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369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09
公开了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包括复数个磁铁部。复数个磁铁部在电弧室内部的空间形成磁场,从而可以形成使所产生的电弧移动的电磁力。各个磁铁部形成的磁场形成朝电弧室的外部的方向的电磁力。在各个固定触头附近形成的电磁力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形成。由此,直流继电器的各个构成要素不会因所产生的电弧而损坏,所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向外部移动并被灭弧。所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向外部移动并被灭弧。所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向外部移动并被灭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既能利用电磁力来形成电弧的排出路径,又能防止直流继电器受损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直流继电器(Direct current relay)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来传递机械驱动或电流信号的装置。直流继电器也称为电磁开关(Magnetic switch),一般被分类为电路开闭装置。
[0003]直流继电器包括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固定触头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可通电地连接。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可以彼此接触或分离。
[0004]通过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的接触和分离,来允许或阻断经由直流继电器的通电。所述移动通过向可动触头施加驱动力的驱动部实现。
[0005]若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分离,则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电弧(arc)。电弧是高压、高温的电流的流动。因此,需要迅速地经由预设定的路径从直流继电器排出所产生的电弧。
[0006]电弧的排出路径通过设置于直流继电器的磁铁来形成。所述磁铁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接触的空间的内部形成磁场。能够通过由所形成的磁场和电流的流动产生的电磁力来形成电弧的排出路径。
[0007]参照图1,示出了设置于现有技术的直流继电器1000的固定触头1100和可动触头1200接触的空间。如上所述,在所述空间设置有永磁铁1300。
[0008]永磁铁1300包括位于上侧的第一永磁铁1310和位于下侧的第二磁铁1320。
[0009]第一永磁铁1310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一永磁铁1310的朝第二永磁铁1320的各个面的极性被磁化(magnetize)成不同的极性。位于图1的左侧的第一永磁铁1310的下侧被磁化成N极,位于图1的右侧的第二永磁铁1310的下侧被磁化成S极。
[0010]另外,第二永磁铁1320也具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二永磁铁1320的朝第一永磁铁1310的各个面的极性被磁化成不同的极性。位于图1的左侧的第二永磁铁1320的上侧被磁化成S极,位于图1的右侧的第二永磁铁1320的上侧被磁化成N极。
[0011]在图1的(a)中,示出了电流经由左侧的固定触头1100流入,并经由右侧的固定触头1100流出的状态。根据弗莱明的左手定则,电磁力如阴影箭头那样形成。
[0012]具体而言,在位于左侧的固定触头1100的情况下,电磁力朝外侧形成。因此,在对应位置产生的电弧可以向外侧排出。
[0013]然而,在位于右侧的固定触头1100的情况下,电磁力朝内侧即可动触头1200的中央部分形成。因此,在对应位置产生的电弧不能立即向外侧排出。
[0014]另外,在图1的(b)中,示出了电流经由右侧的固定触头1100流入,并经由左侧的固定触头1100流出的状态。根据弗莱明的左手定则,电磁力如阴影箭头那样形成。
[0015]具体而言,在位于右侧的固定触头1100的情况下,电磁力朝外侧形成。因此,在对应位置产生的电弧可以向外侧排出。
[0016]然而,在位于左侧的固定触头1100的情况下,电磁力朝内侧即可动触头1200的中央部分形成。因此,在对应位置产生的电弧不能立即向外侧排出。
[0017]在直流继电器1000的中央部分、即各个固定触头1100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用于使可动触头1200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驱动的复数个构件。作为一例,在所述位置设置有轴、贯通插入到所述轴的弹簧构件等。
[0018]因此,如图1所示,在所产生的电弧朝中央部分移动的情况下,并且朝中央部分移动的电弧不能立即向外部移动的情况下,存在设置于所述位置的复数个构件因电弧的能量而损坏的隐患。
[0019]另外,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的直流继电器1000的内部形成的电磁力的方向取决于在固定触头1100通电的电流的方向。即,在各个固定触头1100产生的电磁力中朝面向内侧的方向形成的电磁力的位置根据电流的方向而不同。
[0020]即,用户在每次使用直流继电器时,均需要考虑电流的方向。这可能会给直流继电器的使用带来不便。并且,与用户的意图无关地,也不能排除因操作不熟练等导致的施加于直流继电器的电流的方向发生变化的状况。
[0021]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直流继电器的中央部分的构件可能会因所产生的电弧而损坏。由此,不仅减少直流继电器的耐久年限,还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
[0022]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

1696952号公开了一种直流继电器。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具有能够利用复数个永磁铁来防止可动触头的移动的结构的直流继电器。
[0023]然而,虽然上述结构的直流继电器能够利用复数个永磁铁来防止可动触头的移动,但是存在并未考虑到用于控制电弧的排出路径的方向的方案的限制。
[0024]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

1216824号公开了一种直流继电器。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具有能够利用阻尼磁铁来防止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的任意分离的结构的直流继电器。
[0025]但是,具有上述结构的直流继电器仅仅公开了用于保持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的接触状态的方案。即,存在并未提出用于形成在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的排出路径的方案的限制。
[0026]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

1696952号(2017.01.16.)
[0027]专利文献2: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

1216824号(2012.12.28.)

技术实现思路

[002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2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30]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止所产生的电弧朝中央部分延伸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31]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与在固定触头施加的电流的方向无关地能够朝外侧形成电弧的排出路径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32]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使位于中央部分的构件因所产生的电弧而受损的情形最小化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33]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产生的电弧进行移动并充分灭弧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34]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加强用于形成电弧的排出路径的磁场的强度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35]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没有过多地改变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变电弧的排出路径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包括其的直流继电器。
[0036]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对随着通电的电流断开而产生的电弧进行迅速灭弧和排出的结构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包括:磁铁框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包括包围所述空间的复数个面;以及磁铁部,容纳于所述空间,在所述空间形成磁场;所述复数个面包括:第一面,沿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面,配置成面向所述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面和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续,分别沿另一方向延伸,彼此相向配置;所述磁铁部包括: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一面相邻配置;第二磁铁部,与所述第二面相邻配置,面向所述第一磁铁部;第三磁铁部和第四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相邻配置,沿所述第三面延伸的所述另一方向并排配置;以及第五磁铁部和第六磁铁部,与所述第四面相邻配置,沿所述第四面延伸的所述另一方向并排配置;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某一极性,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以及所述第五磁铁部和所述第六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另一极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在所述空间容纳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固定触头包括彼此隔开配置的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配置成,连接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虚拟线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的虚拟线交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在所述空间容纳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所述各自的一面,隔着延长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直线彼此相向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在所述空间容纳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第五磁铁部和所述第六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所述各自的一面,隔着延长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直线彼此相向配置。5.一种直流继电器,其中,包括:固定触头,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以及电弧路径形成部,在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空间部,在所述
空间部形成引导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分离而产生的电弧的磁场;所述电弧路径形成部包括:磁铁框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空间部,包括包围所述空间部的复数个面;以及磁铁部,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形成所述磁场;所述复数个面包括: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面,隔着所述空间部面向所述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三面和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续,分别沿另一方向延伸,隔着所述空间部彼此相向配置,所述磁铁部包括: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一面相邻配置,沿所述一方向延伸;第二磁铁部,与所述第二面相邻配置,沿所述一方向延伸,面向所述第一磁铁部;第三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相邻配置,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偏向所述第一面而配置;第四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相邻配置,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偏向所述第二面而配置;第五磁铁部,与所述第四面相邻配置,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偏向所述第一面而配置;以及第六磁铁部,与所述第四面相邻配置,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偏向所述第二面而配置;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某一极性,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以及所述第五磁铁部和所述第六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另一极性。6.一种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包括:磁铁框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包括包围所述空间的复数个面;以及磁铁部,容纳于所述空间,在所述空间形成磁场;所述复数个面包括:第一面,沿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面,配置成面向所述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三面和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续,分别沿另一方向延伸,彼此相向配置;所述磁铁部包括: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一面相邻配置;第二磁铁部,与所述第二面相邻配置,面向所述第一磁铁部;第三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相邻配置,偏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某一面而配置;以及第四磁铁部,与所述第四面相邻配置,偏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另一面而配置;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某一极性,所述第三磁铁部的朝所述另一面的一面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朝所述某一面的一面被
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另一极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在所述空间容纳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第三磁铁部的所述一面位于延长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直线和所述某一面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在所述空间容纳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第四磁铁部的所述一面位于延长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直线和所述另一面之间。9.一种直流继电器,其中,包括:固定触头,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以及电弧路径形成部,在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空间部,在所述空间部形成引导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分离而产生的电弧的磁场;所述电弧路径形成部包括:磁铁框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空间部,包括包围所述空间部的复数个面;以及磁铁部,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形成所述磁场;所述复数个面包括: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面,配置成面向所述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三面和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续,分别沿另一方向延伸,彼此相向配置;所述磁铁部包括: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一面相邻配置,沿所述一方向延伸;第二磁铁部,与所述第二面相邻配置,沿所述一方向延伸,隔着所述固定触头面向所述第一磁铁部;第三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相邻配置,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偏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某一面而配置;以及第四磁铁部,与所述第四面相邻配置,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偏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另一面而配置;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某一极性,所述第三磁铁部的朝所述另一面的一面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朝所述某一面的一面被磁化成S极和N极中的另一极性。10.一种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包括:磁铁框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包括包围所述空间的复数个面;以及磁铁部,容纳于所述空间,在所述空间形成磁场;所述复数个面包括:第一面,沿一方向延伸形成;
第二面,配置成面向所述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三面和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续,分别沿另一方向延伸,彼此相向配置;所述磁铁部包括: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一面相邻配置;第二磁铁部,与所述第二面相邻配置,面向所述第一磁铁部;以及第三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某一面相邻配置,偏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某一面而配置;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以及所述第三磁铁部的面中朝所述某一面的一面被磁化成彼此相同的极性。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磁铁部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形成。12.一种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包括:磁铁框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包括包围所述空间的复数个面;以及磁铁部,容纳于所述空间,在所述空间形成磁场;所述复数个面包括:第一面,沿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面,配置成面向所述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三面和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续,分别沿另一方向延伸,彼此相向配置;所述磁铁部包括: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一面相邻配置;第二磁铁部,与所述第二面相邻配置,面向所述第一磁铁部;第三磁铁部和第四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某一面相邻配置且并排配置;以及第五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另一面相邻配置,面向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偏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某一面而配置;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N极和S极中的某一极性,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N极和S极中的另一极性,所述第五磁铁部的朝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所述某一面的一面被磁化成N极和S极中的所述某一极性。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所述第三磁铁部、所述第四磁铁部以及所述第五磁铁部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五磁铁部与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中的某一磁铁部在所述另一方向上重叠配置。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
在所述空间容纳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所述各自的一面,隔着延长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直线彼此相向配置。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在所述空间容纳有沿所述一方向延伸的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第五磁铁部的朝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另一面的另一面位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所述某一面与延长所述固定触头的虚拟直线之间。16.一种直流继电器,其中,包括:固定触头,沿一方向延伸形成;可动触头,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以及电弧路径形成部,在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空间部,在所述空间部形成引导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分离而产生的电弧的磁场;所述电弧路径形成部包括:磁铁框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空间部,包括包围所述空间部的复数个面;以及磁铁部,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形成所述磁场;所述复数个面包括: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面,配置成面向所述第一面,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三面和第四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续,分别沿另一方向延伸,彼此相向配置;所述磁铁部包括: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一面相邻配置,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磁铁部,与所述第二面相邻配置,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形成,面向所述第一磁铁部;第三磁铁部和第四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某一面相邻配置且并排配置,分别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五磁铁部,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另一面相邻配置,面向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偏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某一面而配置,沿所述另一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磁铁部和所述第二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N极和S极中的某一极性,所述第三磁铁部和所述第四磁铁部的彼此相向的各自的一面被磁化成N极和S极中的另一极性,所述第五磁铁部的朝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所述某一面的一面被磁化成N极和S极中的所述某一极性。17.一种电弧路径形成部,其中,包括:磁铁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政雨金韩龙李暎昊
申请(专利权)人:LS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