用主机+污泥干化模块形式搭配,可以是一个主机搭配多个干化模块,也可以是多个主机搭配一个或者多个干化模块,自由组合,模块化设计,可建立行业标准化;6、主机采用外置模式,利于检修,同时防止主要零部件不被腐蚀,降低维修成本;7、所述污泥干化模块内部优选采用两组循环系统,实现两风道交叉重循环模式,提高干化效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污泥烘干主机的结构图。
[00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模块的结构图。
[0029]图中,100、污泥烘干主机;101、第一冷凝器;102、储液器;103、经济器;104、气液分离器;105、压缩机;106、吸气管;107、排气管;108、出气管;109、回液管;110、供液管;111、电磁阀;112、回气管;113、引射器;114、干燥过滤器;115、冷凝塔;116、补气管;117、毛细管;118、电磁阀过滤器;119、液喷管;120、过冷液管;200、控制模块;300、污泥干化模块;301、次
冷凝器;302、中间换热器;303、主冷凝器;304、蒸发器;305、上层传料履带;306、下层传料履带;307、主循环风机;308、次循环风机;309、进料口;310、出料口;311、风道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31]图1

3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
[0032]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污泥干化机组包括:污泥烘干主机100、控制模块200、污泥干化模块300。
[0033]污泥烘干主机100包括壳管式第一冷凝器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污泥干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干化机组包括:污泥烘干主机,包括第一冷凝器、储液器、经济器、气液分离器和若干压缩机;若干污泥干化模块;所述污泥干化模块包括至少一组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次冷凝器,所述次冷凝器的下方设有中间换热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外侧方设有主冷凝器,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下方设有蒸发器;所述次冷凝器与中间换热器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层传料履带、下层传料履带,所述上层传料履带的上方设有进料口,所述下层传料履带的下方设有出料口;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主循环风机和若干次循环风机;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污泥烘干主机和污泥干化模块进行控制;其中,所述压缩机的一端通过吸气管与气液分离器连接,另一端通过排气管与第一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通过出气管分别与主冷凝器和次冷凝器连接,所述主冷凝器和次冷凝器均通过回液管与储液器连接,所述储液器通过供液管与经济器连接,所述经济器经过过冷液管与蒸发器连接,所述蒸发器通过回气管与气液分离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同先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弘润温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