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削笔器的进笔机构,包括支架、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的转盘和两组转动组件,转盘上设有供笔插入的通孔,两组转动组件呈中心对称地设于通孔的两侧,两组转动组件分别与转盘传动连接而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每组转动组件包括转轴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啮合件、转动轮,啮合件与转盘啮合传动,转动轮与啮合件相接触的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该削笔器的进笔机构,通过在转动轮上设置缺口,进而减小工作时转动轮与啮合件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弱转动轮的发热情况,进而避免了带动铅笔转动的圈数不正常,或者削不进笔的情况,也无需等转动轮冷却,提升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削笔器的进笔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削笔器的进笔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削笔器一般包括机主体、进笔机构、削笔机构以及笔屑盒等,其中进笔机构是削笔器的关键结构。
[0003]现有的进笔机构多采用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5096677U(申请号为202120404221.0) 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用于削笔机的进笔机构及削笔机》中公开的结构,其中公开的结构均包括转盘、转动组件,其中的转动组件包括转轴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齿轮和用于夹笔的转动轮,通常转动轮采用软胶制成,如此依靠和齿轮、转轴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传动。使用时,基于转盘的正反转,带动齿轮转动,进而在依靠前述的摩擦力带动转动轮同步转动。转动轮对笔产生作用,实现进笔和退笔操作。但是转动轮在工作中容易因为发热变软,进而导致转动轮与齿轮、转轴之间的摩擦力相对减小,造成带动铅笔转动的圈数不正常,或者削不进笔的情况,此时则需要等转动轮冷却后才可以正常使用,影响用户体验。另外,由于该进笔机构中的驱动条呈弧形,也导致了退笔速度过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转动轮的散热效果,改善转动轮发热情况的削笔器的进笔机构。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稳定进笔速度的削笔器的进笔机构。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削笔器的进笔机构,包括支架、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的转盘和两组转动组件,所述转盘上设有供笔插入的通孔,两组转动组件呈中心对称地设于通孔的两侧,两组转动组件分别与转盘传动连接而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其特征在于:每组转动组件包括转轴以及套设在转轴上的啮合件、转动轮,所述啮合件与转盘啮合传动,所述转动轮与啮合件相接触的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0007]为了保证转动轮位置的稳定性,进而更利于作用于笔,所述转轴上沿周向凸设有限位件,所述转动轮限位在限位件与啮合件之间,所述转动轮与限位件相接触的面上也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0008]为了进一步减小与啮合件之间的摩擦力,减弱转动轮发热的情况,所述转动轮包括位于中部的主体以及一体连接在主体两端的作用部,所述作用部的直径小于主体的直径,所述作用部上沿周向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0009]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转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上设有相对于本体径向倾斜设置的啮合齿条。
[0010]优选地,所述本体的表面上沿通孔的外周设有多条均匀分布的所述啮合齿条。
[0011]优选地,两个啮合齿条之间形成自内向外逐渐扩宽的导向通道。
[0012]优选地,所述啮合齿条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啮合齿条包括位于一侧的第一导向面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面在内端相接且分别向外延伸至本体边缘。
[0013]为了提高转动组件装配的便捷性,所述支架的边缘向上凸设有支撑各转轴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上设有向上开口的嵌槽。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中的削笔器的进笔机构,通过在转动轮上设置缺口,进而减小工作时转动轮与啮合件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弱转动轮的发热情况,进而避免了带动铅笔转动的圈数不正常,或者削不进笔的情况,也无需等转动轮冷却,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削笔器的进笔机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削笔器的进笔机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削笔器的进笔机构,包括支架1、转动设置在支架1上的转盘2和两组转动组件3。本实施例中转盘2位于支架1的上方,两组转动组件3位于转盘2的上方。
[0019]转盘2上设有供笔插入的通孔20,两组转动组件3呈中心对称地设于通孔20的两侧,笔自通孔20插入后能够被夹持在两组转动组件3之间。两组转动组件3分别与转盘2传动连接而以相反的方向转动。
[0020]每组转动组件3包括转轴31以及套设在转轴31上的啮合件32、转动轮33,如此笔自通孔20插入后则被夹持在两个转动轮33之间,在转动轮33的作用下实现进笔和退笔动作。为了实现转动轮33对笔的作用,通常转动轮33采用胶滚,如此通过转动轮33与笔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对笔的驱动。为了提高转动组件3装配的便捷性,支架1 的边缘向上凸设有支撑各转轴31的支撑部11,支撑部11上设有向上开口的嵌槽111。本实施例中对应于各个转轴31两端均设置一个支撑部11,如此将转轴31的两端嵌入至对应支撑部11的嵌槽111内,实现对转轴31的转动支撑,由于开口向上,因此大大方便了转轴31的装配,装配效率更高。
[0021]本实施例中的啮合件32包括轴套321以及一体设置在轴套321上的齿盘322,齿盘 322的外周设有多个啮合齿323,啮合件32与转盘2啮合传动。本实施例中的啮合齿呈圆柱状,进而保证方便与下述的啮合齿条22之间进行啮合作用。
[0022]啮合件32、转动轮33在转轴31上装配后,啮合件32和转动轮33的端面相接触,工作时,啮合件32、转轴31、转动轮33同步转动。同时为了方便实现对啮合件32、转动轮33在转轴31上的限位,避免啮合件32、转动轮33在转轴31上沿轴向窜动,本实施例中转轴31上沿周向凸设有限位件311,则转动轮33限位在限位件311与啮合件32 之间。而啮合件32的外端则基于支撑部11进行限位,为了避免啮合件32端面与支撑部11之间的端面摩擦力过大,本实施例中,齿盘322设置在轴套321的内端,即将齿盘322设置在轴套321上靠近转动轮33的一端。如此实现了啮合件32、转动轮33在转轴31上的限位安装,保证转动轮33位置的稳定性,避免
转动轮33相对于转轴31沿轴线方向来回滑动,保证转动轮33与转轴31之间能够同步转动,也保证转动轮33作用于笔的位置相对稳定。
[0023]转动轮33与啮合件32相接触的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30,通过缺口30可以减少转动轮33与啮合件3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在工作时,减少因为两者的摩擦导致的发热,避免转动轮33因发热变软而造成对笔驱动的影响。本实施例中,转动轮33与限位件311相接触的面上也设有至少一个缺口30,同样可以减弱转动轮33的摩擦发热,进而保证转动轮33的正常工作。再进一步减小与啮合件32之间的摩擦力,减弱转动轮33 发热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转动轮33包括位于中部的主体331以及一体连接在主体331 两端的作用部332,作用部332的直径小于主体331的直径,作用部332上沿周向设有至少一个缺口30。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小转动轮33与啮合件32、限位件311之间的摩擦力,减弱转动轮33的摩擦发热情况。
[0024]转盘2包括本体21,本体21的上表面上设有相对于本体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削笔器的进笔机构,包括支架(1)、转动设置在支架(1)上的转盘(2)和两组转动组件(3),所述转盘(2)上设有供笔插入的通孔(20),两组转动组件(3)呈中心对称地设于通孔(20)的两侧,两组转动组件(3)分别与转盘(2)传动连接而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其特征在于:每组转动组件(3)包括转轴(31)以及套设在转轴(31)上的啮合件(32)、转动轮(33),所述啮合件(32)与转盘(2)啮合传动,所述转动轮(33)与啮合件(32)相接触的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削笔器的进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31)上沿周向凸设有限位件(311),所述转动轮(33)限位在限位件(311)与啮合件(32)之间,所述转动轮(33)与限位件(311)相接触的面上也设有至少一个缺口(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削笔器的进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33)包括位于中部的主体(331)以及一体连接在主体(331)两端的作用部(332),所述作用部(332)的直径小于主体(331)的直径,所述作用部(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逸,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三众文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